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的知己——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华人新闻
    刀剑的知己
2009年09月16日 16:31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迈入这个唤作“户撒”的地方,我便产生了一种恍惚的迷离感,仿佛一个不小心掉入了古老的时光隧道里,错误地闯入了一个充满了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

  街,长长长长的街道,一间一间,全是染着岁月烙痕的店。每家店铺,都讳莫如深地闪出了刀锋剑刃那一道道一圈圈犀利阴冷的光芒;而那一把一把长长短短地挂满于店铺的刀和剑呵,都在静静地叙述着一则一则沧桑的老故事……

  户撒位于云南西部德宏州陇川县,是阿昌族聚居的地方。

  阿昌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布在云南省内者约有两万余人,占全中国阿昌族总人口的80%以上。

  阿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手工业非常发达,制刀铸剑的技术登峰造极,上述那“户撒刀”,便是盛名远播的刀中精品。

  有人以“柔可绕指,削铁如泥”来形容户撒刀。咦咦咦,柔和刚、软和硬,明明是南辕北辙的对立者,怎么竟会矛盾地统一化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

  对此,一名学识丰富的阿昌族赵家培先生作出了解释:

  “一些技艺出神入化的老工匠,的确是能够把刀打制得刚柔兼备的。比如说吧,他们所打造的一种长刀,便是软硬兼具的。在不使用时,可以将它任意拗弯弄曲,像腰带一样柔柔软软地围系在腰间;等到要用而解下时,长刀立刻便又变得直直、硬硬的,挥动它时,气势如虹,剁铁如泥!”

  哇!真是世间一绝呵!

  阿昌族锻造户撒刀,已有长达600余年的历史。相传明朝屯驻军队于此,有一部分人是专门制作兵器的,而有些拥有精湛锻造技艺的工匠后来与当地的阿昌族通婚,冶炼刀剑的技艺因此而传授给了给阿昌族,源远流长地保留了下来。

  根据赵家培分析,户撒刀遐迩闻名,是实至名归的,它有三好,其一是选料讲究;其二是淬火技术掌握得特别好;其三是刮磨得平滑美观;鉴于此,锻造出来的刀剑长年散发熠熠亮光,经久耐用。他说:

  “即使用得多、用得久而稍觉钝了,只要随意地、轻轻地磨一下,立刻便又锋芒毕露,锐利无比!”

  善于锻铁的阿昌族人,几乎人人精于制刀炼剑。在阿昌族聚居的地区,有三分之一的人家是生产户撒刀的,品种多达150余种,长刀、腰刀、钢刀、背刀,各具特色。

  我注意到,户撒刀不仅实用而已,还兼具艺术的美感,刀柄和刀鞘上,都刻着龙飞凤舞的字体,如“猛虎长啸”这四个字,有磅礴的气势;如“东方日出”呢,有气吞山河的气概,等等等等,这些气势不凡的词句无形中给刀和剑平添了几许耐人咀嚼的深意;除此之外,许多刀柄和刀鞘还装饰以风格多变的图案、或镶嵌以瑰丽璀璨的宝石,原本杀气腾腾的武器经此一弄,脱胎换骨,变得深沉厚重、和谐雅致,在轻巧华丽中展现出一种力的雄浑美。正因为这样,许多人远道而来户撒买刀、购剑,目的不为舞刀、弄剑,仅仅仅仅只是把刀和剑当作精美的艺术品来收藏哪!

  刀和剑,因此而得以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迄今为止,许多阿昌族的男性依然保留着在家锻制刀器的古老习俗,阿昌族有此一说:“不会制刀者绝对不是好男儿”。阿昌族的男子外出时,穿着传统的黑色对襟上衣,配搭裤脚短而宽的黑色裤子,腰佩长刀,英姿爽飒,无比俊朗。

  大家都知道,精于锻制刀剑的阿昌族绝对不是好打狠斗一族,反之,他们热诚好客,勤奋善良。在很久以前,阿昌族就不畏困难,在崇山峻岭中开辟田地,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相传水稻之王“毫安公”就是阿昌族培育的。

  长期锻造刀和剑,阿昌族读懂了刀的精神、读懂了剑的内涵,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

  阿昌族,是刀和剑真正的知己。(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尤今)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