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说:各位中新网的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中新网视频访谈。春节即将到来,新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呢就是“团圆饭”,目前有一部将饮食与年文化相结合的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正在上映,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该片艺术总监,也是《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先生,与广大网友谈美食、寻年味。欢迎您,陈老师。跟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2016-1-15 08:37)
陈晓卿 说: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陈晓卿。 (2016-1-15 08:38)
主持人 说:那最近您的新作《舌尖上的新年》,在1月7号已经在各大院线上映了,其实这个片子出来以后,大家不免会和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国》来做对比,那之前《舌尖上的中国》也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高峰,那么在这个片子当中,您是如何寻找突破的呢? (2016-1-15 08:38)
陈晓卿 说:在电影和电视从叙事上不太一样,它收看环境也不一样,电视嘛它是亮光环境下再看,电影是把大家圈在一起看,这个是不太一样的。所以电视呢你就不能让它歇口气,就是怎么说呢,你既要强调的是观众的流入,就是他换频道换到这儿,你就让他走不掉,但是不能让他有丝毫的放松,他想看一看其他的频道,这个不允许,但是电影不一样,电影可以很安静的看。但是电影呢需要怎么把观众吸引到影院,可能要做的宣传要比电视要大的多,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个电影的票房没有表现出来很好的势头,所以可能是在前期方面在宣传方面做的不够好吧。 (2016-1-15 08:38)
主持人 说:那也有很多声音就是说,您的片子当中人文越来越多,美食可能相对的越来越少一些,那么您觉得在这个片子当中如何权衡这个人文和美食的关系呢? (2016-1-15 08:39)
陈晓卿 说:其实拍《舌尖上的中国》的初衷也不是就是拍美食,什么是美食,这个实际上是大家意见不一的。那么关于过年这样的一个话题,其实是,尤其是现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中国,大家可能都开始去过“双十一”去了,到12点钟要按那个电脑的键盘。那真正的过年的那个意味呢,会越来越浅,我们都甚至担心过,是不是再过几年春节就成了一个日历上的符号了。而且年节的习俗也越来越淡,从农业社会到今天这种变化其实是非常剧烈的,我们觉得有必要把它做一个记录。 (2016-1-15 08:42)
陈晓卿 说:这次去潜采的时候,我们的感触就非常非常的深刻,有一些过年的习俗采青啊,舞龙灯,玩狮子,这些可能是去年还有三个内容,今年就剩一个了。像烧旺火,陕北的这种烧旺火,你要把炭一起烧,非常壮观的,所有的人围着绕着,去年拍的时候已经完全找不到了。因为香港的这种团菜,就是大家合在一起,一个宗族一起吃,去年就剩一桌了,可能真的再过两年,这个东西就没有了,这个是我们生活过的一个轨迹吧,我的记录下来是非常好的东西。 (2016-1-15 08:42)
主持人 说:那咱们这个片子是想为传统的春节留下什么呢? (2016-1-15 08:42)
陈晓卿 说:其实我们留了一个饮食的样本,现在更多的其实还是美食,绝大多数还是美食。我们自己也通过采访也感觉到,就是在过去的春节的意思就是敬天地、礼神明,庆团圆,一个跟大自然相关的,一个跟鬼神相关,一个跟自己相关,那么在这三个层面上,都离不开的就是食物,就是吃的东西。而且好多东西都是先敬一下鬼神自己就吃了,比如说山东的糖瓜,自己敬完灶神就自己吃了。 (2016-1-15 08:43)
主持人 说: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羡慕您和您的团队,不仅可以去品尝美食,还可以领略各地的风光,但是拍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的事情,有没有很难忘的来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2016-1-15 08:43)
陈晓卿 说:这个片子我只是一个,基本是顾问的角色,具体的节目呢更多的是原来《舌尖》的三位导演他们来做,基本上我没有去拍摄现场,一个都没有去过。但是我知道这个拍摄嘛,肯定有这种比较艰苦的时候,比如说他们在台南拍红蟳米糕的时候,他就住了院,享受了一下宝岛的医疗,因为又是年三十很糟糕的,就是可以说是拍摄的最后关节病了,后来都是带病工作,最重要的我想说一点,就是拍纪录片这个,它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特别辛苦的营生,就是你选择了做这行,是你对它的热爱,已经忽略了那种所有的艰苦,我们有的是拍的比这艰苦多的多的活,以前那个《舌尖》采访的时候我就说,我之前在做《森林之歌》的时候比这苦的多,我在做这个之前,拍《小保姆》的时候比这个苦的多,实际上你选择了这个职业,你根本不配叫苦,你就应该任命。 (2016-1-15 08:44)
主持人 说:你除了这些艰辛,那拍摄之中可能会有之前没有想的意外的收获,有没有哪些可以分享? (2016-1-15 09:22)
陈晓卿 说:基本上我们现在拍摄的流程,或者说我们拍摄设计的这种格式,是先想大纲,想主题,然后去做浅采,然后写文本,然后采用拍摄,最后做剪辑。所以这是一个就是国内除了《舌尖》团队,除了纪录频道的团队,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我很多年前接受的国外的合作的一个经验。那么这种节目运营的方式,它不是让我们的节目更出色,它的作用只是确保我们少出问题。就基本上我们写到的东西,肯定拍得到。就是只有意外收获的,没有说我已经去浅采了,到那发现有变化了拍不到了。这是现代化工业对纪录片的一个要求。其实我也各处讲四个节点,三个核心呀,讲这个纪录片的制作流程,其实执行起来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它需要成本,那只有央视不太在意这个成本,其实它的成本是正好相反,它是压缩的。 (2016-1-15 09:22)
主持人 说:那您在这个拍摄片子之前,包括《舌尖上的中国》,有没有一些什么样的期许或者是心愿? (2016-1-15 09:22)
陈晓卿 说:没有,那都很意外的,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停地一个一个片子能拍下去就是一个很愉快的事情,像我去年一年一个片子都没有做,因为也是单位有点情况吧,基本上就是这么荒废过来了,这是最难过的一件事。 (2016-1-15 09:23)
主持人 说:我记得您有一句话,希望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以后,大家回家给心爱的人做一顿饭是一个心愿。 (2016-1-15 09:23)
陈晓卿 说:这次《舌尖上的新年》很多人在我的微博里留言,说有人看完了把电影票和回家的票火车票放在一起,我看了觉得一方面挺心酸的,一方面也挺感动的。 (2016-1-15 09:23)
主持人 说:所以有很多网友就这样说,说因为看了这个片子呢,真的会流口水,我看了这个片我觉得非常的感动,有的时候会甚至感觉红眼眶,但是这种感觉就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他们说影院是不让吃东西的,但是建议呢在饭店放映,这个票房从饭钱里分成,您觉得这个建议怎么样? (2016-1-15 09:24)
陈晓卿 说:我们尝试了一下,我们这个十七号吧,这个周末还会在饭店再放一次。但是总体的效果不是特别好,因为吃饭是适合电视的模式,电影的模式那种暗光环境下的那种影片,不太适合一边吃饭一边看,因为它需要大家有个进入的状态,导演会叫说很难过,看大家在那吃,后来也慢慢的都习惯了,包括我们自己看的那一场,还有人在那喊说,喂我吧,我受不了了,在那个环境里面喊。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这种电影的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但是你周围的那个人咽口水的声音都听得见,这是比较奇特的。 (2016-1-15 09:25)
主持人 说:您一直在做这个纪录片,但是在中国的市场上,纪录片一直都是保持叫好但是不叫座的现象,那您觉得现在纪录片还是属于电影院里边的弱势群体吗? (2016-1-15 09:26)
陈晓卿 说:这就是我们做电影,做这个电影的初衷,叫做中国电影票,整个的电影市场近几年上升的势头是非常非常快的。但是呢和它不匹配的就是整个的纪录片,在里面所占的比重实在是太低了,那这和国外的同类的数字相比,我们做的太差了。而且国外专门有院线的纪录片,像大家知道的像台湾的那个《看见台湾》,它是两个亿台币的票房,像韩国的《亲爱的不要越过那条河》也是非常高的票房。像美国的《华氏911》这样的纪录片也是非常高的票房。 (2016-1-15 09:26)
陈晓卿 说:那有人会说那些国家的电影观众非常成熟,他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时尚的事情,不完全是愉快了,在中国做这方面的实验还有点早,但是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去做的,这个片子在拍之前我就跟投资商说过这个话,我说我们想做这样的尝试,我们保证你不会赔的血本无归,但是呢如果想挣钱你肯定想多了,就是实际上是做好了做先烈的准备的。那么中国电影给纪录片挖了一个大坑,现在大家还在往里跳,据我的目测,现在差不多快填满了,但是我想肯定有一天会有纪录片的票房和市场。 (2016-1-15 09:27)
主持人 说:那对于就是说《舌尖上的新年》,您曾经表示过就是说希望能够为纪录片的行业多找一些出路。 (2016-1-15 09:27)
陈晓卿 说:对,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之前我们已经有很多的同行做了这种院线的纪录片,那么我们只是多了一个尝试的人,而且呢多了一种模式,我们做的是美食的纪录片,和以前的社会类的纪录片不太一样,和自然类的纪录片也不一样,做的就是美食纪录片,我们再试问不行我下次想不想做,我还想做,毕竟这个片子在没有上院线之前,它的成本已经回来了,这还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一个征兆。就是通过电商、合作商,通过版权的销售,海外版权的销售,就是已经卖到很多个国家了,那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就是不依靠票房,单以一个电影也能生存下来,这是一个,但是我们确实是对票房太不了解,中国电影的水太深了。只能做电视。 (2016-1-15 09:28)
主持人 说:其实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纪录片,有的时候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片,可能一问纪录片可能不会去,那我们怎么去吸引人和怎么改变他们的观看习惯呢? (2016-1-15 09:31)
陈晓卿 说:其实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纪录片,有的时候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片,可能一问纪录片可能不会去,那我们怎么去吸引人和怎么改变他们的观看习惯呢? (2016-1-15 09:31)
主持人 说:那说完那个纪录片,我们来谈谈您的新书吧,《至味在人间》,其实在您来之前,我一直在想,长这么大吃过什么最好吃的美食,好像一时间想不起来,什么是头条美食,前些天我妈来北京看我,下班回家我妈给我熬了一个小米粥,炒了一个菜,我感动的泪都流出来了,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那个就是美食,您作为美食家,在您的心里怎么定义美食? (2016-1-15 09:31)
陈晓卿 说:你是哪人? (2016-1-15 09:32)
主持人 说:我是山东人。 (2016-1-15 09:32)
陈晓卿 说:所以喝小米粥炒菜,其实可能对很多人来说,美食就是妈妈的味道,美食就是故乡的味道,美食就是初恋情人的味道,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我觉得美食是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美好,这个东西可能是代替不了的,你说吃到什么最好,我觉得最好吃的一个是人,一个是饿,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就叫《最好吃的是人》,我觉得对我而言,跟什么人吃太重要了。跟自己喜欢的朋友吃,就像昨天晚上我们一个朋友过生日,就是我们有一个老男人聚,一个朋友过生日,我们就吃到了十点多钟,现在如果是应酬的饭,可能六点半吃到七点就差不多了,就上主食了,只有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它味道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需求,你饿不饿,你不饿那个饭永远是不好吃的,你吃的太饱,尤其我们做美食行业的有时候会吃特别特别多,那个店家就会给你特别多的东西吃,后来吃的都是特别乏味的。 (2016-1-15 09:32)
陈晓卿 说:我曾经一顿饭吃了五十多道菜,我觉得那个简直是一个折磨,也是一个朋友他是像比赛一样,给他的厨师定级,每个人十二道菜加一个甜品,四个厨师。每人做一道,那个简直是吃到后来我简直是很崩溃了。所以肯定要吃的健康,要有需求的时候,饿的时候,馋的时候去吃,食物才会变的更加美好。 (2016-1-15 09:33)
主持人 说:那您平时喜欢去什么样的店,吃什么样的食物? (2016-1-15 09:33)
陈晓卿 说:我不太喜欢去很高大上的店,一个是经济方面也不允许,我比较喜欢吃路边的小店,但是我希望它做的怎么说呢,精致一点,做的可口一点,或做的用心一点。这样的小店,其实也不是特别多。我喜欢这样的店,有人就说我是吃货,是地沟油美食家,是扫街嘴,我也从来没反驳过,我觉得我挺骄傲的。 (2016-1-15 09:33)
主持人 说:但是您好像对吃货这个词并不太喜欢。 (2016-1-15 09:33)
陈晓卿 说:我不太喜欢吃货这个词,这个词是我另外一个朋友张立宪发明的,也不是我发明的,吃这种街边的小店,我觉得一点都不比那个特别大的名厨,特别有名气的名厨做的,得到的快乐差。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他教育我,他说你作为一个美食家,你最好表现出一个专业的态度,比如吃海参的和吃大肠的都不是一个阶级的,你老在那讴歌大肠,从来不去理海参,我的回答也很简单,我说我衡量美食并不是美食本身,而是美食能给你带来快乐的程度。 (2016-1-15 09:34)
陈晓卿 说:一个病病殃殃的,特别有钱的人,他吃什么也不快乐,一个年轻力壮的农村小伙子,他就喝小米粥吃点炒菜就会特别特别快乐,吃个大馒头他就会特别快乐。我说我一点点都不觉得天香楼的秦可卿获得的快乐,比莫言奶奶在高粱地里面的多,即使美食最根本的是这样的,是能够带给人快乐的程度,而不是它的环境啊,造价啊,不是凭这个。 (2016-1-15 09:34)
主持人 说:我看您的那个书中,包括那些插画都是很有特点,但是一个特点就是,它们好像都是过去的氛围体现,包括你的故事好像也有很多家乡的美食,有很多过去老城区,老一点的东西,那您是不是钟爱老特色老味道的东西? (2016-1-15 09:35)
陈晓卿 说:也不是,我还不完全是,我比较喜欢的也都是过去文人的那种写法,可能在表现这个方面呢会稍微给人感觉到有些老旧,而且我很多年做的纪录片都是历史纪录片,我喜欢把一个哪怕是最现实的东西放到一个历史的时段里面来考量,所以我会给一个很鲜活的东西,给它注入一些历史感。 (2016-1-15 09:35)
主持人 说:我听说您有的时候比较喜欢去胡同,可能会喜欢和老人去聊天,这个是不是您有一个什么样的? (2016-1-15 09:35)
陈晓卿 说: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气质性的,这是改变不了的。我昨天跟一个记者在聊天,我说其实我们见到的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他可能就跟您做的工作差不多,我说你是人物记者,你访问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可能都是术业有专攻,或者学术有成就的人,我不一样,我可能每天见到的人,我镜头里的人都是最平凡的人,最普通的人,所以有时候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面,其实是这样的。你见到普通的人的时候,你得到的那种心灵的碰撞,时间久了你会觉得生活特别特别的不容易,你可能不会掌握这么多的社会资源,我认识谁,我遇到个什么问题,我给谁打电话,可能就不会有。他们遇到了问题,就会非常顺从的跟着命运的安排,然后自己再慢慢的想办法,其实做纪录片也有点这个感觉。 (2016-1-15 09:36)
主持人 说:所以他们给予了你很多的影响? (2016-1-15 09:36)
陈晓卿 说:对。 (2016-1-15 09:36)
主持人 说:那您觉得您自己内心的变化有没有? (2016-1-15 09:37)
陈晓卿 说:我觉得它教会了我们一点,就是胡适说的那句话,有时候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就是不可能人人都是自由的,就是很多的自由是在容忍的前提下才获得的。 (2016-1-15 09:38)
主持人 说:那您最初是被动选择的吗,被动介入人群当中吗? (2016-1-15 09:38)
陈晓卿 说:做纪录片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被动的了,就是我很喜欢这种生活,我也很喜欢这种普通人的生活。我讨厌那种脸上挂相的,写着成功人士四个字的,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毛病。有毛病的人占80%,这是最起码的。我看到那种脸,我就觉得讨厌,我喜欢最平凡的人,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看到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写的一句话,他说我为什么选择做记者,他说一个人只有有一次生命,做了记者之后你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获得很多次,我觉得他说的挺好。也正是因为这个职业,我跟安徽来的小保姆一起生活过,我跟山里面上不起学的孩子们一起生活过,我也和像刘少奇、朱德这样的伟人一起生活过,我也回到过抗战那个年月,做那种历史纪录片,我也和很多的很普通的老百姓做美食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过。我觉得这个从生命的多样性来说,我已经很知足了。 (2016-1-15 09:38)
主持人 说:所以其实我看了您的这个书,您的这个作品,我斗胆说一下我的感受,我感觉到有一点点的孤独感,您觉得您是一个孤独的人吗? (2016-1-15 09:38)
陈晓卿 说:我们昨天还谈到这个话题,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和社会的交集生活不超过10%,大部分的时间是孤独的,我们昨天正好有一个心理学家,无论从各个角度来说,人都是孤独的,他做过两性的分析,配偶之间的交流,真正的交流可能都不到5%,就是人他自己心里想的和他能够表达的东西,其实隔着万千重山,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可能有的就变成了抑郁症,有的人变成了稿费,像我。 (2016-1-15 09:39)
主持人 说:但我觉得您很享受这种感觉。 (2016-1-15 09:39)
陈晓卿 说:对,孤独是挺美好的。其实这个也说出来了电影和电视的区别,电视不是孤独的,电视是你经常会觉得有人在,你看球的时候,你还会拍拍旁边的人,电影不一样,电影是孤独的,哪怕是带着老婆一起看,你经常也会陷进去,自己跟自己生活。 (2016-1-15 09:39)
主持人 说: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就是包括您还有蔡澜老师,还有沈宏非老师,美食家每次见面都很平和,有的时候甚至喜笑颜开的感觉,我没有看到哪个美食家整天愁眉苦脸的。 (2016-1-15 09:40)
陈晓卿 说:其实有愁眉苦脸的美食家,也有著述甚丰的这种愁眉苦脸的美食家,我从本能上我跟他们没法混在一起,就是我跟他聊不起来,就是也有痛心疾首的美食家,就是说什么什么马上就没了,就会表现出来左肩膀是文化责任,右肩膀是拯救民族,我觉得他肩膀上的担子太重了,美食实际上可以说是化解今天很多我们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通道,如果我们把美食也搞的那么严峻,那这个世界就真的太狰狞了。 (2016-1-15 09:40)
主持人 说:所以美食有的时候也是一种好奇心。 (2016-1-15 09:40)
陈晓卿 说:对。 (2016-1-15 09:40)
主持人 说:也许这种好奇心就能帮助我们调节我们的心理。 (2016-1-15 09:40)
陈晓卿 说:对,美食更多的是调节。 (2016-1-15 09:41)
主持人 说:那您看您纪录片也拍了,电影也上映了,书也出版了,那您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新的目标? (2016-1-15 09:41)
陈晓卿 说:还可以拍故事片。 (2016-1-15 09:41)
主持人 说:还有什么计划? (2016-1-15 09:41)
陈晓卿 说:其实我是从这个《舌尖》的品牌,因为前年我在美国读了一个多月的书,学的是叫媒体运营吧,那么我知道这一个核心的产品周围,它应该环绕着一堆的子产品,但是说老实话我现在身在中央电视台,我没有办法决定它可以做一个电影,它可以做一本书,就是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的书,那都是我最不耻的书,就是你不能把解说词,那种电视的东西再印给读书看,我实在是没有办法理解那么一种书,我认为的书应该是通过,就像这次《舌尖上的新年》这样的书,它是有属于纸质书的部分。不完全是属于电视的,那个太粗蠢了,媒体都发展到今天了,怎么才会有这样的书诞生,我觉得很奇怪。包括书包括视频产品,就是甚至可能还包括电商啊,包括将来的更多的子产品。我想不妨开始做一点点的尝试,电影的想法出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看好,也没有人投钱,所以我还是挺感谢这次的出品方,他原来也是一个做纪录片的,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其他的就把钱投了,我还是挺感激的。 (2016-1-15 09:43)
主持人 说:您刚才有说到之前到美国学习,但是据我所知,您好像小的时候成绩很好,但并不是意义上的那种好学生。 (2016-1-15 09:43)
陈晓卿 说:我是好学生,我是严格意义上的好学生,我上高中以后到大学,我都是特别好的学生。 (2016-1-15 09:43)
主持人 说:就是好多学生里面,特别记恨的那种,不怎么学习但是成绩还这么好。 (2016-1-15 09:44)
陈晓卿 说:没有,我很用功的,我很刻苦的,只是我比较活泼,我特别特别刻苦,而且我不是特别聪明的那种,跟我做片子一样,最重要的是用功,不是别的。 (2016-1-15 09:44)
主持人 说:所以做纪录片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2016-1-15 09:46)
陈晓卿 说:需要有很好的价值观,有很好的三观,首先要看透,第二个需要你有一个很好的角色扮演,你是一个故事讲述者,你不是传导授业的,没有任何人需要你教育,你比任何人都没有高明到哪,你需要一个非常好的心态去讲一个好的故事给观众。第三个要有特别特别严谨的、勤奋的、用功的工作态度,大家都觉得《舌尖》成功了,但没有人知道《舌尖》费了多大的劲,从《舌尖1》开始,不说别的,所有分集的稿子,一遍一遍的改,改到不能再改了,都不知道最后的稿子是谁写的。就是文稿,文稿只占节目整个的一小部分,还有音乐,解说,还有画面,剪辑,那各个工种。你就想我们的片比是150比1,就是拍150分钟才能得到1分钟,电影放映不到90分钟,它的素材是一万多分钟,你想一想这个比例,你把它看一遍都得多长时间。可能用功在里面是最重要的。 (2016-1-15 09:46)
主持人 说:所以接下来有没有打算做新作?比如《舌尖3》。 (2016-1-15 09:46)
陈晓卿 说:《舌尖3》正在做,我是很听从命运安排的,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人生理想,就是都是走一步算一步,但是我的好处是不疲惫,我永远能在这种重复的工作里面寻找到快乐。 (2016-1-15 09:46)
主持人 说:好的,谢谢陈老师今天的分享,那么网友们今天呢,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所有内容,也感谢陈老师的到来,我们下期再见。 (2016-1-15 09:4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