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场到开发区,从农业职工到企业家……印尼、越南、缅甸等7个国家的2000多名归难侨在福建莆田赤港华侨农场安居乐业,落地生根。
“寸草不长,漫天风沙,一片荒芜。”58岁的邱继志犹记得10岁那年跟随父母回国,初到赤港华侨农场时的印象。跟着邱继志沿宽阔平坦的农场主干道参观已具规模的工业企业,整齐划一的侨居房,拜访热情好客的归侨,眼前这个归难侨心中的“桃花源”让人实难相信这是老归侨口中那块贫瘠的盐碱地。
1960年,邱继志兄弟姐妹8人跟随父母与众多印尼华侨一同回到祖国,成为赤港华侨农场的首批归难侨。安置住房,分发粮食衣物,安排子女免费就学……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归侨们在这里得到了照顾。
从60年代到80年代,赤港归难侨们在各级侨联和政府的帮助下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和生产活动。他们种植防护林,修建渠道,建设电灌站,加高加宽堤坝,砌石护坡,种植水稻,完成了从海外工人到农民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实行生产队小组承包制,每个生产队分3个小组,各组可自组成员共同劳作。农业职工成为赤港归侨的新称谓。同时,归侨们的海外资源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吸收新资讯,引进新技术,改造土壤,科学种田,农业生产带给赤港归侨稳定的收入和安定的生活。
1997年,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赤港农场从农业向工业的跨越逐渐实现。
赤港的归难侨们开始尝试工业生产。他们开办了食品加工厂、服装厂、电子厂等,越来越多的农业职工走上了流水线,当上了管理者,成为企业家。
今年51岁的谢建华3岁随父母来到赤港农场,种过10年地,当过计件工人,如今已是赤港农场颇有名的企业家。在创业的十多年里,谢建华得到了开发区对归侨企业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扶持和帮助。
在谢建华创办的电脑绣工厂里,员工全是归难侨的家眷及子女,每日免费供应午餐、晚餐,每年组织工龄3年以上的员工外出旅游。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拥有100多员工,企业产值300多万,谢建华用最实在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感恩之心。
同时,开发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侨引侨”、“以商引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1997年以来,先后引入外资、民营工业项目42个,其中规模企业17家。2008年,农场工业产值达26亿元人民币,与1997年相比,增长了47倍。同时,出口创汇增长10倍,财政收入增长11倍。赤港经济开发区成为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一个重要的科技工业园。
从1997年至今,农场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先后铺设了11条总长6940米的水泥道路。5期“侨居造福工程”入住归难侨200户,569人。正在兴建的新一轮“侨居造福工程”明年初将全面完工。归难侨人均住房面积可达40平方米,比1978年翻了10倍。
1978年从越南回国的张先佑是赤港农场最后一批归难侨,也是赤港农场实现跳跃式发展30年最直接的受益者和见证者之一。他说,30多年来,赤港农场就像大家当年亲手栽种的防护林,日益茂盛,日益强大,守护着归难侨安居乐业。(翁莉莎)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