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济南三月十一日电 题:潜心研究机器人的自动化专家
——记世界首只机器人鸟研制人苏学成教授
作者 俞方平
二00七年春节长假过后,中国许多媒体都发布了世界首只机器人鸟在青岛开发区研制成功的消息,研制这一机器人鸟的带头人就是被誉为动物机器人研究第一人的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教授苏学成。
深入矿井搞科研奠定良好基础
年近古稀的苏学成教授,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分配至山东科技大学前身山东煤矿学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苏学成根据自己曾在井下劳动一年的体会,认为煤矿井下工作繁重、环境恶劣,应是机器人的用武之地。于是,他产生了研究井下机器人的想法。
苏学成与同事们研制的第一台机器人是“喷浆机器人”。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连续十余年的努力,机器人研究终成正果:喷浆机器人形成了防爆型与非防爆型、大中小型系列产品,并在国内推广使用。喷浆机器人先后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这之后,苏学成与同事们还分别研制出了“履带蛇行机器人”和“带电作业机器人”等,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也成为国内重要的机器人研发基地之一。
研制动物机器人突破能源瓶颈
一九九九年,苏教授提出用动物来替代机电机器人的研究。在超过规定的一年时间一个月后,首只“机器人鼠”终于在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诞生。经过专家鉴定,“机器人鼠”达到国际先进、国家领先水平。
然而“机器人鼠”由于鼠天生胆小,在实际应中作用并不大。怎样让动物机器人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和应用空间?苏学成教授苦苦思索着,一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机器人鸟”这一概念象火花一样在他的脑海中迸发。鸟飞行速度快,适应性广,贴近实际要求。最终,家鸽进入了苏教授的视野。
有了“机器人鼠”的理论研究基础,“机器人鸟”的研究水到渠成。经过一年多的反复研究和实验,二00六年底,世界首只“机器人鸟”终于诞生了。一组由八根微电极接入鸽子的脑中,用牙科石膏进行固定,插上刺激发生器,原本四处飞翔的家鸽立即变成了受人控制的机器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鸽子可以按照人的指示实现起飞、盘旋、左转、右转、前进等动作。“机器人鸟” 与“机器人鼠”相比应用范围则更加广泛,在搜救、探测、空中摄影、投递以及许多人类无法到达区域的探查,甚至在国防安全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机器人鸟”的研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因为,“装备”在鸽子身上的电极、石膏以及刺激发生器的体积还比较大、重量也较重,对鸽子的正常活动还产生一些影响,苏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正在考虑将这些“装备”纳入一个芯片中,植入鸽子的大脑,使其外观与正常鸽子无异。
四十多年的科研生涯,累累科研成果,并没有使年近古稀的苏学成教授停止科研的步伐。在山东科技大学研究大楼三楼的一间办公室内,每晚的灯光一直亮到整栋楼最后一个熄灯,苏学成教授在这里思索着未来的机器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