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汉语教师顾宙盈:对外汉语教学是文化互动
巴西人渴望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可是,提起学习汉语,又常常感到非常困难。在他们的眼里,那一个个方块字,简直就是天书和字谜。在巴西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教汉语的老师顾宙盈却不这样看。她认为,只要教学方法对头,无论是巴西人学习汉语,还是向巴西人教授汉语,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汉语的一字一句都包含和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教学汉语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和巴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互动交流的过程。
顾宙盈今年23岁,她是巴西利亚大学语言学院五年级学生。促使她选择到语言学院读书学习,恰恰也是她在从事汉语教学中所产生的浓厚兴趣。2007年,顾宙盈接替回中国求发展的堂姐,承担了在巴西利亚一所语言学校教巴西人学汉语的兼职。上课之前,顾宙盈感到了紧张和忐忑不安。
原来,顾宙盈出生在中国上海,自幼随父母移民来到巴西。在家里,她和父母都用上海话交流,普通话只能听懂基本意思。要是讲起普通话,却是一口“洋径浜”腔。眼看到了上学读书的年龄,父母开始为她着急。在巴西上学读书,将来就可能和其它华侨孩子一样,能说流利地道的葡萄牙语,却不能用汉语识字读书。于是,父母决定将她送到上海去读书,接受中式教育,打下汉语的基础。
6岁的顾宙盈跟着母亲回到上海,从小学一年级读到五年级。小学毕业后返回巴西,进入巴西学校读书。她说:“那时,上海学校都用普通话教学”。从上海回来,她不仅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人交流,而且也掌握了汉语拼音,认识了很多的汉字。
虽然没有任何中文教学的经验,顾宙盈凭着她敢于闯荡的勇气和对教学的热情,很快获得巴西学生的亲近和好感。她在学校带两个汉语班,每周上六节课,以听、说和阅读为主。每次上课,学生们总是围着这位和他们年龄相不多的年青“老师”问这问那。她呢,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教学实践使她领悟到教汉语的快乐,加深了她对汉语的求知欲望。当她报考大学时,就毅然选择了巴西利亚大学语言学院对外葡语专业。
她告诉记者,对外葡语专业是针对外国人学习葡萄牙语所设立的专业,就像中国的对外汉语。除了学习葡萄牙语的词源学、语音学,还要学习很多针对外国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这些知识为她日后教汉语提供了经验。2010年,巴西利亚大学与中国河北教育精英集团合作,在巴西利亚建立孔子学院,开办汉语班。孔子学院吸引了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巴西人。汉语班刚开课,就有不少的巴西人前来报名。报名人数多,缺乏汉语教师,巴西利亚大学语言学院看顾宙盈有汉语基础,又有教学汉语两年的实践经验,便聘她到孔子学院汉语班做兼职老师。
顾宙盈在孔子学院带两个班的学生,一个初级班,一个中级班。白天,她在语言学院继续读书上课,晚上或是傍晚便到孔子学院教汉语。教学相长,语言学院对外葡语课程对她如何教好汉语提供了很多启迪和方法。她说,汉字的偏旁很像葡语中的前缀和后缀,只要掌握了偏旁的组词法,就能举一反三,掌握一批的词汇。例如,“木”,代表着树,由此可以“木”作偏旁,组成很多的字。葡语的很多词也是由于前缀或是后缀的变化而组成很多词汇。她用葡语组词法来解释中国的偏旁部首,巴西人很快就能理解了。
另外,汉语隐含着中国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教学汉语要把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顾宙盈根据巴西人的习惯,用一些实物作为道具来创造理解汉字的场景,使学汉字变成学文化,让学生对汉字的文义和使用有具体而形象的理解。例如,她在教室布置长城模型,教巴西学生“长城”这两个字的含义。她从中国餐厅买一些菜带到教室里请学生品尝,顺便解释中文的菜名。她在教“忍”这个汉字时,顺便也讲讲中国人的哲学观念。这些生动的课帮助巴西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无穷魅力和它蕴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几年里,顾宙盈教过的巴西学生有100多人,而她也即将完成大学的专业课程。在谈到未来的理想时,顾宙盈表示,大学毕业后,她想到中国高校去进修汉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汉语能力,同时,着手研究两国的俚语,将来编写一本中葡对照的俚语大辞典。说到俚语,她兴趣盎然,因为她刚刚完成的大学毕业论文就是讲巴西俚语的,她还编写了一本外国人学葡语的中级教材。这本教材中列入很多的巴西俚语。她告诉记者,在巴西学校的正规教材中,很少使用俚语。然而,俚语是巴西人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讲的。外国人既然在巴西生活,就必须懂俚语,这样才能与普通民众交流,而且每个俚语都有许多故事,深深地打着这个国家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烙印。中国也有很多的俚语,她想把汉语和葡语的俚语进行比照分析,借助俚语深入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为将来从事教学汉语打下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