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芬兰正是深冬的1月份,天气还是很冷,细碎的雪在天空中飘然而下,把肉眼能见的地方都染成了一片纯净的白色。
这个国家地处高纬度,濒临波罗的海,冬天日照时间极短而且冬季极为漫长、寒冷,夏日的阳光是极其金贵而又短暂的,大概是基于这样的气候原因,形成了这个国家的人民独特的性格:温和、沉默、热情而又不张扬。
我在芬兰南部的坦佩雷地区教汉语,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在他们看来,学习是属于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是对生活的一种丰富或是生命潜能的一种挖掘,这种精神是足以让人敬畏。我的班上有3位特殊的学生:约汉娜·沙罗宁,已过花甲;宝拉·库鲁萨,年近古稀;最令人惊奇的是86岁高龄的英娜·柏多宁。
英娜退休前是位音乐老师,她没到过中国,只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痴迷才来学习汉语。她也是我的学生中最认真的一个。每次课前她都会仔细地预习,上课时,她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认真地听讲、记笔记,专注的神情中透出求知的渴望。遇到不懂的问题,英娜会微微蹙起眉头,然后举手向我提出疑问;问题解决了,她的双目会因欣喜而发光,那是一种学到知识后愉悦的神情。我喜欢把一些问题留给她来回答,每当她的答案得到肯定,她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而我也会从这种孩童般的纯真笑容中得到满足。这样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这也是一种幸福,是英娜所给予我的,它像一个很强的光源,无须太接近便可感受温暖。英娜告诉我,她每天都会花两三个小时学习汉语,如今学习汉语已经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闲谈中我得知,约汉娜退休前是幼儿园的老师,退休后对各种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汉语。
宝拉是医学博士,曾经是牙医,现在仍是市议会的议员。宝拉20年前第一次去中国旅游,北京、西安、成都和拉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4年前她又一次去中国,游览了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她感慨地说:“中国的变化太大了。第一次去中国时,感觉中国还有些封闭,人们看到我们会好奇地围观。城市里高楼不多,道路也不宽。第二次去中国时,中国正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准备。体育场馆、各种公共设施都在建设和改进。高楼林立,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我看到了国际化的大都市。中国的变化真是太神奇了!”
这3位经历不同、背景迥异的老人有着共同的兴趣——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也正是由于学习汉语这一共同的爱好,使她们成为了好朋友。3年前曾有一位临时的汉语老师,那位老师走后她们就开始在一起自学汉语,每周一次,从不间断。怪不得第一次见我时,英娜紧紧拥抱着我说:“我们又有汉语老师了!你来了,我们真的很高兴!”3位芬兰老人为着共同向往的遥远神秘的中国文化而着迷,又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体会着收获的乐趣,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芬兰人的善良、执着。在她们看来,生命是一个永远汲取的过程,只能消逝并不会老去,学习是对生命活力的印证。“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的名言,这句名言在芬兰学习汉语的3位老人身上得到了印证。(张云风 寄自芬兰 作者系国家汉办派出的汉语教师)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凯淇】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