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人参政困难多 11人创纪录参选能否改写历史?
中新网5月4日电 据香港大公网报道,英国竞选活动如火如荼,大选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有一次,一位朋友问记者为什么美国的选举可以选出华裔高官,比如劳工部长赵小兰、州长骆家辉,英国却选不出一位华人议员?仔细想想确是如此,在英国,除了大多数议员由女王任命的上议院里,有来自中国香港的邓莲如女男爵(DBE, JP)以及英国土生土长新生代的韦鸣恩男爵(NatWei),真正靠选举产生并且拥有实权的下议院里,迄今还没有一位华裔议员。
对于这个疑问,一些专家和学者给出的答案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华人落脚英国的历史相对较短,最早的移民潮发生在二战结束后,英国因急需劳动力,引入了大批中国香港新界的农民,他们赴英后主要以开餐饮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近十来年,又分别有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的移民大批涌入英国,虽然如今有一些移民第二代、被称为“BBC”(British Born Chinese,即英国出生的华人)的新生代,已融入主流社会且积极参与政治,但他们资历尚浅并缺乏历练,还难成气候。
二是华人多有不愿过问政治的传统,在异国他乡只求生活平稳,安居乐业,因此多不希望子女从政。正如参加今年大选的工党华裔候选人欧文所说,“在英国媒体笔下,政治家常常是被批评和讽刺的对象,而且收入也不多。对许多华人父母而言,与其从事政治,还不如做牙医和律师实际。”中国香港移民后代、自民党候选人张敬龙也提到,华人一向对政治冷感,也不愿发出自己的声音,导致不少华人受到欺凌,这种局面确实需要改变。
三是华人在英国分布散乱,不利候选人争取选票。按英国选举规定,无论参加哪一级议员竞选,都需要获得本选区居民的多数投票。而英国华人广泛分散居住在英国各地,少有华人人口占多数的选区。因此华人如想参选,除非获得选区白人及其他少数族裔选民的支持,否则难以成事。
四是华人社区结构复杂,缺少凝聚力亦是大忌,英国“华人参政计划”主席李贞驹律师形容:“华人内部各种社团组织多过米铺,互不搭界。”
另外,资深媒体人、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总监李文也提到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他认为,英国2010年大选时,也曾有多名华裔候选人,但他们参选失败后多数选择了激流勇退,这也导致华裔候选人一纵即逝,从此默默无闻,不能被英国广大选民所熟知。
报道称,总之,核心的一句话就是:华人参选困难重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华人远离政治、投票率低的现象已有所改变,继上届大选有8位华裔候选人同时参选引起英国社会极大反响,在今年的大选中,又有来自四个党派、共11位华裔候选人竞逐下议院议员,创下英国历史上华人参选人数最多的纪录。他们当中许多为英国社会精英,从事的职业包括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医生等,其中三个人更是中国香港移民的后代,不论结果如何,他们的表现都相当值得期待。
为增加华人选民的参政热情以及推动华人踊跃投票,英国“华人参政计划”首次举办了“环英选民登记巴士之旅”,奔赴英国多个城市,呼吁和帮助当地华人注册参与大选投票。根据英国政府2011年进行的人口普查,英国华裔居民人口大约43万,占英国总人口的0.7%,如果华人选票能集中起来,确实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力量。用“华人参政计划”副主席韦文浩的话说:华人不能再沉默下去,也不能再做“隐形群体”,要通过手中的选票,选出为自己发声的华人议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11名华裔候选人中,代表保守党出战汉普郡选区的艾伦·麦有很高的胜算。有分析认为,保守党在该选区有强大的基本盘,自1992年以来一直由保守党国会议员控制。2010年大选时,保守党获得51%的得票率,远远抛离对手工党的18%的得票率。而今年英国华人能否实现下议院议员零的突破,改写大选历史,令人拭目以待。(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