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孔子学院十年风雨路:海外发展屡遭尴尬引深思(3)
何去何从:孔院海外发展屡遭尴尬 发展模式值得深思
尽管孔子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在海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屡屡遭遇刁难和尴尬。2014年5月,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称在该国孔子学院的部分中国汉语教师违反了美国签证规定。之后,美国和加拿大的几所大学陆续宣布将终止与中国孔子学院数年的合作。有批评者指出,中国孔子学院往往直接设在其它国家的学校中,由中国政府提供经费、选派教师和确定教学材料。并称孔子学院以政治敏感为由“干涉学术自由”。
据了解,孔子学院由外方自愿向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申请设立,采取中外学校合作办学模式,学院设在外方大学校园内,由中外合作院校共同组成理事会。运营资金由中外双方共同投入,日常运行则以外方为主。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既遵守《孔子学院章程》,统一名称、统一标识,又充分尊重各国首创精神和办学特色,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
事实上,对于许多参加孔子学院课程的学员来说,他们到孔子学院学习仅仅是出于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热爱,或者对职业发展的考虑。一位来自美国的学生说,他根本不关注是不是“孔子学院”,他更关心中文教学的质量和内容。他说,除了汉语本身,他在孔子学院还能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是他继续学中文的动力。
而孔子学院负责人的共识是,孔子学院应该从追求数量转为追求质量,在教师培育和课程设置上更加“接地气”和“本土化”。日本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西园寺一晃认为,从质的方面来看,最重要的一点是文化交流机构进入一个国家能够融入当地社会。
孔子学院总部高级顾问,前德国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阿克曼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孔子学院作为一个跨文化交流机构,在沟通与交流中,出现各种误会和矛盾,都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应真正理解“对外文化交流”意味着什么。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田河也曾指出,文化交流应是“双向的”,仅仅通过推广书法与剪纸等活动是不可持续的,要拓展更加深层次合作模式,让文化交流更为深入有效。(作者 李明阳 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