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5日电 《新西兰信报》11月4日发表署名“高原”的文章《“华人议员越多越好”?》指出,能步入国会的华人必定在形式上已经是新西兰人,在进入国会时必须宣誓要效忠女皇并为新西兰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里的人民服务,他们代表的是新西兰人。
文章摘录如下:
曾几何时,“华人议员越多越好”的说法在这个移民国家流行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又回到了“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的年代。
华人进入新西兰的历史不算太晚,始于1862年。当12名淘金者在那一年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中国人便在这里有了官方的纪录,但他们不是移民。淘金的人不仅仅有中国人,也有外族人,最多的还是英国人。那时候新西兰的文化已经是英国文化,即主流文化,一切法国的、荷兰的、意大利的以及中国的皆次之。由于当时中国清王朝的腐败无能,西方人对华人都嗤之以鼻,瞧不起并极力排斥,华人在这里完全没有地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与西方结盟抗击法西斯,新西兰政府才第一次正视了中国人,从那时起新西兰才有了真正的200余人的中国难民和移民(不算交人头税的淘金者),那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事情。几十年过去了,华人移民的数量一翻再翻,至今已经有15万之众,占新西兰总人口的3.7%,但走入新西兰政坛者,毕竟还是凤毛麟角。
1997年,率先在非土生土长的华人血统中走出一个黄徐毓芳,成为国家党的排名国会议员。黄徐议员雄心勃勃,决心为新西兰华人参政议政一展宏图。我们说,不管黄徐女士在她的位置上做得怎么样,至少她把新西兰许多华人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而这个现实凝结着众多华人的心血,时间和财富。随着华人基数的猛增,雄心勃勃的人物也猛增:做了多年律师、认为自己羽毛已丰并在大气候的推动下呼啸而来的霍建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逼国会大门,并稳坐起工党的第21把交椅;曾经一度辉煌过的王小选于今年再度独立撑杆而起,决心在奥克兰博坦尼选区为自己争得一个席位,也试图为行动党上届大选失利搏回一丝荣耀;不甘寂寞的简绍武在当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徘徊了若干年之后,决定在有生之年最后一搏并在国民党中迅速崛起,希望也能在博坦尼选区捞一块肥缺;已经稳坐国会议席的黄徐毓芳转战南北,励精图治,意欲一改往年的国家党排名议员成为选区议员而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眼光则早落在了博坦尼这块在政治上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很好,新西兰全国有六十余个选区,在奥克兰这四位华人候选人中居然有三人去争那一个选区,意义何在?
物理学中有一条定律:均匀分布定律,在无引力常态下的分子是均匀分布的。比如将一滴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组成墨水的物质最终会均匀分布在清水中。人类行为也一样,在大街上行走的人们都会保持相对的距离,正常情况下都不会碰撞,但如果突然有一些人聚集在一起,那一定是有一种引力在吸引他们。博坦尼选区的引力何在?正因为这不可抗力的诱惑,破灭了十几万华人“华人议员越多越好”的梦想。笔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那引力是什么,但笔者相信那些候选人们都清楚它是什么,只但愿不要与“为华人服务”的宗旨相悖便好。
“华人议员越多越好”?如今仅五六个候选人便争得一塌糊涂,试想若是这些候选人都成了国会议员,情况会怎样呢?大前提各为其主,那么是和平共处,还是吵个天翻地覆?不得而知。
争当议员说到底纯属个人行为,是个人的兴趣,个人的意愿,个人的决定。没有任何个人或者团体可以强迫一个人去竞选议员,充其量是在个人的魅力或能量的感召下受到旁人的鼓励和支持。于是就有人为之活动,有人为之捐款,有人为之呐喊,最后如果运气看好或许真能坐上国会议席的宝座。能步入国会的华人必定在形式上已经是新西兰人,在进入国会时必须宣誓要效忠女皇并为新西兰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里的人民服务,而不是效忠于某一个种族某一个人,为某一个种族某一个人服务。其实,他们是嫁出去的媳妇泼出去的水,他们代表的已经不是华人,而是新西兰人。既然如此,你能期盼他们专门为华人做什么呢?“华人议员越多越好”好吗?(高原)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