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闭幕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亚欧首脑会议协调员领导人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法国总统萨科齐、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出席记者招待会。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10月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闭幕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亚欧首脑会议协调员领导人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法国总统萨科齐、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出席记者招待会。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中新网10月29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为了摆脱金融海啸,越来越多的国家除制定救市措施外,也把目光投向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中国到底是不是“救市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实际经济情况来看,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6%的分量,难以承担“救市主”重任;再者,中国也并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文章摘录如下:
10月24日至25日,主题为“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4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其代表出席会议。
面对当前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以及日趋明显的经济衰退,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亚欧会议机制,再次将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列为会议首要议题。而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也再度被推至世界舞台的中心。
为了摆脱金融海啸,越来越多的国家除制定救市措施外,也把目光投向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他们认为,这个历经多年高速增长的国家应该体现出大国风度,承担更多责任。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应该“领导”金融危机的救援工作。在他们眼里,中国一夜之间由世界的威胁者变成了世界的拯救者。
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的救市行动俨然已经进入“峰会时刻”——此次亚欧峰会恰好处于欧美峰会之后、华盛顿金融峰会之前。三场峰会,涉及三大经济版块,也是三种经济哲学之间的博弈,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欧洲的有序资本主义,以及亚洲相对稳健甚至保守的金融政策,谁将成为构筑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基础,人们拭目以待。
这场博弈的背后,欧美之争是延续已久的话题,外界关注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有学者呼吁,中国应抓住这个金融外交史上少有的机会,充分发挥话语权,提出自己的方案。
那么,中国到底是不是“救市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为此,我们首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本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表明,中国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的“奉承”而失去应有的冷静。
观察家们认为,中国强调“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政策取向“具有相当的理性”,体现了中国这艘经济巨轮驾驭风浪的信心,也会对相关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从实际经济情况来看,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6%的分量,难以承担“救市主”重任;再者,中国也并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亚欧峰会召开前,中国官方公布了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连续5个季度下滑,增长率降至个位数。与此同时,中国实体经济也开始受到影响,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出口加工企业纷纷倒闭。而亚欧峰会甫一结束,中国央行就发出预警,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可低估。
至于打破原有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更需要一个发展周期。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世界经济仍很难完成货币多元化的迅速转变。
当然,对于“同在一条船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语)的亚欧各国而言,共塑信心、直面危机的重要意义也非同寻常。
本届峰会,尽管与会各方没有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但也达成一定共识——面对此次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信心、合作和责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语),会议也发表了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强调“领导人决心对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进行有效和全面的改革”,以维护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成为金融海啸中的“定海神针”。如今,中国再次承诺出席即将在美国召开的20国峰会、“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这种面对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务实而富于建设性的态度,必将感染更多的国家,携手共渡难关。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