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汉语热:从语言“对谈”走向文化“对话”
江西虽然是正在全球崛起的汉语热的后发地区,但纷至沓来的外国留学生却与各大高校的老师一起,让江西的汉语热从简单的、对谈式的语言教学,深入至教学双方文化对话,其中价值,无异于搭起了江西与世界对接的新平台——
“这四个字叫‘勤能补拙’,意思是当感觉自己能力有所欠缺时,便更加努力,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扶着课桌边角,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南昌大学留学生美娜用毛笔一笔一划,很快写出了四个端正大字,之后一边向面前的评委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一边自解其义。
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五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江西赛区的复赛现场,历经5月7日的初选比赛,5月14日,来自省内8所高校的29名“种子选手”再度PK。赛场上选手们的表现,有时好得连中国学子也颇感惊讶,有时却又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而在台下,由各校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留学生组成的啦啦队,阵容庞大,呼声高亢,透着一股“疯狂汉语”的热浪。
像全球众多国家及国内其他省市一样,越来越多的外国学子涌入高校学习汉语,正成为江西文化教育的一道风景。而作为这股正在全球崛起的“汉语热”的后发地区,江西汉语热很快从简单的语言的教与学,深入至教学双方文化对话的层面。其中独特价值,无异于搭起了江西与世界对接的新平台。
持续升温的“汉语热”
中央电视台“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联合主办,参赛对象为非中国国籍、母语为非汉语的在华留学生。其目的在于展示在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汉语学习经验的平台。
汉语大赛的举办,凸显的是国内外汉语学习不断走热的现实。据悉,截至2011年底,国家汉办已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常规性学汉语人数已超过4000万。而一连串的案例,更是直接让人感受到汉语在全球的热度——法国教育部设立“汉语总督学”一职,专门负责法国的汉语教育;英国政府提出建议,要把汉语列入中学必修外语课程;泰国政府宣布将汉语作为第一外语,其境内40多所公立、私立大专院校都设有中文系。与海外“汉语热”同时出现的,是涌入国内各大高校及培训机构的外国留学生学汉语的热潮。据介绍,截至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均接纳有大批的外国留学生。
相比国内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江西“汉语热”虽然来得晚一些,但发展势头并不逊色。南昌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陶镜玉老师介绍说,近几年间外国留学生进入南昌大学学习的年增长比例均在两位数以上,他们有的参加短训班,有的则在过了汉语语言关后,进入本校各大院系,从事各项具体专业的学习,目前校内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有成批的外国留学生,全校留学生人数已超过500人。而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卢普玲老师则告诉记者,为积极承接“汉语热”,该校除开展各类汉语培训之外,早在多年前便已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了汉语学的本科、硕士专业班,目前约180名专业班学生中,不少已在师大学习了五六年。
“遍观全国,江西汉语热已不容小觑,正成为中部对外汉语教学的热点地区,正是考虑到这一现实,我们今年才正式确定在江西设立赛区。事实证明,无论是各大高校的参赛热情,还是留学生们的参赛水平,都让我们深感意外,我们感到应该早几年来江西设立赛区才是。”作为央视负责汉语大赛活动推广的工作人员,金慧慧切身体验到了江西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热度,她称大赛直到今年才设立江西赛区,实在是一个“迟到的选择”。
从语言的“对谈”走向文化的“对话”
如果说,语言本身只是表情达意的一个工具的话,那么,在江西,由外国留学生们激起的这股“汉语热”,藉由语言而带来的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互通,便显得更为气韵生动,而又内涵丰富了。
在汉语大赛江西赛区复赛现场,一些场景不由让人感慨文化“对话”的魅力。
法国籍留学生爱丽丝身着一袭暗红色旗袍。或是因为中国服装的映托,这个原本浪漫奔放的女孩,一时间变得温婉、含蓄了起来,在一曲意境幽远的古筝曲声中,她朗诵了一首语真意切的中国情诗,尾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直叫人错觉遇到一位古典式的中国女子。
来自九江学院的赞比亚留学生布莱恩,虽然汉语说得还不算太顺溜,但在才艺展示环节,当动感的音乐响起时,他模仿的王力宏的舞蹈、歌曲,却让观者不由得随之动了起来。
来自巴基斯坦的九江学院留学生李小龙,在留学的3年时间里,已走过了北京、上海、广东等诸多省市,他最喜爱的地方是中国的蒙古大草原,最向往的是像中国武打明星李小龙一样能有一身中国功夫。当他用深沉的男中音唱响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时,赛场上顿时沸腾了起来。
古筝、旗袍、书法、中国诗词、现代歌舞交相亮相,麻婆豆腐、西红柿炒蛋等中国菜名一次次被提起。这短暂的一场比赛所展示出的,虽然只是留学生心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但却无一不透着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来中国之前,我怕吃不惯,怕中国人不热情,怕我们的文化差异太大难以适应,但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我发现中国人很热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不知不觉爱上了中国,在我的影响下,我妹妹也考到师大来留学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张凡帝2007年进入江西师大留学,如今已是研究生班学生的他,成了一个“中国迷”。
而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留学生李纳则告诉记者,中国的崛起本身充满魅力,自己赶来留学一方面是为“镀金”,另一方面还试图观察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心理。“我想,有了文化上的共识,才能拥有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合作吧。”他说。
赣式汉语热 让江西与世界对接
但事实上,置身于江西,置身于赣文化的浓厚氛围之中,留学生们的耳濡目染,亦让这股汉语热,烙上了地道的赣味。
来自德国的罗伯特,钟情于中国的二胡,喜欢看中国的电视剧,会做中国菜。他告诉记者,来中国前,自己是个十足的“宅男”,但在南昌大学留学期间,他经常会骑着自行车在南昌的小街小巷间穿行,并且惊喜于自己在街头的一些小发现。在南昌4年,他几乎将市区的街巷逛了个遍。而在九江学院留学的李小龙,则特别钟情于九江城的安静、美丽,他称九江为“第二故乡”。
江西师大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卢普玲告诉记者,在解决了基本的语言关后,中国文化便成为留学生们关注的兴趣点,而江西的地方山水、民俗风情近在咫尺,更是吸引着留学生们的热切关注。除学生们自己组织的旅游采风活动外,几乎每个月,学院都会组织文化交流或文化考察活动,省内的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滕王阁等文化胜地都留下了留学生们的足迹。据介绍,为进一步搭建全省留学生学习赣文化的平台,由江西师大发起,省内众多高校参与的一个名为来华留学生“锦绣江西”知识竞赛活动,也将于不久后举行。
事实上,赣式汉语热的价值甚至超出了文化交流本身。在采访中,不少留学生告诉记者,毕业回国后,将从事与中国之间的外交或贸易方面的工作,希望将来能有机会为江西的对外合作出力。
因为了解,所以喜爱;因为喜爱,所以有望产生更多的合作。可以说,激荡在江西的汉语热,点染上了鲜明的赣派风情,也必将开辟出江西与世界对接的广阔天地。(记者 杨建智/文 胡 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