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近年来汉语却已进入美国平常百姓家。自北美第一家孔子学院2004年底落户美国马里兰大学以来,目前已有70多所孔子学院、200多个孔子课堂在美国44个州设立。“汉生”“若龙”“绮君”……越来越多美国人有了诗一般的中文名字。
来自大洋彼岸的“梦旅人”
寒冬的北京,上午9时许,22岁的美国姑娘亮仪匆匆迈出北京大学学生宿舍,奔赴自习室,一坐就是13个小时。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不到一分钟,亮仪伏案默写出她最喜欢的一首中国古诗。
“这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写得太美了。”
“背诵这首诗并不难,前后抄写几遍,我就会了。”
“‘芙蓉’和‘芳草’……这我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
和普通的中国“80后”没什么分别,亮仪喜欢听北京人爽朗地耍京片子,也能偶尔听懂成都人说方言;她认为华语歌手林俊杰的声音“很美”,也她钟情色彩艳丽的京剧脸谱,还能挥笔写下“赵匡胤”等笔画繁复的汉字……
亮仪与汉语结缘在四年多前,她在父亲鼓励下报考了迈阿密大学修读中文专业,还喜欢上北宋时代的艺术成就。大三时,她第一次来北京,学习了一年汉语。大学毕业后,亮仪申请到孔子学院颁发的奖学金,开始在北大攻读研究生课程。
“我希望以后还能进修汉语博士,回美国做一名汉语老师。”她说。
对于在美国人中出现的“汉语热”,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认为这体现了中美交往的时代性。作为在国际社会并肩共舞的大国,两国间要长期友好交往的基石就是对彼此的理解。
汉语教师搭建交流桥梁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滋养着美国“汉语热”的,离不开近千名赴美教学的公派教师及志愿者们。
28岁的中国姑娘徐嘉是2007年至2009年赴美教汉语的志愿者,也是加州本特利私立中学高中部的首位汉语教师。4个班的教学,每周900分钟的语言必修课,两年内,徐嘉协助开设该校汉语项目,使高中的汉语课从零发展到三个水平四个班,并成为学生的外语必修科目。
她难忘2008年,全校师生心系汶川,积极捐款;难忘2008年春节,300多名师生在庆祝联欢上齐声用汉语说“新年好”;难忘2009年,带着20多名学生来中国游北京、西安、上海,领略中国的风采;难忘回国前,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赶来参加告别会,一起用中文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美国,我每天都在微笑——对学生、对同事、对我的住宿家庭,有时候做梦都会笑起来。微笑是我们志愿者教师最好的名片。”徐嘉说。
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国家汉办共向美国派出公派教师、志愿者近千人次.师资力量中,出生于“80后”的志愿者占了大多数。老师们不仅英文、汉语俱佳,而且还身怀绝活,踢毽子、绕口令、做中国菜、跳扇子舞、剪剪纸、画国画……他们带去了璀璨的中国文明,激发了美国学生的兴趣。
同时,中国老师们也学习了美式教育中交流式教育、允许学生挑战老师等教学方法,发挥着两国文化交往的“双面胶”作用。
许琳表示,国家汉办派出公派教师和志愿者赴美教汉语,秉持着“以诚相待”的精神。“因为文化差异体现在生活一点一滴中。双方都需要更有耐心,不断磨合。”
持续升温的“汉语热”
“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可称是最好、最热烈的。美国学校和教育界对同中国国家汉办共建孔子学院的热情持续升温,势头强劲。”许琳说。
据悉,目前美国仍有50多个机构在申请共建孔子学院。2010年2月初,美国俄勒冈州还通过议案,成为美国第一个通过立法推动汉语教学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州。
“美国人学汉语是从心眼里想学,认为汉语必须要学。中国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久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当然想了解咱们中国啊!”许琳说。
她表示,虽然很多美国人在学汉语前对中国所知甚少,但越学就越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国人勤俭持家、不超前消费,追求和谐,崇尚舍己利人的英雄……这些中国文化思想和传统美德非常具有普世性,易于打动外国人包括美国人。”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获奖者、美国人魏柯就这样感慨,“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先给别人敬茶让座,用双手递送名片,听到别人表扬时会谦虚否认。也许这些做法让我的美国朋友和同学觉得有点儿奇怪,可中国人的礼貌、谦虚观念已渗透到我的思想中。”
美国大学理事会主席卡珀顿也表示,美国人之所以想学中文是因为尊重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和中国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地位。他们意识到中国和美国之间,在将来的交流会越来越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孔子学院将不断拓展文化功能,丰富办学内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与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交流。”许琳对孔子学院的发展充满信心。(记者孙奕 刘奕湛)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凯淇】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