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2012-3-9 18:42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将于3月10日(星期六)下午15:00在梅地亚举行记者会,代表谈促进基层文化发展。中新网届时将进行实时图文直播,敬请各位网友关注!
王效云:2012-3-10 15:03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记者会现在开始。本场记者会的主题是“促进基层文化发展”。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来自基层文化领域的四位代表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我现在先对出席今天记者会的四位代表作个简单的介绍。韩再芬代表,韩代表现在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也是安徽省安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同时也是安庆在分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是十届、十一届两任的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代表,现在担任河南省开封县电影放映公司经理、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经理。刘丹丽代表,现在是湖北省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郑晓幸代表,现在是四川省文化厅庭长,也是今天我们四位代表当中的唯一的男性代表。
王效云:2012-3-10 15:03
今天的记者会按照惯例依然是大约一小时左右。下面就开始提问。
光明日报和光明网记者:2012-3-10 15:05
我们了解到,您曾经两度获得梅花奖,并且在现代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扮演的韩英角色广受好评,但是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像韩英这样的角色已经很难吸引观众了,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对此您怎么看?还有一个问题,作为专业的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应该怎样更好地为基层文化服务?谢谢您!
刘丹丽:2012-3-10 15:08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觉得红色经典,比如韩英、江姐这样的英雄人物,她有市场,而且艺术价值也是很高的,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1959年这部歌剧就开始演出排练,到1999年我是第三代韩英扮演者,当时保利院线的全国巡回演出有两次,仅去年一年江苏一带22天我们就演了19场,保利院线40天我们又演了40多场。建党90周年演出的时候市场供求还是很大的。每一次演出,只要年轻人进来就没有出去的,而且我们也做了洪湖赤卫队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们全去了,社会效应非常好。
刘丹丽:2012-3-10 15:13
我记得,当时我们在小学演出时,幕一打开,赤卫队员拿着梭镖、绑腿,学生们一开始有点笑场,觉得挺好玩的,他们没有看过,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了。但是一幕一幕地演出后,他们就被感动了,特别是韩英和母亲那一段,生离死别的那一段,孩子们都哭了。孩子回去以后都写了作文,老师们跟我们反映,这种歌剧艺术走进校园,对他们的心灵是一种震撼。老师在讲故事也好,讲课文,可能没有更深、更直接的感受。舞台艺术绝对是对他们心灵上的震撼,他们说他们一辈子也忘不掉韩英阿姨的那种砍头只当风吹帽革命精神。他们说如果是现实中他们也会很爱这位阿姨的。现在我们服务于基层,我认为还是要多走出去,要把我们的精品艺术、好的艺术作品不断地往下普及、推广。现在不是说我们演多了,而是我们演少了,我们如何把步子迈得更大点,走得更远一点。我们还到了农村,一般歌剧很少到田间地头,但是我们到农村田里搭台,没想到几万人就像过年一样全来了,效果非常好。我们就觉得这种效应是很大的,而且文化惠民是一种战略。
刘丹丽:2012-3-10 15:16
我们的文化怎么普及,它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是道德规范的宣传。我们要学会感恩,很多这些东西,包括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只是被西方的东西影响,有一段时间我们没有在这方面给他们传统、道德理念的教育,所以他们觉得韩国的最好。《大长今》里,所有我们的中医、中药都成了韩国的了,这就说明了艺术的影响力,这就是一部作品,它把它美化了,流传到了我们这里来,就做了宣传,但是我们的孩子们不知道,包括韩式针灸、韩式美容,连衣服都是韩式的。现在有一批,特别是我们的独生子女,在这方面受到的教育,慢慢的就把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慢慢淡忘了。我们作为基层的文艺工作者,这也是我们艺术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把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包括艺术、精神、道德理念通过艺术形式给孩子们讲述,来做社会的普及。
刘丹丽:2012-3-10 15:17
我认为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的,所以洪湖赤卫队像韩英这样的形象,一部分的人还是很受欢迎的,而且大家能够感受到这种艺术的美丽。2002年我们在深圳演出,当时洪湖赤卫队演完后,现场观众全部涌向舞台,全不走,观众就在底下高呼“洪湖赤卫队万岁”,还喊“韩英我爱你”,感动得我热泪盈眶。当时深圳市机关单位的一个团委书记,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儿,她上台一下子抱住我就哭,说真的太感动了,说这些年我只是工作、赚钱,我都没有看过这种片子,真是太好了。她说我总是听我妈妈说,我今天自己买票进来看,我要看看韩英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说回去还要让她的同事们都来看。每一次演出,老战士,或者离开湖北的,都是很感动的。我们的文艺作品需要不断推广。文化繁荣发展也是这样,我们要面向基层,服务于老百姓。
王效云:2012-3-10 15:17
谢谢刘代表。下一个问题。
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2012-3-10 15:18
我有问题想提问郭建华代表。我了解到,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西部乡村,那里的农民一年到头也很难看到一场电影、一场文艺演出,而在30年前他们还能在家门口看到露天的电影。我知道您在乡村放电影已经30多年了,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基层的文化生活却匮乏了。您现在在基层放电影碰到了哪些困难?谢谢。
郭建华:2012-3-10 15:20
谢谢。我作为一位基层放电影的代表,像今天这种场合我还是第一次。在我回答问题之前,我首先受我们开封县领导的委托和开封县人民的委托,也代表全国基层的一线放映代表,代表千千万万受益的观众,向今天与会的各位记者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郭建华:2012-3-10 15:24
我不会说普通话。我先作个介绍,我是从1974年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这一干就是38年。在这38年里,我不但坚守住了一块农村放映阵地,更主要的也是一路在创新,这一路在发生着变化。放映的交通工具从我当初的拉板车到现在开汽车去放电影,片源从当年的黑白片到今天的彩色片,放映设备是从当年的胶片电影机到了今天的数字电影机,放映场所从当初的村头麦场露天放映,到今天组织全省城镇数字电影放映院线,放映体制从当年的计划经济到了今天的市场经济。人呢,也从当年放电影的大辫子姑娘到了今天的放映的老太太。我当时放电影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现在也有导演以我的形象拍了一部电影,这张照片上的是扮演我的电影演员。这一路下来什么都在变,就是郭建华放电影的信念始终没有变。从事放映这项工作以后,我好像上了高速公路,在这高速公路上我只看到了一个一个的加油站,就是一直没有看到出口。在这条路上我感觉越干越有劲,越干路越长。
郭建华:2012-3-10 15:27
这38年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都是用一部一部的电影连起来的。每当我坐在放映场上,随着荧幕上的剧情和观众一块儿落泪、和孩子们一块儿欢呼、一块儿鼓掌的时候,我就忘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感觉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38年来,我每天都是想着能给群众多放一场好电影,能让群众多看一场好电影,这就是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幸福和乐趣。所以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这个信念。我女儿说,只要是跟我妈妈说电影,哪怕是深夜两点钟她仍然是两眼发光,我确实对电影有着大爱。拍这部电影,他们写了一首主题歌。一幕故事像老娘土,养壮了根儿,养壮了苗,养妙了女,养俊了男,养出了老百姓的好日子,养美了大江山。只要乡亲们喜欢看,我宁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谢谢。
王效云:2012-3-10 15:28
谢谢郭代表刚才精彩的答问。下一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2012-3-10 15:29
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给所有代表的。你们觉得现在的电影票价对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到底是高还是低?能不能简单的请每位代表都讲两句。第二个问题请问郑晓幸代表,有人批评说文化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您怎么评价这种说法?还有现在的年轻人休闲方式是以上网、聊天、看电视、玩游戏为主,很多年轻人从未参加过社区活动,作为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代表,您有什么建议改变这种局面?第三个问题是给韩主席的,对于传统戏剧如何通过年轻人熟悉的媒介来实现继承和创新?又如何能够让传统戏曲走进城乡消费的行列?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谢谢。
王效云:2012-3-10 15:30
先请厅长来主答,然后韩代表再答一下,其余的如果代表还有补充就再来答。好吗?
郑晓幸:2012-3-10 15:34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三个问题我一起回答吧。先从你所关心的,也是我们所关注的,就是现在我们经济社会中有两个词汇非常频繁,一个是民生,一个是文化。当文化和民生对接的时候,这个社会尤其对文化的关注度增大了。几届人代会以来都在关注民生,但是最近几年的人代会发出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就是把精神文化生活的民生纳入到民生的范畴。总理在报告中突出去年的文化工作亮点,就是国家对文化惠民工程的力度加大。这实际上就表明,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后十年,关键性的十年,中国人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中国人未来的幸福指数、快乐指数,就是文化民生。
郑晓幸:2012-3-10 15:34
因此,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样一个战略部署。但是对文化的重视,正如你所说的,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还需要有个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事实际上在我们各地还相当程度的存在。因此,全面提升我们广大干部的文化自觉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但是同时我们看到,中国文化繁荣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人文生态已经形成。所以我们判断,文化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我们充满这样一种文化自信。实际上主席台上坐着的这三位代表都是中国基层文化、传统文化始终的坚守人、守护人,正因为中国有像她们这样的文化坚守、文化传承人,使得文化发展繁荣的政治生态正在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对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那么重要的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既注重文化事业,也注重文化产业。
郑晓幸:2012-3-10 15:38
刚才你提到的电影票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两方面的问题。如果从文化民生、文化惠民来讲,电影就相当于文化坚守,就是把电影直接放给老百姓,这是国家文化惠民的一个重点工程,就是电影进村、进户,这谈不上什么票价,让老百姓直接得到文化实惠,满足老百姓特别是基层文化需求。作为城市来讲,日渐发展起来的城市生活,在一些大城市,包括像成都这样一些城市,随着院线的发展、文化需求的提升,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加,一个新的文化娱乐消费在迅速成长,就是电影。现在中国排队的地方不多了,但是好的电影、大片播放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排队现象。关于电影院票价的问题,对于大城市的市场来讲,我赞同随着我们院线的扩大,特别是作为老百姓的文化消费,大城市的电影票价应该往下降。回答完毕。
韩再芬:2012-3-10 15:43
非常高兴给我这个机会来回答您的问题。刚才讲到传统戏曲如何发扬、如何传承的问题,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艺术形式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就像重新洗牌、重新设定规则,跟着市场的规则去发展。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从10岁就开始从事黄梅戏艺术,每次记者问我的时候,提得最多的就是你怎么会30多年一直坚守黄梅戏,而且一直是在安徽省安庆市?因为安徽省安庆市是黄梅戏的发祥地,我们那里的市委书记有一个说法,我们那个城市是一个有戏的城市,有唱着过的市民。就是说,我们那里的文化生态非常的悠闲,群众的生活非常的淡定,我们生活在自己美好的环境当中。黄梅戏诞生于那里,而且京剧也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韩再芬:2012-3-10 15:44
我从小就在那样的一个氛围里面成长起来,而且我对黄梅戏,也包括对传统文化有一种特别深的情感,就像刚才郭老师讲的她对电影的情感一样。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当你没走进去的时候你可能很难发现,当你真正走进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魅力是无穷的,就如同今天的中医一样。大家都说西医治标不治本,而中医是治本,而如何把这个本在现代社会中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解说出来,这是传统戏曲需要做的非常重要的工作。我认为黄梅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特别希望我们的传统戏曲能够在研发、总结经验这些方面多做一些努力,使得我们很美的传统戏曲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里。刚才刘丹丽老师也说了,每次只要年轻人走进剧场,他们都会受到一种震撼。我们每一次的演出都受到特别的欢迎。
韩再芬:2012-3-10 15:48
戏曲现在其实是在一种很困难的状态下生存,因为现在外来的文化冲击太大了,戏曲艺术是需要我们改变的,需要用新的方式走入市场,在这方面,我们也在做着很多的探索和努力。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面对今天的情况,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但是我们是有信心的,因为毕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而且现在国家也有很多的政策扶持。比如在下面,国家的资金都是用政府买单的形式去促进市场的发展,去培育市场,让我们能更多地走进基层、走到群众当中去演绎自己的艺术。
王效云:2012-3-10 15:49
谢谢韩代表和郭代表,还有什么补充吗?
刘丹丽:2012-3-10 15:50
再芬说得很好。现在中央都提倡文化繁荣发展,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文艺的春天。政府在文化方面下了大力气,所有的文艺家都感到很欣慰。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做更多的惠民工程,这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是有帮助的。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一直有一种担忧,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在孩子们中间慢慢被淡忘了,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要多努力,国家给我们更多的扶持,我们也要创造出更多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我们在深入基层的时候同时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政府买单,我们多为群众演出。我们到了基层,农村里面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他们的生活很贫乏,让他们掏钱买票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在田间地头,送戏下乡。我一直在呼吁我们的企业家能够和我们一起合作,也多做点善事,和政府一起多搞一些惠民的演出,把更多的实惠给老百姓。
王效云:2012-3-10 15:50
我希望下面再提问的记者还是提一个问题。
大公报记者:2012-3-10 15:50
我想请问一下来自河南的郭建华代表。郭代表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农村放电影,您认为农民喜欢什么样的电影?您如何评价我们现在的国产电影的?谢谢。
郭建华:2012-3-10 15:51
我说得不好,请原谅。我这38年一直都是在农村和农民在一起,我最了解他们喜欢看什么电影。这么多年来,在农村最受欢迎的就是贴近实际、贴近他们真实生活的故事片和娱乐片。再有像河南地方的戏曲片,都非常受欢迎。一部电影能在一个县放映两千多遍。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群众在喜欢看这些片子的同时也强烈要求看科教片。现在农民种田,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也需要科技知识。因为电影声情并茂,在我们县里,为了解决农民看科技电影的困难,就把农民看科技电影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了为民要办的实事之一,列入了县级财政预算,来切实解决农民看科技电影、利用科技电影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大困难。每年开封县都由财政拿出30万块钱,给群众放映六千到八千场科技电影,现在随着国家的惠民政策和科技政策,科技电影在农村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人心,农民说我们想到、想不到的国家都想到了,我们现在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文化娱乐,缺的是精神上的享受,更需要的是科技支持。
郭建华:2012-3-10 15:54
有一部科技电影是关于花生地膜覆盖,原来没有看科教片的时候,我们农民种的花生都是亩产五六麻袋。我看这部片子看了二三十遍,看了之后这几年我都按照电影上说的去种,现在亩产花生十五六麻袋。我们的县委书记还对地膜花生有过要求,要求我带领公司的放映员给农民多放科技电影,要利用科技电影使农民科技致富。通过这几年放科技电影,群众还编了个顺口溜,“不缺米、不缺面,需要看的是科教片”。政府也编了一个打油诗,说开科技会的时候群众可能不好召集,也有可能听不懂,但是看科技电影很直观,他们说“宣传科技没会场,扪心自问苦思量,如今找到切入点,电影一放帮大忙”。
王效云:2012-3-10 15:54
谢谢郭代表。下一个问题。
中国文化报记者:2012-3-10 15:57
我有问题请问郑晓幸代表。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在农村文化方面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请问,现在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谢谢。
郑晓幸:2012-3-10 15:58
很高兴回答你提的问题。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切实得到了加强。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现在农村的文化建设硬件上去了,现在普遍感到的是软件明显滞后。文化的软实力,包括文化建设自身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成为大问题。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四川是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四川现在有181个县,4262个乡镇,5万多个村。现在全省各地和全国各地一样,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参差不齐。试想,全国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需要更多像郭代表一样能够长期的坚守文化的人才,但是这方面的人才我们太奇缺了。
郑晓幸:2012-3-10 16:00
现在全国农村文化建设,当国家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过后,最大的担忧是基层文化建设这帮工作者人力的恐慌、本领的恐慌。现在各地基层文化站发展参差不齐,不是设备的参差不齐,是人的素质、人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中,文化人才的断层,特别是基层文化人才的匮乏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文化人才建设,特别是把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工程来抓。希望记者们也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也通过我们的媒介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从事基层文化工作。谢谢。
王效云:2012-3-10 16:03
谢谢郑代表。下一个问题。
财政部中国政府采购报记者:2012-3-10 16:03
我的问题是提给文化厅郑厅长的。刚才您也说基层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已经处于很好的水平,四川省也提出将在2015年在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村村有农村书屋的目标。请问现在这个目标实现的情况如何?今年将有多少资金的投入?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笔资金,四川省曾经对农村书屋所需图书进行公开招标,今后是否会通过政府采购加大基层文化建设中所需硬件设施的集中购买、统一配送的力度?同时也想请其他几位代表谈谈对于政府集中购买对基层文化建设中起到支持的看法。谢谢。
郑晓幸:2012-3-10 16:06
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文化民生的重点工程。实际上,现在中国文化发展差距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因此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农村。这几年来,国家实施一系列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特别是财政部、文化部联手实施的一些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许多文化实惠、文化福利。这几年四川加大了对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就是四川和全国一样,文化建设正在发生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整个文化资源从重视城市的文化资源配置开始转向重视基层、重视农村。第二个转变,就是文化服务、文化商品过去是为少数人享用、城里人享用,现在开始惠及百姓,面向大众。第三个转变,就是整个文化民生,把文化纳入民生的范畴。
郑晓幸:2012-3-10 16:09
以四川省为例,这几年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十件大事中的九件都把基层文化建设放在民生的范围。四川有能力加大长期欠帐的农村基层文化、公共文化投入。今年四川除了常年的预算开支以外,拿20个亿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讲的仅仅是省级财政。随着省级财政的力度加大,10个亿要用到乡镇,这将进一步夯实基层文化设施。从设施建设到功能的拓展,到管理体制的规范,到服务的延伸,都将把注意力更多地面向基层。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十二五”结束以后,中国的西部,随着国家对西部,包括对四川这样一些省份投资强度的加大,“十二五”到“十三五”,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十年,城乡公共文化会朝着均等化、基本性、便利性方面迈出很大的一步。
王效云:2012-3-10 16:10
谢谢郑代表。下一个问题。
意大利华人媒体的欧联网记者:2012-3-10 16:11
我问的是现在在外华人很多,据我所知,意大利华人就有30多万,他们在外创业的时候,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请问台上的各位代表,这些在外华人算不算你们的基层群众?如果是,你们打算以什么形式、什么举措使文化走进他们之中,使他们也拥有享受中国文化的幸福感?谢谢。
郑晓幸:2012-3-10 16:15
我来回答您提的这个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是包括海外华人在内共有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海内外华人实现民族复兴,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有的责任。这几年,我们国家在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海外华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中国文化就像中国经济崛起一样,中国文化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海外华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几年,我们文化走出去中,许多方面是借助海外华人社团各方面的组织,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包括意大利的华侨同胞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王效云:2012-3-10 16:15
谢谢郑代表。下一个问题。
人民网记者:2012-3-10 16:16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韩再芬代表。我们知道您是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而且还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刚才您也谈到黄梅戏的传承问题。您觉得目前我们国家对黄梅戏的创新方面有那些探索?您觉得如何才能让年轻人更多的喜欢和关注这门艺术?谢谢。
韩再芬:2012-3-10 16:18
谢谢。我们在黄梅戏发展的过程当中,其实做了很多很多的尝试。因为今天的年轻人,他们的所思所想实际上也是创作艺术的人应该去所思所想的。我们早在2003年就关注年轻人的主题,而且关注的是社会主题,就是弘扬诚信,还有就是关注大学生即将走入社会,如何选择他自己的人生。戏曲是舞台戏剧高度浓缩的形式,所以在选择题材的时候要关注社会特别聚焦的问题,从创作来讲,一部好的舞台剧剧本是可以流传百年、千年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使年轻人在走进剧院的时候能够看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艺术,希望走进他们的思想、走进他们的心灵。现在很多的电视剧,现在最热门的电视剧就是家庭剧和年轻人所热爱的爱情剧。作为黄梅戏来讲,它是一种比较年轻的剧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韩再芬:2012-3-10 16:19
黄梅戏从它的覆盖指数来讲是很大的。90年代拍了大量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使得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上了黄梅戏,喜欢上了这样一个剧种。黄梅戏的发展空间,从传统戏曲来讲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尝试。戏曲,早在梅兰芳先生那个年代,它是时尚戏曲,今天的时代发展确实步伐迈得太快了,按道理来讲,舞台艺术也应该大踏步地往前走,进入到时尚行列,以此引领戏剧、吸引年轻人,只有这样,戏剧的明天才会更加的光明。我们也会为此而努力。谢谢。
王效云:2012-3-10 16:19
谢谢韩代表。
国际商报记者:2012-3-10 16:21
刚才听了各位代表的发言很受感动,因为各位代表对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尽责、非常热爱的,是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的,这正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请问郑厅长,您提到了文化强国的建设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传统文化回归的态势是越来越强的。比如像现在的“学雷锋月”,大家都非常大力地宣传真善美。同时,一些小学把像弟子规这样的课程也安排进去了,而且像孔子学院这样一些宣传儒家文化思想的院校也相继落成。有代表反映,可能除了宣传儒家思想,今后在一些电视节目当中也会有一些佛学的内容帮助人们净化心灵、建设和谐社会。不知道您怎样看待这样的问题?今后是不是吸取儒家思想、佛家思想一些积极的因素,去进一步推广佛家、儒家思想的这种态势会越来越明显?谢谢郑厅长,如果其他代表能回答也可以。谢谢。
郑晓幸:2012-3-10 16:24
谢谢这位记者。你以高度的人文自觉、人文情怀提出了一个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实际上我们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传承,一个叫创新。国家“十二五”规划文化这一部分的标题就叫“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实际上就隐含中国这些年来在发展中传承出了问题,创新乏力。文化传承方面的断裂和文化创新的乏力导致我们文化的繁荣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的不协调、不对称,已经使我们付出代价。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就是要解决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建设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问题。怎样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是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简单的把我们历史的一些文化的东西拿过来、简单地把它传下去,没有创新是不行的。
郑晓幸:2012-3-10 16:27
因此,在我们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我们既要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好,更要赋予现代的手段、创新的理念、现代的方式、现代的展示平台,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用现代人的娱乐方式,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不赞同穿上长袍马褂、咬文嚼字,要赋予传统文化现代精神。对今天的中国来讲,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就是要赋予传统文化积极的因素、先进的因素、民族精髓,同时让它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魂,这是最主要的。第一,文化不是简单的唱唱跳跳;第二,文化也不是搞几个标志工程。文化,就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文化不是搞运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文化本身是净化人、感化人、塑造人、教化人的过程,这里面就需要我们既要弘扬传统的中华优秀文化,同时要吸收人类,包括国外先进的、有积极意义的一些文化为我所用,共同融合成中华现代文化的精髓,形成我们精神家园的核心。谢谢。
王效云:2012-3-10 16:28
谢谢郑代表。由于时间关系,这场采访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四位代表的精采回答,也感谢各位记者的光临。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