海归就业难难阻出国热 归来后的下一站去哪儿?
六成海归拥有硕士学位,八成月薪不超万元,超过半数期待一线城市发展……几天前,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4)再次公众引发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与热议。
留学归来 归不逢时
上个月初,代雨婷回到了成都,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刚刚读完建筑学硕士的她还是遵从了最初的想法,选择回国找工作。但不巧的是,这时校园秋招已基本结束。“北京有专门的留学生招聘季,成都就没有。”她有些无奈。不过身为成都人的她还是决定首选在家乡就业。
在她看来,相较国外,国内的建筑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而且可以从中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英国,像我们这种留学生,一是工作不好找,二是找到的工作也基本都是在小型事务所里,做不到大型项目。”她分析说。
像代雨婷这样,确定回国就业的人并不在少数。根据《就业蓝皮书》,近几年,我国出国留学和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总数都在持续增加。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为41.39万人,回国人数达到35.35万人,占比85.41%。其中,63%的归国人员具有硕士学位。
去年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的崔钧凯,也在课程完成后随即回国。但从去年9月开始,一直到今年的6月下旬,他的工作才算有了着落。
“最开始是广撒网,什么行业都投过,外企,四大,咨询,国企……公务员也考过。”崔钧凯列举着自己的各种尝试。与代雨婷一样,他也感受到了回国应聘时间上的仓促。“回来的时候参加校招,也没有去招聘会,更多的是网投。准备一些公司的笔试,时间也短,国内高校的学生们早开始准备了。”
在一系列应聘无果后,他只能备战第二年的春季招聘。经历了笔试、面试的过程后,崔钧凯终于收到了天津一家银行的offer,起步阶段拿着一个月3000多的薪水。“落差肯定会有的,但也不能从很短的时间来看。任何一个工作也不能用最初两三个月换回投资,还要看未来的发展,先是学会适应吧。”他说。
留学是不是任性?
虽然找工作的形势不容乐观,但学子们出国深造的热情依然高涨。
已从事留学咨询行业第九个年头的新通留学顾问卓小源介绍说,在高峰期,她平均每个月都会接到15个左右留学申请。避开国内的考研压力,去国外开阔视野,节约时间成本成为了她眼中留学热的主要原因。
崔钧凯说,自己本科学的是俄语,到国外读研可以换个专业,管理学的商科背景就业面也更广,而且英语的技能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代雨婷为了亲身感受一下国外的建筑设计,一年前来到英国。在那里,英国人的“固执”让她记忆深刻:“他们对于自己的设计理念更愿意深究下去,很注重逻辑性”。
她解释说,国内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最后大改设计方案的情况,在英国是完全被禁止的。相反,教授们会从设计前期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并在过程中提醒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我很喜欢英国的教授,因为他们从不否定一个人。”她对此颇为赞赏。
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的岑逾豪,有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博士的经历。在她看来,留学就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探索自己需要什么。而留学的意义也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镀层金,更多在于“隐性收获”:得到学术训练,感受多元文化,学会独立成长……
但卓小源也坦言,不少留学生对于求学之后的规划其实不算清晰。“中国学生的通病,被安排惯了,自己的思考较少。”
海归后,该如何抉择?
海归归来后的下一站去哪儿?终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就业蓝皮书》中,职业发展空间、就业地区、薪资福利成为海归们依次优先考虑的因素。在海归参与的调查中,有57.94%的比例期待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寻找职业发展机会。
岑逾豪认为,对于刚回国的海归,的确需要考虑清楚未来的职业发展,但同时也应灵活选择,而不是一开始就一定要一份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能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有所帮助即可”。她建议说,首先可以找一些相关的工作,不要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出现空档期,避免眼高手低。“如果中断半年或者一年,不是很合适”。
而对于就业城市、薪水,岑逾豪说,这些都是近期的因素,初期不要抱太高希望,不要期待一回国就能够拿到高薪,投资收入可以完全收回来。“现实讲不可能,残酷一点讲,不要抱期望”。
事实上,在薪酬方面,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月薪主要在5000~10000元,本科和专科毕业的留学生工资大多数在月薪5000元以下,与国内大学毕业生待遇差异不大。
谈及原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回国处处长齐默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和留学生实习机会不多,与国内就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不多有一定关系。齐默说,下一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准备建立留学回国工作与创业指导部门,并为留学生建立实习基地。
岑逾豪建议,留学生们找工作时应留意国内高校和企业的海外招聘会,她同时也希望除了一线城市外,二三线城市的当地政府能组织够到海外招聘,吸纳人才。
对代雨婷来说,接下来的她计划先找公司实习,再等明年的春季招聘。“留学的背景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敲门砖,最后找工作终究要靠实力来决定。”她信心满满。(实习记者 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