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商务中文考试酝酿改革 将重点考核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1年09月15日 08:4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商务中文考试酝酿改革将重点考核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名德国学生正在展示自己的中文书法作品。(人民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近日,在杭州已工作两年的比利时人罗道夫·嘉德将赴上海担任一家比利时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学习法语、弗拉芒语等多种语言,但学习中文后,他的职业选择空间明显更大了。他认为,“这是学习中文获得的机遇”。

  彭博社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中文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全球第二大商务语言。该项调查根据语言使用人数、作为官方语言国家数量及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经济影响力、教育与识字率等多个标准来衡量。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文正逐渐成为国际商务领域的一大语言工具。

  就业市场对中文需求日增

  比利时根特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系中文部教授巴德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文成为主要商务语言的趋势日益明显。在根特大学,大约有100名学生在学习中文,他们毕业后大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

  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汉语教学法博士生导师白乐桑说,法国的大多数高等商科学校都开设了中文课程,驻华的法国企业对汉语翻译的需求也很大。

  “以前对中文感兴趣的大多是有亚裔背景的移民,而现在有很多高分入校、甚至得到大学奖学金的学生也选学中文课程。”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外文系中文部主任张宽介绍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威廉介绍,在美国,学法语和德语的学生在减少,学中文的学生却在增加。归根结底,是他们看到了学中文将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选择。

  全球开设中文课程万余班次

  据国家汉办介绍,2010年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开设各种层次的中文课程1.8万多班次,注册学员达到36万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1万多场次,参加者500多万人。有很多孔子学院根据当地需求开设了商务中文课程。此外,还有专门的商务孔子学院,如: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雅典商务孔子学院、伦敦商务孔子学院等。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中文部和孔子学院都设立了商务中文课程,并广受学生欢迎。该孔子学院和当地的一个企业联络中心合作,培训从事与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往来的人才。

  在华企业的公司培训也是商务中文培训的一条途径。据法国电力公司亚太区总部中国分部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从1995年开始就为在华所有外籍员工开设中文课程,主要形式是小班教学和单独授课,使员工基本能够简单沟通,个别人已能够阅读和书写。

  相关考试和标准将改革

  随着商务中文培训的发展,相关考试应运而生。据国家汉办介绍,商务中文考试(BCT)就是为测试第一语言非中文者从事商务活动的中文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旨在鉴定外籍在职人员、留学生的商务中文水平。目前,已有包括新加坡劳动发展局、首尔市政府、韩国三星集团等政府部门和企业,将BCT作为衡量其员工职业中文能力的权威测评工具,并以BCT成绩作为员工招聘和晋级的参考标准。

  为使BCT更适合广大海外商务汉语学习者并适应商务中文交际的实际情况,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计划对BCT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新BCT,将更加注重考查商务中文学习者在真实商务情境中运用中文完成跨文化商务交际任务的能力。(本报驻外记者 吴乐珺 张 旸 本报记者 韩 硕 崔 悦 姜 波)

  点评

  高大伟(法)(中欧论坛创办人):既然世界在英语主导之前曾有过多种不同语言独领风骚的“前英语”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能预见一个“后英语”时代的来临,相信届时中文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但中文要成为国际语言,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必须持续,中国只有保持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势头,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人学习中文。第二,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国际性组织以推广中文,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法语国家国际组织,这是法国于1970年成立的机构,旨在在全世界推广法语。第三,中国应在文化艺术传播上更具创意,在国际上大力推广中国的电影、文学、书法、绘画等,使中国文化艺术成为中文最好的代言人。第四,中国人应热爱自己的语言。今天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有一股“英语热”,他们对学习英语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同时也不应忘了自己的母语。

  尽管“中文热”正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但是期望中文在可见的未来取代英语成为唯一的国际通用语言却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21世纪的一大特点是多极化,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多极化,也是语言的多元化。

  中文与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法语和俄语一样,同是联合国官方语言,其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与其他语言一起构成多极化世界的重要基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