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 说:《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8月12日向全国发行。自8月12日发行到8月28日发行半个月,创造了60万的销量。朱镕基本人也被人民出版社社长称为“超级畅销书作者”。该书销售为何如此火爆?书中首次披露了哪些细节?出版方眼中的朱镕基印象如何?针对以上读者关心的问题,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任超将于9日14:30一一解答。欢迎网友踊跃提问。 (2013-9-9 11:16)
主持人 说:各位朋友下午好,欢迎收看《人物对话间》,我是陈虎龙。《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8月12日向全国发行。自8月12日发行到8月28日半个月以来,创造了60万的销量。朱镕基本人也被人民出版社社长称为“超级畅销书作者”。为何该书销售如此火爆?书中首次披露了哪些细节?出版方眼中的朱镕基印象如何?今天来到演播间参加讨论的是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任超,欢迎您任社长。 (2013-9-9 14:33)
任超 说:谢谢。各位听众、读者朋友们,下午好。 (2013-9-9 14:33)
主持人 说: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也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数字,60万,最新的统计数据是多少呢? (2013-9-9 14:33)
任超 说:到昨天,现在实际销售书是65万,已经批发出去的书已经超过110万了。 (2013-9-9 14:35)
主持人 说:我们也了解到《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首印书110万册,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出版社有这样长远的眼光,是怎么考虑的? (2013-9-9 14:37)
任超 说:几个考虑,第一个是对前两本朱镕基同志著作的书市场情况的分析。第二个是对这本书《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它的需求量会是很大的。前两本书,由于我们对一些事情的估计不足,首印册偏少,造成了一段时间市场脱销,这一次我们较充分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以我们做出了首印110万册的决定。 (2013-9-9 14:38)
主持人 说:其实我们也了解您对于这本书是下足了功夫,增删多次,看很多的资料去编辑、改稿。而且我们也了解到,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当中,编辑,包括出版的台前幕后有很多的故事。其实今天我们也是想让您讲一讲这些故事。对于读者来说看这本书,我们在桌子上看到了这个书比较厚,结合到当下的一些经济形势,您觉得这本书,您读完以后最想和读者分享的是什么事呢? (2013-9-9 14:40)
任超 说:我觉得这本书,如果我们的读者认真地去阅读,是会有很多的收获的。举个例子,中央最近决定,在十一月份要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这样的一个安排,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你来读朱镕基同志的这本书,你会感到党中央的几大,在不同阶段的几大决策有承前启后的关系。比如说这次提出来一个中国上海自贸区的问题,这本书里面他讲到长三角、珠三角,讲到深圳特区,讲到浦东开发,你再从浦东开发往前看,就能看到,我们这一次在上海搞成自由贸易区是传承和发展。 (2013-9-9 14:41)
主持人 说:在书当中也涉及到,您在很多文章当中也写到,关于上海,关于一些新的政策的出发点、决策的时候,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当中也有这样的文章体现政府思路的延续。我们也发现说,在书中收录了他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市工作、主政期间的部分讲话、谈话、信件等106篇,照片83幅,书信影印件9幅,绝大部分内容也是首次公开发表。很多读者很好奇,这些公开的照片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或者说这些照片当中,和我们现在结合去了解,能体现什么样的传承思路呢?我们接下来展示一下好不好,请导播切一下特写,然后社长讲解一下。 (2013-9-9 14:43)
任超 说:这一幅照片是1989年春节期间,小平同志到上海视察,江泽民同志和朱镕基同志陪同他一块的一张照片。 (2013-9-9 14:43)
主持人 说:1989年2月5日,江泽民、朱镕基陪同邓小平与上海市党政军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 (2013-9-9 14:43)
任超 说:本身这张照片文字里面没有收录什么东西,但是我想要提到的,90年,也是春节期间,小平同志再次来到上海,这里面没有收录朱镕基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的直接的内容,但是收录了两篇汇报,一个是他向乔石同志汇报了一篇东西,还搜集了他向姚依林同志汇报了一篇东西。你就发现,小平同志对推动浦东开发他的态度是什么。比如朱镕基同志和姚依林汇报的时候,里面就提到钱伟长和费孝通同志提出来,要很好地利用上海做一个立足点,来发展长三角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问题,提出来通过上海的发展,来带动江苏、浙江的发展,姚依林同志提到,就说要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跟乔石同志汇报的内容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小平同志说,我这十年一直在鼓吹要开放,胆子要大一点,讲到浦东开发的问题时,小平同志还说了,连续说了两句,搞晚了,搞晚了。然后小平同志希望朱镕基同志跟江泽民同志多吹吹风,朱镕基同志就讲,由于江泽民同志是从上海来的,有些话他不便说,然后在接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当时是江泽民同志和李鹏同志都参加了,接见完了以后,小平同志当着两位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的面,就说到了,就说有些话我本来不应该讲了,但是由于江泽民同志是从上海出来的,他不方便讲,我来讲,上海要开放,而且他说了一个,上海人脑子灵光,就是能够很快地把这事办起来,会比广东快。这表明小平同志对推动上海的浦东开发和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肯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朱镕基同志是在不同的场合都在讲浦东开发的问题,他不仅把这个问题作为上海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提出的,而且是放在长三角的整个国家发展战略这个角度来提出的。所以通过这本书你就可以看到,朱镕基同志对于浦东开发区的建设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的。 (2013-9-9 14:52)
主持人 说:我们也看到现在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于很多媒体来说,评价也说到是打开了改革的第二扇门、第二次创业,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在浦东开发,尤其浦东在上海的位置,自贸区的建立,带动上海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3-9-9 14:52)
任超 说:习近平同志也说,我们要学习党史和国史,我们首先要对改革开放这30多年的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总结其中的经验。我们第一步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步搞了深圳特区,第三步浦东开发,紧接着现在又开始继续往前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2013-9-9 14:53)
主持人 说:其实我们也看到很多的评论说到,我们现在是以开放促改革,我们在很多的领域,很多的政策实施的时候,都是在不断地去深化,推进我们这样的改革。 (2013-9-9 14:53)
任超 说:对,这也是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 (2013-9-9 14:54)
主持人 说:好,我们接下来还有一些照片,给大家展示一下。 (2013-9-9 14:54)
任超 说:这幅照片是朱镕基同志去视察副食品供应,到菜市场去了。 (2013-9-9 14:54)
主持人 说:我念一下,90年3月3号,朱镕基考察上海市嘉定县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2013-9-9 14:54)
任超 说:这里面比较坦率来说,朱镕基同志到上海以后,他抓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菜篮子、副食品供应。当时上海面临的困难很多,比如说副食品供应的问题,也包括住房的问题,包括交通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的问题,以什么作为突破口,这个问题是当时镕基同志到上海之前,专门两次请教瑞环同志。在请教瑞环同志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后,他把握了两条,第一条要树立信心,这一条很重要;第二条寻找一个好的突破口,最能够马上见效的就是副食品供应的问题。所以在镕基同志刚到上海的那一段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他花费了很大的心力,而且他是从三个方向上入手。
第一个,形成自己的种植,当然也要通过政策保证。形成上海自己的,保证上海供应的一些副食品的基地。他举一个例子,他说养猪,用5斤饲料才能够长一斤肉,那么禽类是鸡鸭,2斤饲料就能出一斤肉,这个需要把养鸡养鸭养禽类这个问题,作为调整上海市民的饮食结构,同时也能够比较快的见效,把这个问题摆出来了,这是一个问题。就是形成一些生产基地,包括菜、绿色的,还有肉这些东西,包括鼓励农民种菜,养鸡养鸭。
再一个要把渠道打通。过去还有一个国有的商贸企业一统天下,在这种情况下,他允许鼓励那些农民可以直销,把菜拿到城里来卖,这也是要转变观念。
第三个,食品加工。有些时候你要保证淡季不淡,旺季也不要过度浪费。所以他提出来要研究产品的深加工,甚至可以搞出口。这本书叫《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我看这个书有没有意义呢?我觉得这里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它很多东西讲的是科学的方法论,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方法论的意义是可以对一般的读者都有重要的,甚至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2013-9-9 14:59)
主持人 说:其实我在这里想说几个我自己的感想。听了您刚才说的,包括我在阅读一些《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当中一些文摘的时候,对于我这样年轻读者来说,我们感到,比如说一些实话实说的办事方式,比如我们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条理性,这些都是可以在工作当中,实践当中去学习,去感受一下领导人在做具体问题具体实践的时候,他的一种工作态度和方法。 (2013-9-9 15:00)
任超 说:这一条非常重要,刚才您说的非常好。比如信访工作,他说在88年5到7月,他收到老百姓的信有8千多封,他不可能全部都自己看,有一个小班子帮他看一部分。他就分析这里头信的结构,有4千多封信是反映老百姓或者是一些个人的问题,需要组织解决的。另外还有3千多封信干什么的呢?给政府提建议、意见。您刚才提到,说镕基总理讲实话、说真话,还有一条,他办实事,一竿子插到底。比如他自己讲,信访工作也有一个方法问题,比如说这个东西我批给谁,批给哪个部门他就能够发挥作用?有些部门,比如说老百姓告的就是主管部门,再批回去,他拖一年多,绕了一个大圈子,还解决不了,他就是这个问题,我就盯着你要解决问题。比如里面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校的一个老师,有40幅画,变卖了以后,成立基金,教育助学基金,但是这个事折腾了一年多没给人家答复,后来总理就批了一封信,给了当时财政局的局长,他无非要申请免税嘛。很快,两个月解决了。后来总理又做了一个批复,批复里面就说,我们要当人民公仆。再举一个例子,他在处理来信当中发现,就我们现在,我现在讲我们现在有些领导对群众来信是一种抵触,是在应付,作为他来讲是从群众来信当中吸取营养,这一条很重要。比如说有的读者来信当中提到某个部委,上海市某个部委开一个会,一千部小轿车到会,影响非常不好。他做一些要求和调整,你不能这样做,堵塞了交通,又感觉党风正风不正,把这个问题处理掉。再比如有一些读者提出来,我们上海作为大都市,一些重要的指示牌没有标英文,他就是从群众来信当中看到了问题,虚心接受建议,把标识做上去了,事情不大,但是体现了一个领导人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什么呢?一切为了人民。 (2013-9-9 15:03)
主持人 说:好,我们再给大家展示一下里面首次公开的一些照片,这些照片都是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 (2013-9-9 15:04)
任超 说:这张照片是镕基同志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一个演讲的照片,这篇演讲有一点像就职演说,看了以后很感人。他就讲到他自己是一个孤儿,从小父母都不在了。他说,我是全心全意把我们的党作为自己的母亲,我对党负责,所以我说什么话,我都不特别在意。这里他也讲到他57年弄成右派的问题。3分钟的讲话,但是他即使讲到了这个话,还是讲到他所在的单位对他多么宽厚,给他保留着工作的机会,还是处于一种感恩的心。在当时那样的一种情况下,还有这样的心情表达出来,我觉得非常不容易,他确确实实像他自己说的,是全心全意地把党作为他的母亲来对待。 (2013-9-9 15:05)
主持人 说:我们接着来展示,还有没有这样的照片? (2013-9-9 15:06)
任超 说:是很多的。 (2013-9-9 15:06)
主持人 说:经过您这样去解读一下,我们去看这本书的时候更有意味。 (2013-9-9 15:06)
任超 说:我刚才已经说了,像这一幅,他和姚依林,姚依林同志在90年的时候,三次,很短的时间,3到4月份,三次到上海调研,主要是调研浦东开发的问题。所以这个情况就是,包括他跟乔石同志的照片都有,这些照片反映了。有这么一个情况,我读这本书的感受,朱镕基同志不断地在这本书里面是角色的转换,他有时候扮演的是一个决策者的角色,有时候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也从中看到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传承, 比如说这个里面提到了很多同志,小平同志、乔石同志、李鹏、姚依林同志等等,他一方面就是认真贯彻中央当时对于重大项目的决策部署,同时他作为一个执行者、作为一个决策者、作为一个上海的主官,一方面他如何配合江泽民同志来开展这个工作,那他反复讲是在江泽民同志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你也发现,里头涉及到了很多人物,后来都成为下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这里面还需要特别讲的,他有些问题的统筹协调,比如他针对上海的特点,我怎么做,比如说我一定要走上海特色的发展道路。搞什么?他特别强调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是他反复强调的。比如开始的时候,我抓重点抓什么?我刚才讲了,一个是菜篮子的问题,另外当时他就讲到,要做产业结构的调整,那种高污染的不能上,关停并转,当时要推动桑塔纳国产化。 (2013-9-9 15:10)
主持人 说:当时计划每年一万辆。 (2013-9-9 15:10)
任超 说:第一年一万辆,他申请一万五千辆,李鹏同志申请的。 (2013-9-9 15:10)
主持人 说:多了五千辆,有了好的税收。 (2013-9-9 15:11)
任超 说:是这样,一台桑塔纳能够收几万块钱。当时上海的资金非常紧张,我多五千辆,就多几个亿,财政上就有收入了。他同时讲,国产化率,三年要达到80%,这个很明确的提出的。另外他讲到显象管的问题,彩色显像管不够,当时的那种情况,太少了,一定要扩大这一块,他是把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这个问题是挂在一起的。就跟习主席最近讲的,关于我们宁可牺牲一部分速度,也要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一个是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当时那会儿他开始还是搞大进大出,因为其他省市的原材料、原料供应有问题,他是能抓住一些重点来做的。还有像冷轧的问题,也是当时集中要上的,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 (2013-9-9 15:13)
主持人 说:他在讲话当中说到结合上海当地的特色,我倒也注意到,文摘里面,上海不像很多的省份,有大量的资源,有丰富的农产品作为农业的原材料,他可能和广东这种外向型,离香港和澳门比较近,也不像一些农业大省,农产品的来源丰富,或者也不像内陆省份,资源非常集中。 (2013-9-9 15:14)
任超 说:我这一段时间看这个书,还联想到一个问题。中央提出来扩大内需,我觉得还应该有一条是值得考虑的,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因为十七大报告提的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我觉得也要统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我觉得中央这一次关于上海自贸区的问题就有这个思想在里头,对这个问题是我个人的学习朱镕基同志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里面的一个体会。 (2013-9-9 15:15)
任超 说:再一个体会,要创造条件,把那些原来不利于我们的因素,转化成有利于我们的东西。比如他和姚依林同志汇报的时候,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汇报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上海还有110万个煤炉子,说你尽快地把这个煤气给我通上来,这样老百姓煤炉子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个事在当时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比如浦东开发有一个顺序的安排,先做规划,再做交通,而且他也讲不是盲目地批租,不是单一的就是批租的东西,要把高新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东西拿进来,实际上隐含的,说的是一个事,但是他会牵扯到一个面。 (2013-9-9 15:16)
主持人 说:统筹到一个面上做。 (2013-9-9 15:16)
任超 说:他是按系统工程进行操作的,不是片面的,是辩证的,不是单一的,是系统的。我觉得你要认真地把这本书看了,你会受到很多的启发,工作应该怎么做,哪些是应该要抓重点的。有些同志也说了,说你跟镕基总理说,你就管你七八个副手就行了,他说这个要管,但是有些事我必须一竿子插到底,一件一件事抓落实,有些小事也要落实,并不因为它是小事,我当市长了,我就不管,我也得落实,说到的事就得办,这是他的风格。 (2013-9-9 15:17)
主持人 说:关于这个风格,我也注意到,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当中有一篇讲话里面提到,关于廉政的一个问题,说可能上海当时是十几个区县区长县长要当成十几个市长管。 (2013-9-9 15:17)
任超 说:12个。 (2013-9-9 15:17)
主持人 说:底下的可能还有一千多个,当时叫处级干部,或者局级干部,也要去把自己实在的事情插到底管好,这是他的风格。 (2013-9-9 15:18)
任超 说:而且他说了,第一条,你们这12个小市长要听大市长的,而且他跟中央也是老反复讲,我们跟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他的话。他当时也是一个改革的步骤,原来都是条条,一直管下去,他切成块块,有些事不需要上面管的,你要简政放权,他骨子里也是改革,他重点讲了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很重要的一条。 (2013-9-9 15:18)
主持人 说:大家想想,当时是在上海主政期间的讲话,就想到了很多和今天联系非常紧密的问题。 (2013-9-9 15:19)
任超 说:而且他很有创新意识,有很多东西是别人没有试过的。他里面也讲过,不能说别人没有试过的,我就不做。除非你们能够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这事不对,要不然就按我说的来办。他这一点讲得还是非常好的,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结合上海的特点来开展工作。而且在这里面也贯穿了很强的,我觉得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所做的任何工作,全心全意依靠人民。89年7月份有一个讲话,讲物价问题,讲经济稳定大局的问题,里面讲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再不为人民服务,我们就要垮台了,很朴素的话,但是很深刻。 (2013-9-9 15:20)
主持人 说:其实在和人民切身的关系当中,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些行业、领域当中,其实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当中也提到了住房的问题,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是和梁振英? (2013-9-9 15:21)
任超 说:对,他们是探讨的一个问题,因为当时住房很困难,我看了都没有想到,当时上海市的市长,市领导是几个人一个办公室,当时镕基同志讲了,就我和泽民同志的住房条件好一点,我们能在家里洗澡,其他的市里面领导,家里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老百姓住的地方人均就是2、3平米,非常小,在这种情况下,让政府全部拿钱来投,走不通。另外一个,说白了,进行房改的时候,是有政治风险的,所以他提出来,必要的时候,我们要搞全民公投,他特别请教了香港,包括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几个国家,在解决住房问题当中的一些经验,当时梁振英就提出来,要搞一个公积金,这是新加坡的经验。这个经验实际上是被镕基总理采纳了,他的做法第一是利用浦东、浦西的级差地租。梁振英同志说,浦西的级差地租的收益不要交中央了,就留给上海来作为上海的发展,最后中央同意了。再一个想办法把浦西的人,或者老的厂房,挪到浦东来,先把交通搞好,规划搞好,这样人上下班各方面都比较好了,愿意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让老百姓从腰包里面掏出一部分钱来,当时很便宜。 (2013-9-9 15:23)
主持人 说:看到这个的时候,我倒想到,我有上海的朋友说,90年代,上海浦东浦西发展非常大。 (2013-9-9 15:23)
任超 说: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快,实际上上海老百姓,城市整体规划搞得很好,上海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皆大欢喜。但是当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有政治风险,但是这个东西不能不做,就做了。至于现在在房地产的过程当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是后来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的问题,但是就当时镕基同志大力推进这一步的改革是给人民谋了福利的。 (2013-9-9 15:24)
主持人 说:还有什么样的照片可以给我们展示的? (2013-9-9 15:25)
任超 说:刚才我说了,刚才讲到,跟乔石同志在一起的,这一篇讲话很有意思,我刚才讲到了,这里面,给大家念一段,他说的,小平同志讲,我一贯就主张胆子要放大,这十年以来,我就是一直在那里鼓吹要开放,要胆子大一点,没什么可怕的,没什么了不起,因此我是赞成你们浦东开发的。另外一句话,你们搞晚了,搞晚了。马上说,现在搞也快,上海人的脑袋瓜子灵光,他还说肯定比广东快,又说你们要多向江泽民同志吹风,他这里讲了,江泽民同志是从上海来的,他不好说话,我本来是不管事的,我现在要说话,上海要开放。 (2013-9-9 15:26)
主持人 说:给上海开放定了一个调子。其实我们在您,结合照片,给我们去解读,讲解一些历史背景的时候,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和《朱镕基讲话实录》当中,一直延续当中,延续着朱镕基同志的办事风格,说话的状态和实事求是的一种态度。我们也看到说,这本书是朱镕基退休以后出版的第三本书,从2009年开始,朱镕基先后出版了《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都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能不能介绍一下出版社跟朱镕基的机缘吗? (2013-9-9 15:30)
任超 说:首先得要说,人民出版社作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图书出版机构,它承担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版图书的重要责任,《从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都是人民出版社出的。我们也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使命来对待,丝毫不敢懈怠。同时我觉得作为人民出版社,在市场经济大的背景下,也需要更多的体现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社会效益的呈现实际上还是要出好书,如果一本书发不了几本,也没有什么好的社会效益,我们要主动出击,一方面我们有这个责任出这个书,一方面我们也是主动的跟镕基同志取得联系,我们实际上在7年前,就安排了两位编辑,直接进入到朱镕基同志的编辑所工作,他们已经工作了6年多的时间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美编还有排录人员,也是长时间在那里工作,这样子我们保证了一个非常密切的沟通和一种工作上的默契,是在镕基同志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指导下开展工作。 (2013-9-9 15:31)
主持人 说:原汁原味地把这些信件、文字给大家呈现。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一共动用了多少工作人员?编辑工作用了多长时间?从多少文字当中挑选出来?我们的选题原则是什么呢? (2013-9-9 15:32)
任超 说:实际上这个工作,最早是总理退下来以后,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开始做了,比如1500万字里面,整理出来差不多的130多万字《朱镕基讲话实录》,包括《朱镕基答记者问》当时出版,作为第一本出版,原来也没有很明确的计划,也是我们朱镕基同志办公室的领导,在首长领导之下,还有我们的黄社长进行充分的沟通,确定第一本是作为《朱镕基答记者问》来出版。这一次是在上一次《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以后,社会反响极为热烈,极为热烈的时候,也有一些人提出一些建议了,我们正好也有这种,主要还是编辑组,朱镕基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些专家,加上我们的两个编辑在那儿,他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人民出版社,为此也是专门成立了一个专项工作组,由我们的黄社长挂帅,我和我们的一个常务副总编作为副组长,我们社里的成员基本上都参加了,这里面的范围就很大了,前前后后进入到这项工作的,总共有一百多人,涉及到我们再进一步的对书稿进行加工,这涉及到编和校两个环节,后面还有出版和发行的环节,涉及到的人很多。另外还涉及到宣传策划,我们这个活动怎么来推进,怎么来展开,动用了很多的人力,确实花费了我们很多的心血,但是前提是在编辑组做了大量的、已经相当成熟的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再进一步开展工作。而且镕基总理他也是非常关注出版的,前两天我跟他身边的一个工作人员也了解到,有一个小的故事。比如说这本书里面,最后一篇文章是关于街道工作的,街道工作有一篇文章,有专家提出来,这篇文章可不可以不说了。但是镕基总理一看这个,街道工作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篇要发表,就把这一篇报道出来了。因为镕基总理很尊重专家的意见,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还是坚持了。就跟上一次出版《朱镕基讲话实录》当中,最后一篇是总理加上去的,就是关于公交,视察公交公司那一篇,原来没有,最后是总理又加上去的,这里有异曲同工的东西。 (2013-9-9 15:35)
主持人 说:我们也看到近日《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出版了繁体字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2013-9-9 15:35)
任超 说:繁体字版,这一次是《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是由香港三联来出。香港三联来出,主要考虑这么几个。一个是面向海外的,有很多阅读群体,比如像香港的读者,台湾的读者,还有澳门的读者,还有包括海外的华人群体,阅读简体字版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是满足这些人,很多海外的华侨或者我们特别行政区,包括台湾的同胞,都很喜欢看总理的这个书,我们出版这个书满足他们的需要。实际上,上一本我们出《朱镕基讲话实录》的时候,在国内也出了一个繁体字版,它主要考虑在长期国内生活工作的一些老同志,一些海外的人员,海外的中国的华侨也好,就他们的阅读还是需要的。另外有一些老干部、老同志,特别是65岁以上的,有的时候需要一点繁体字,也是阅读习惯的问题。所以我们是尽量满足不同读者对朱镕基同志的书的阅读的需求,来做这些定位。 (2013-9-9 15:37)
主持人 说:《朱镕基答记者问》已经推出了英文版,那么《朱镕基讲话实录》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是不是也会推出英文版呢? (2013-9-9 15:37)
任超 说:这个时间很巧,美国时间9月9号,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举行《朱镕基讲话实录》英文版的首发活动,正好今天是9月9号,晚上的9点,大概在纽约就要搞了,而且这个是由美国的布鲁金斯出版社出版,下一步这个书肯定会翻译成英文出版,目前还没有确定。 (2013-9-9 15:38)
主持人 说:我们也了解到说,高层领导人出书,审查包括校对这方面可能稍微要严格一些,我们在好奇说,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的过程吗? (2013-9-9 15:38)
任超 说:我们讲了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我们要搞专题备案,报我们的主管机关,原来是新闻出版总署,现在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做专题备案。在做之前,我们坦率来说,光这个书,样书就做了一千多本了,镕基总理非常注意,要听取大家的意见,就把这一千多本有的给中央领导同志,有的给各个方向的专家,这一本也会给当时跟他在上海共事过的同志们去看,提意见,这个过程时间也不短,让大家充分第提意见,恐怕征求了几百人的意见,提完意见以后,归结起来,然后做适当的调整,从作者那一份,也是要往中央办公厅要报,中央办公厅同意出版,这个工作基本上就完成了。现在还是说按程序走,还是比较顺畅的。 (2013-9-9 15:39)
主持人 说:我们很多朋友也非常关心,朱镕基在出书的过程当中,他是否参与了出版? (2013-9-9 15:39)
任超 说:坦率来说,我们具体跟镕基同志联系比较多的是我们两个编辑,再一个就是我们的黄社长接触比较多。我个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和他见过面,但是我觉得这个信息的反馈是非常充分的,作为我来讲,主要是协助黄社长,协助社委会把这个事情做好。我知道镕基同志对自己所写的文章都是认真地思考的,每篇文章他都要过的,但是他非常强调要尊重原貌,就是如实地呈现当时的一些情况,镕基总理说过,如果人家拿着我的录音和我书里面的内容对不上,这不好,所以他是非常强调尊重原来的背景,是怎么回事就怎么回事,实事求是讲这个问题。另外我想因为这个没有跟总理直接交流过,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讲,他也会考虑,对像当今我们阅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镕基总理很关心的是每一个读者,他读完这个书,他会不会有收获?他能不能通过这个书受到一定的启发?这个是他最关心的东西。所以他就会根据他对一些情况的判断,在一些选择上会有所考虑。 (2013-9-9 15:41)
主持人 说:好,在《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以及《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这三本书出版以后,大家对于朱镕基总理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及很多场合的讲话、信件、包括发表的文字,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很多人都是感受颇深。想问您,下一步朱镕基有没有一些新书的出版计划?还有一些新书吗? (2013-9-9 15:42)
任超 说:我们的期待和读者的期待是一样的,挺强烈的,我们也希望能够有一个镕基同志的新的作品问世,但是现在我比较坦率的说,至少从我们这个环节,还没有得到类似的消息。 (2013-9-9 15:42)
主持人 说:好的,从近几年来看,领导人出书成为热潮,除了朱镕基,还有前总理李鹏、前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吴官正、李岚清等,都出版过一些新书。您认为这是一种趋势吗?能代表什么? (2013-9-9 15:42)
任超 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为什么呢?很多我们讲,更加开放,更加透明,过去我们可能对党中央的一些决策部署不一定很了解,决策的过程也不一定很了解,我们通过这个东西,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一些脉络,我们一些决策的脉络,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个是带有普遍性的意义,对读者会有帮助的。而且我觉得每个人出书的切入点也不一样,比如像吴官正同志,他出的书,我也整个都看过了,看过以后,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包括他成长的经历,经历了一些东西,叙事也非常美,内容讲得也很深刻,教育也很多,包括李鹏同志,也是以日记的形式来呈现的,有些领导同志,包括李岚清同志,甚至有他的篆刻,也体现了我们这些领导同志,除了他们工作以外,他们生活的另一面,也能体现这个东西。我觉得这个东西也是我们很多读者想了解的一些东西。包括在国外退下来的一些领导人出书也是很普遍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开放,随着改革的进程,我觉得会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开放,在这个过程当中,领导人出书,过去很鲜见,现在可能会越来越多,大家也会感觉,第一,习以为常了,第二是个好事,我们从中也可以悟到一些很好的东西。 (2013-9-9 15:43)
主持人 说:好的,今天非常感谢任超副社长来到我们演播室,来到《人物对话间》,分享《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台前幕后的很多故事。好,感谢各位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2013-9-9 15:44)
任超 说:谢谢大家。 (2013-9-9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