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位美国“中国通”的文化交流畅想

2012年04月17日 10:0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大屏幕上,头戴雷锋帽的美国街舞青年里欧·巴克一脸兴奋,时而摆动腰肢在天安门广场的游客中腾闪挪移,时而踏着即兴舞步攀上长城,教烽火台上小贩大妈摆个街舞范儿。最终,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伴随着大提琴名家马友友与中国民乐家携手碰撞出的别样民族风韵律,这位黑人小伙子以一段“金蛇狂舞”掀起全场观众的热情。

  在14日闭幕的第五届全美中文大会上,这段视频让与会者看得饶有兴趣,也再次激起美国亚洲协会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奥维尔·谢尔这位“中国通”的文化交流畅想。

  “巴克是他们家第一个走出美国的人,第一次居然就是去中国,”谢尔在大屏幕下回忆起中国行给美国青年巴克带来的震撼。去年11月17日至19日,巴克和美国奥斯卡影后梅里尔·斯特里普、大提琴家马友友、华裔作家谭恩美等名家一道赴华,与中国同行在中美文化艺术论坛上围绕艺术和人文话题展开切磋交流。

  由亚洲协会共同发起的这段艺术家交流之旅依然带给谢尔很多新鲜感受和思考。

  “这场美中交流活动中最具价值的角色不是马友友、斯特里普,而是巴克和台下那些中国观众。”谢尔说,在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也需要适时调整,寻找新的相处模式,拓展“富有成效”的交流沟通渠道,而文化艺术无疑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谢尔上世纪70年代就曾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迄今所撰写的14部著作中9部均与中国有关,他一直积极参与中美交流。谢尔认为,文化交流无法快速解决所有分歧,但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而也是真正能走进人心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带给双方更多“共同经历”,进而可以产生更多“共同价值”。

  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汉语近年来在美国日益火热。2011年,美国开设汉语课的公立大中小学超过5000所,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突破20万人,相当于5年前的10倍。美国1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招生规模达5.2万人。同时,美国目前设立了81所孔子学院和299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近16万人。

  这和几十年前谢尔读书时光景迥异。谢尔回忆说,自己大学时是为了和朋友“凑个时间”选修同一门课才“无心插柳”选中汉语课,并未料到“条条大路通罗马”造就了他今日“中国通”的身份以及与中国的特殊缘分。现如今,越来越多美国大中学生选择中文最初可能因为“这是一件挺酷的事”,但随着中国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这种学习有助于提高年轻人的国际竞争力和信心,而且所学之物派上用场的可能性也要远远高过当年。

  谢尔认为,就像大批移民必须掌握好英语才能真正融入美国社会一样,不懂中文又何谈懂中国文化?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文化中学习语言。怎样做到?谢尔给出了一个形象的答案——和这个文化“结婚”。他还建议在场的美国汉语教育者们,一定要摸准美国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他们易接受的形式去传授语言、介绍文化。

  中美文化艺术论坛上的一幕给谢尔留下深刻印象。国家大剧院舞台上,当斯特里普和马友友合作配乐表演后,两人用很“地道”的方式互相表示感谢。一方鞠躬,另一方叩谢,交互之间互相“顶礼膜拜”,引得满堂欢笑。

  谢尔不禁联想到,当年西方使节初到中国时曾因不解“跪拜”之礼和当时的统治者争执不下,但如今有着两种文化底蕴的艺术家却“争相将自己置于更低的姿态”。

  人们忘却地位、身份的差异和对比,正是文化交流能发挥巨大沟通和弥合作用的重要原因。谢尔期待着,中美文化交流的疆域能继续拓展。(记者孙浩 杜静)

【编辑:范超】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