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汉语教师志愿者佳节思乡:乡愁就像盐
上初中的时候,家乡的一帮青年文人扛起了梳理家乡文脉的重任,集结出版了一系列小书,有《乡魂》、《浒山风情》等,从书中识得“九叶诗人”袁可嘉、台湾文人辛郁,以书为指南遍访家乡那些因旧城改造而轰然逝去的小巷。那时的我体味不到个中的惆怅和分量,隐约还坚持着一种古怪的论调:和故土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感觉到它的美好。
直到自己到了柏林。
就在前两天圣诞节,有个在餐馆兼职打工的同学说:原来以为圣诞节没什么,反正也不是中国人的节日。 但是看到德国人家家团聚、在餐厅里觥筹交错的场景,还是忍不住地酸涩起来。
对此,我感同身受。我也参加了房东家的圣诞大餐,餐桌上的德国人一如中国人过年般寒暄、叙旧,让我坐立不安,无可名状的情绪“一时分付我心头”。我明白,这是乡愁。
善良的房东显然也发现了我的情绪,过来宽慰我,并约定1月末时他们全家要和我一起过中国年,一起做中国菜。这个消息不啻久旱逢甘霖。我暗暗打起了小算盘:松花蛋这样的美味,德语里被无端译作“千年蛋”,在德国人眼中是禁区,实在可惜,到时候要在上汤西兰花里多放一点儿松花蛋;从国内千里迢迢带来的梅干菜散发的诱人香味,房东阿姨恐怕没见过,到时候来上一盆梅干菜扣肉,肯定绝了!
想到这儿,我的心情顿时好了起来。窗外阳光明媚,12月底的柏林难得的好天气啊!
从初到柏林忐忑地面对柏林多元种族浸润下的文化,渐渐转变成去完超市走进自家社区后内心大声呼喊“我回家啦”,心开始安顿下来。心无旁骛地学习,艰辛而快乐地带领德国中学生学习汉语,踏踏实实地生活在别处。
你瞧,乡愁就像盐,是万用的调味料,是我们生活的必须。(本文作者系德国罗曼罗兰高级文理中学汉语教师志愿者朱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