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捐卵者少 过育龄美华人无奈生"洋娃娃"——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华人新闻
    文化因素捐卵者少 过育龄美华人无奈生"洋娃娃"
2009年07月28日 11: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亚裔捐卵中心”负责人齐晖表示,比起找日本跟韩国捐卵者,找华人还要更难,原因可能出在文化因素。 (美国《世界日报》/齐晖提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7月28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我从来没想过,为寻找一颗华人卵子,竟要花上整整两年。”36岁才步入婚姻的张小姐,婚后努力尝试怀孕,却始终未果,就在坦然接受不孕命运后,坚持和丈夫生下“100%华人血统宝宝”的她,就此展开长期“寻卵任务”。

  期间,她不断透过网络搜寻,一有蛛丝马迹便立即行动,“一般夫妇在选择捐卵者时,多希望选长相近似者,让孩子长大也会像父母,但美国华人捐卵者很少,所以诊所一有卵,通常只问‘要或不要’,甚至连卵子来源也不说明清楚,让人更难以下决定。”

  实际上,在美国,华人卵子无从挑选也罢,愿意捐卵的华人更是少之又少,导致不少华人放弃寻访“华卵”任务,无奈改用白人卵子生“洋娃娃”,只求有个自己的孩子。

  求学、工作 错过生育适龄

  然而,另方面的事实是,美国华人妇女对华人卵子的需求却有增无减。主因出在飘洋过海的华人女性,或为求学、工作,耽误婚姻,更错过35岁前的适当生育年龄。

  根据2008年联邦人口普查局资料,亚裔妇女首胎生育年龄大幅集中在35到39岁间,比其它族裔足足晚了五年。《华盛顿邮报》报导,过去20年间亚裔求卵者激增,导致亚裔卵子供需出现“严重失衡状态”。

  7月初《华尔街日报》报导,在经济衰退深不见底下,为赚取3000元到上万元不等外快,全美捐赠卵子妇女大增。但还是看不到亚裔卵子。

  号称拥有全美最大卵子数据库的“捐卵数据中心”(Donor Source)总裁马斯勒(Steve Masler)对《世界日报》表示:“经济衰退,申请捐卵者确实比往年大增50%以上,可是亚裔捐卵者却仍不见增长。” 马斯勒表示,在中心高达1251名捐卵者名单中,仅有83名亚裔,其中还多是混血儿,纯华人只有四位。他透露,由于华人卵子需求不减,加上冷冻卵子技术趋成熟,他们将在今秋创全美之先,首度从海外引入纯华人冷冻卵子,“我们已做过民调,相信会大受欢迎”。

  在生育诊所工作多年,始终关注亚裔卵子短缺问题的齐晖(Helena Qi),在四年前跳出来自己经营“亚裔捐卵中心”(Asian Egg Donation),除寻找华人捐卵者外,她同时也请日本人和韩国人寻找亚裔捐卵者。“结果没想到,比起找日本跟韩国捐卵者,找华人还要更难”。

  文化因素 阻碍华人捐卵

  风险虽小,但捐卵过程繁琐,不仅年龄要求在21岁至32岁间,还必须每天注射贺尔蒙与吃药,让月经周期和接受卵子者一致,同时刺激卵泡、使卵子成熟,以利医师取出成熟卵子。

  除过程令人却步外,文化因素更让华人跨不出去,因为中国人向来有血缘观念,接受别人或给人自己的“骨肉”,仍难以被普遍接受。

  不过,当初就是基于这点,26岁的李小姐突破心防决定捐卵,她说:“若有女人愿意拼了命,用不属于自己的基因,生出自己的孩子,我又为什么不能捐卵给她,帮她圆梦呢?”

  亚裔捐卵 不敢告诉家人

  李小姐捐卵两次经历中,第二次的对象是位切除子宫的女人,“在她手术后,她丈夫还是愿意娶她,两人还坚持要用别人的卵、请代理孕母生下孩子,这样坚固的爱情,叫我怎么不感动。”将来不排除继续捐卵的李小姐,仍有一个遗憾:不敢告诉家人。“虽然我妈妈是妇科医生,但我还是怕他们无法接受我捐卵。”

  美韩混血的安小姐也有相同困扰,已婚仍未有孩子的她已捐过三次卵,但却始终不敢告诉她韩裔母亲,“我妈妈还在期待她的孙子,我想她无法接受我把孙子给人的事实。”

  寻卵多年的张小姐,在好不容易透过齐晖找到华人卵子后,却又连三次怀孕失败,在千辛万苦后,终于在去年产下一女,“这过程对女性尊严的折磨,加上无数金钱的付出,在女儿出生那刻全被我抛在脑后,我才发现,我是如此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张经义)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