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中国——“洋学生”求职记
11月的中国北方寒意渐浓,各大高校的毕业生“求职热”却开始升温,用人单位纷纷走进校园开设宣讲会、招聘会,学生们则为找工作四处投简历、心甘情愿地接受一轮轮面试轰炸,今年24岁、在北京读书的美国学生大卫也是其中一员。
周末晚间,某公司在北京大学校园招聘会的走廊上挤满了前来求职面试的学生,精心打扮过的学生们显然对这次面试十分重视。在众多“黄色面孔”中,高鼻梁、蓝眼睛的大卫颇受人注目。
大卫在美国的本科专业是哲学和政治学,为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他来到北京大学继续学习。早就决定留在中国生活的他决定为明年找工作“热热身”,不过经历这次人挤人的火热场面后,大卫的表情“严峻”了许多。“没想到找份工作这么难。”他说。
“现在每小时200到300元的英语家教收入足够我的日常支出了,但我还是想要一份更有意义的正式工作。”对于什么是理想的工作,大卫还没有拿定主意,不过他肯定的是,“打电话、复印材料”之类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
“中美文化有很多差异,因为这种差异造成很多误会,如果自己能够在一个很小的方面增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这就是有意义的理想工作。比如记者的工作,这就是有意义的。”大卫说。
河南东昌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瑞军从事进出口已经有10多年,今年他特别希望能够招到几个精通汉语和英语的欧美籍学生。
“公司与欧美一些国家有生意往来,需要对欧美市场有了解的本地人带领我们深入调研,在中国的外国学生对中国市场和文化也有所了解,还可以兼职翻译的工作。”魏瑞军说。
教育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生活水准逐步提高,更加包容开放的人才观正与世界接轨,这些都是促成“洋学生”在华创业的原因之一。
然而,由于无法全面了解和接触找工作的渠道,加上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来自中国学生的激烈竞争,洋学生们的求职之路略显艰难。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以及职场习惯的不了解和不熟悉,也是这些“寻梦中国”的“洋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道门槛。
来自新加坡的陈毓琳得到了在北京渣打银行的面试机会,虽然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但她对如何应付面试官还是不太了解。“在新加坡,参加面试要大胆表现自己,不知道这里的面试是不是要表现得谦虚一些。”
陈毓琳说,她现在和老师同学们聊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式面试的着装要求,在介绍自己的优势和缺点的时候要怎么说才符合中国考官心目中的要求。
尽管困难不少,但对于渴望机遇和挑战的年轻人来说,中国仍旧是实现心中梦想的好舞台。
“至少我的英语很流利。”大卫依然很有信心,他认为,相比回到美国优势被埋没的情形,中国的公司更适合自己,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就算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也不会回国,我的汉语还不够好,留在这里才能进步更快”。
“在中国生活,确实不如回美国生活方便,但跟个人发展空间相比,生活中的困难不算什么。”大卫说,“我喜欢有挑战存在的环境,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俄罗斯姑娘法兰绨娜通过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找到一份表演俄罗斯舞蹈的工作,不过精通五种语言的她对这份工作并不满意,在中国同学的帮助下,她刚刚结束一家中国公司的面试。
“希望自己能够到做中俄贸易的公司工作,他们应该需要像我这样了解中俄文化并且精通中俄语言的人。我的中国老师和中国朋友都在帮助我,我会找到满意的工作的。”法兰绨娜说。
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独立地在中国生活,这是不少洋学生的心愿。法兰绨娜告诉记者,她爸爸曾经在中国工作了很多年,非常支持她留在中国工作,她自己也希望能够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记者高洁、李放、刘刚、吴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