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家园”征文:行走中国,传递藏区的声音

2017年08月28日 09:5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2015行走中国 四川阿坝藏区行”全体合影

“2015行走中国 四川阿坝藏区行”全体合影

  2015年11月,经过川西高原近一个月的采访调研,我由成都取道北京,回到英国伦敦,完成了专稿《四川阿坝州的大骨节病》。这篇报道当月同时发表于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和新加坡《联合早报》及其旗下的早报网。

  随后的一周,报道迅速被中国的人民网、新华网、参考消息、中新网等网站转载,转载题为《外媒报道四川阿坝州近年没有出现大骨节病新发病例》。这也是世界主流媒体对川藏大骨节病的首次详细报道。

  采写这篇报道的初衷源于一名记者对真相的渴望,对于时常被西方主流媒体诟病的藏区真实情况的渴望。而帮助我达成这一采访愿望的正是中新社主办的“2015行走中国 四川阿坝藏区行”。

  初识川西藏区

  说起这次“行走中国”活动,要回溯到2015年8月,在当年的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落幕之后,我被主办方安排在四川阿坝的采风路线中,这条线路是我在四条采风线路中的第一志愿,我选它是因为对藏区神秘的渴望。

  这里要提到一句,2008年我赴英国读硕士学位之前,在中国的广电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有机会到全国各地采访,唯独遗憾几次错失了去藏区采访的机会。定居英国后虽然仍然从事媒体行业,但是想要回到中国访问藏区却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面对中新社苦心安排的采访机会,我又岂能轻易错过呢?

  8月25日清晨4:30,顾不得在贵阳水土不服发烧未愈,我和20多位海外华文媒体的前辈一起,在中新社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行人先抵达成都采访,随后进入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松潘、红原和黑水三个县。

  6天的时间从自然淳朴的藏羌民风民生、到汶川震后农牧旅游产业升级,中新社对于采访内容的安排全面周到。

  采访团里阿坝州外宣办的张紫宣老师常常成为团员的向导,因为十分熟悉当地情况,张老师为我们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背景资料。

  在黑水县采访的一次午饭时间,我与张紫宣恰巧邻座。因为知道我是摄像记者,他随口和我聊起,州里有一个题目,想请导演拍纪录片,题目是困扰阿坝州贫困人口多年的大骨节病。

  这是一种多发于高原地区、至今病因未明的不治之症,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阿坝藏区,病人骨关节严重变形、疼痛剧烈,非常痛苦,病情多年来严重影响藏民的正常生活。

大骨节病病情严重的老人

  由于病患数量众多,因病致贫现象严重,中国政府自2006年起将阿坝州做为综合防控大骨节病的试点地区。

  我对大骨节病的了解当时几乎为零,张紫宣详细地给我介绍了大骨节病的成因,发病人口分布情况,以及目前从国家到省州政府的防控措施和现状。

  随后他把详细的资料邮件了我,在阿坝州全部行程结束之后,我仔细阅读了全部大骨节病的相关资料,对大骨节病和当地发病人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藏区的病患多年来病情和生活状况怎样?政府有哪些防控举措,是否落实到位?这些问题我非要亲自去一探究竟不可。

  与藏区病患的亲密接触

  为了这个选题我推迟了返回英国的时间。9月下旬,当我再次专程从北京返回成都时,和刚好从阿坝州府马尔康到成都开会的时任阿坝州外宣办副主任陈顺清碰了面,谈了采访的初步设想和纪录片计划,没想到很多想法竟不谋而合。

  计划敲定,在中新社工作人员和张紫宣的积极协助下,抵达成都一周后,我第二次进入阿坝州,第一站是州府马尔康。

  抵达马尔康的第二天,州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向我详细介绍了大骨节病在阿坝州的分布情况以及防控现状。

  随后,我们和州电视台长期跟踪拍摄这一题材的专职导演,一起观看了刚刚剪辑完成的历时三年跟踪拍摄大骨节病患的专题片。

  经过多方讨论和筛选,被采访的家庭和名单初步得到确认,我们的行程也迅速安排妥当。此行目的地三站壤塘、阿坝、红原,三个阿坝州最贫困的县。

  第二天天刚亮,我、州外宣办的蒋祖权老师以及藏族司机罗尔吾老师一行三人出发前往第一站——壤塘县。

  从马尔康前往壤塘的路大部分都在重修,其实是一路塌陷,几乎没有平整的路,即使系着安全带,遇到颠簸的地方人也会从座位上弹起,遇到双车道都在修筑的路段需要等待另一方限行时才可通过。就这样走走停停,7个小时之后终于抵达了壤塘县城。

壤塘县大骨节病异地安置定居点

壤塘县大骨节病异地安置定居点

  壤塘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财神的坝子”,但美好的寓意并没有给这座小县城带来好运。壤塘是阿坝州大骨节病情最重的县,因病致贫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是个山脚下的小县城,我们当晚就住在县政府旁边的宾馆,这里据说是县里条件最好的宾馆了。

  9月末的高原夜已经寒气逼人,宾馆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晚上洗澡时,热水突然停了,我就这样匆匆洗了个冷水澡,然后穿着一身运动装,钻进了冰凉的被窝。虽然身体还没从冷水澡中温暖过来,但因为旅途的疲劳,睡意很快侵袭上来,滤清了梦。

  清晨的壤塘空气是清新透明的,从早上的寒气袭人到中午的烈日灼人,高原的深秋可以一天感受四季。

  在壤塘,我们采访到了患大骨节病多年,从山上搬到山下定居点做旅游生意的牧民,走访了当地为山上牧民家庭小孩建设的全免费寄宿学校,深入到了当地为大骨节病患免费开放的养老院,见到了受大骨节病困扰多年的藏族老人们。

  居住在壤塘棒托寺患病多年的藏传佛教僧人热情地把我们请进家门,为我们煮起酥油茶,用藏语告诉我,每个月都会有工作人员定期送来免费的大骨节病治疗药物,多年来从未间断。

  虽然条件艰苦,但一路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和孩子脸上热情纯真的笑。

  相比壤塘县的泥泞道路,随后两天在阿坝县的采访还算顺利,除了没有网络信号,这个小县城因为没有自己的发电厂而导致电力供应很不稳定,往往吃顿晚饭餐馆里要断断续续停电4、5次,我们一行人也打趣说,在这样的烛光里讨论采访行程是不是也会有种浪漫的情调呢。

  从阿坝县到红原县的路很平坦,但是需要翻过两座大山。来到红原县月亮湾的那个清晨非常寒冷,前一个晚上下了入冬后第一场小雪,整个村子和草原变成了一片白茫茫。

  月亮湾是在当地政府资助下为山上游牧的藏族人建设的定居点,目的是让常年游牧的安多藏族搬到山下,改变居住环境、换掉粮食和水源,切断致病的各种可能源头。

  定居点的房子由政府按人头资助3万5000元建设,粮食则是免费每月按人头提供给各家各户。

  多年来,大部分患病藏民都改变了以往青稞酥油糌粑为主的饮食习惯,改吃大米。换粮换水是在大骨节病病因未明的情况下,对当地居民最好的保护和预防措施之一。

  我们抵达的清晨,村委会门口特别热闹,患有大骨节病的村民正在等着领取县医院发放的药品和免费问诊。

  走进定居点的最深处,是一家经营茶馆的患有大骨节病的藏民母女,妈妈查白和女儿都是丈夫早逝。虽然生活清贫、病痛折磨,但是母女俩相依为命的善良、真诚让人为之动容。

  特别是女儿的那句话:“虽然生活苦一点儿,但是有妈妈相依为命,看到儿子能够健康的长大,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红原县大骨节病藏族患者查白母女

红原县大骨节病藏族患者查白母女

  世界的关注 记者的使命

  从红原结束采访回马尔康的路上很困,但是睡不着,因为心情很复杂。那么美的山山水水、那么淳朴的人们,却要遭受病痛的折磨。

  正是这趟说走就走的采访,这趟没带冬衣就启程的高原初冬之行,让我看到了真实的藏区。

  中国国家和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经过坚持不懈的工作和努力,为藏区深山里的大骨节病患定期免费运送药物、免费换粮、出资建设定居点,为牧民家庭子女提供免费教育机会。

  截至目前,这种高原不治之症得到了有效控制,多年没有出现新发病例。

  而假如没有中新社主办的“行走中国”活动,常年生活在英国的我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的机会,走进高原深处的普通藏民家庭,走进这样有进步有落后、有苦有乐,有血有肉的藏区人的真实生活。

  由于大骨节病致病原因仍然不明,大骨节病病原研究和防控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些贫困山区病患的生存状况更需要我们这些大山外的人持续关注。

  带着让世界了解真实藏区、了解真实中国的使命,从2015川西高原启程,2016再赴西部青海采风,2017行走中国,我们依然在路上……

  征文启事:

“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一路走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至今已8届,跨越15个年头,参加过论坛的海外华媒人总数逾3000人(次)。

  “15年”、“8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同仁能够在同一时间在一地相聚,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华文传媒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全球华文传媒人相约的盛会和节日”;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全球华文媒体人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发展机遇的沙龙”。

  或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8届元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缺席过几届,或许你参加过行走中国活动……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有事要记,有闻要录。

  来吧,我们恳请你参加“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写一写、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参加相关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经历、趣闻、趣事……相信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温馨的。

  征文可围绕“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这一主题,写人,写事,状物、言情,“嘻笑怒骂”皆文章。征文体例不限,文风不拘,篇幅可长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题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个“真”字。记住,请随征文附上3-5张与你写的征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征文活动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年底结集出版。

  征文的文图稿件请发至:forum@chinanews.com.cn

【编辑:李欢】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