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老城区一条洁净的步行街上,有一座很旧的楼房,楼房正门上方刻写的“光华报”这几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就是古巴惟一尚存的中文报纸《光华报》报社所在地。
自1928年3月20日创刊以来,《光华报》走过了80个春秋。时过境迁,这份报纸历史上的辉煌和如今的落寞形成了强烈反差。
铅字排版与百年印刷机
古巴中华总会馆书记周卓明陪同记者走访了这家古老的报社。前来迎接我们的是《光华报》总编辑蒋祖乐,他已白发稀疏,步履蹒跚。借着昏暗的光线看去,报社是一栋阁楼式两层建筑,一层是排字车间、印刷车间和经理室,二层阁楼是编辑室。
狭窄的排字车间内,满是一盘盘的铅字。那些被飘落的蜘蛛网缠绕的铅字不知是按照拼音还是部首排列,可能是经常使用的缘故,83岁的蒋祖乐老先生已将每个字的位置铭记在心,找起字来很快。
印刷机也已经老掉牙了,是1900年的产品,由当年美国华侨送给古巴华侨,绝对称得上是博物馆的古董。相信现在会用它的人已所剩无几。报社内惟一现代化的物件就是中国驻古巴大使馆最近赠送的一台电脑。电脑被很好地爱护着,摆放在编辑部最好的桌子上,上面还盖着防尘布罩。蒋老小心翼翼地揭开布罩进行操作,看他小心翼翼的动作足以显示这台电脑的珍贵。
八旬老翁辛酸维持
中华总会馆书记周卓明告诉记者,1928年,左派爱国人士黄淘白来到了哈瓦那,创刊《光华报》,当时叫《工农报》,报纸的宗旨是反对蒋介石的统治,支持中国革命。当时,古巴处于马查多的独裁统治下,报纸不敢公开发行。后来,报社几番坎坷、几经易名。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光华报》才获得新生。
而《光华报》的题名也颇有些来历。据周卓明透露,1960年,当时的报社负责人到北京开会,请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题写报名。董老欣然命笔,写下了“光华报”三个大字,沿用至今。
据介绍,《光华报》由中华总会馆出资办报,目前有8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都80多岁了,每月工资仅几个美元,工作人员大多是从各行业退下来的老华侨因为一份情感的维系而在这里苦苦支撑。由于人员短缺,个个身兼数职,总编辑蒋祖乐身兼编辑、排字、校对等多职。
由于财政困难,《光华报》几年前改为每月出版两期。每次开本为对开,分4个版,头3版是中文版,第4版为西班牙文。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要闻、古巴要闻、国际新闻、古巴华人社会动态、小说连载等等。介绍中国的消息主要来自新华社、中新社和《人民日报》。
苦苦支撑的背后
如今,每份《光华报》卖2毛钱古巴比索,相当于不到1美分,每期印刷500至600份,每期报纸有30到40份发往古巴国内不同地点,包括哈瓦那、马坦萨斯、卡马圭及东部的奥尔京、圣地亚哥等地区。
在古巴,媒体大都是官方所办,《光华报》是古巴惟一的私营报刊。总体来看,古巴媒体业发展较慢,这或许是《光华报》能存活至今的一个因素。
《光华报》一直在惨淡经营,因为即便每月600份全部售罄也不会有盈利。古巴华人社会在逐渐萎缩,报纸的读者越来越少。如今,他们招聘不到新人,因为古巴华人里真正懂中文的很少,就连一些老华侨都只用西班牙语了。
《光华报》其实是古巴华人移民史的一个缩影。曾经辉煌但也渐渐消隐,历经坎坷却生生不息。《光华报》目前全靠民间社团和一些华人游客资助而生。采访结束时,一位老华侨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我们即使再困难,也一定要保证《光华报》的出版,因为它已成为古巴维系华人团结,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 (殷永建)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