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据报道,卫生部12月1日召开新闻通气会,会上通报了国际、国内甲流防控工作进展,截至11月29日,我国境内31个省份共报告确诊病例91393例,死亡病例178例。截至11月26日24时,我省也已出现死亡病例7例。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对此专家重申,甲流死亡率并不高于季节性流感。关键是早发现、早确诊,并及早用上抗病毒、抗感染及清热解毒的药物。
肺部是甲流袭击的首站
【临床案例】
患者一:4岁男孩小鱼(化名)。入院诊断:1.甲流重症。2.支原体肺炎。小鱼发热、咳嗽,于11月18日入院;11月14日因受凉后体温最高39℃,无气促,无胸闷、心悸,无畏寒、呕吐、腹泻等。给予呼吸道隔离、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化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中药清热解毒治疗。小鱼病情好转出院。
【值班陈述】重症甲流,它损害人体致命的器官肺、心脏。肺部是甲流袭击的首站。
那天,值班医生向我交班,并告知住进一个叫小鱼的4岁男孩,长得挺可爱,但病情较重。我推开门,孩子虽然病重,但他还是冲我腼腆地笑了笑。当时,我很受感动。
随后,小鱼咳嗽起来,还有些气促。等我检查完毕,小鱼爸爸赶忙问:“孩子会不会留下后遗症?”我耐心地告诉小鱼爸爸,不要害怕,甲流没有非典那么严重。据目前统计,暂时还没有因抢救病人而应用了激素的。有些非典病人之所以留下后遗症,是因为病情危重,必须使用激素才能控制病情。但遗憾的是,少数非典病人难免留下后遗症。但甲流病人一般不会。
第二天,小鱼已经不发热了,肺部罗音也明显减弱。但值得提醒,目前我国出现了和其他国家类似的、没有基础病的健康人群患甲流致死的情况,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早得到确诊和治疗。
免疫力低下病毒趁虚而入
【临床案例】
患者二:29岁女性阿娇(化名)。入院诊断:1.甲流重症。2.双肺感染。3.脑肿瘤术后。10月15日,阿娇进行了脑肿瘤住院手术治疗,因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11月下旬受凉发病,出现发热、头痛、咳嗽、气促,尤其是吞咽困难,于11月23日入院。给予ICU特护对症治疗,尤其是营养辅助治疗后,阿娇食欲渐佳,病情缓解,要求回当地治疗。
【值班陈述】免疫力低下者最易感染病毒。年轻人基础病较少,但个人的免疫力有强有弱。阿娇年龄不大,但患上甲流重症事出有因,那就是在术后。一般来说,术后病人的免疫力相对低下,所以感染甲流病毒危险性比常人高,并导致病毒感染后大量繁殖,威胁生命。
其实,年轻人感染甲流后,其发病症状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无异,都伴有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浑身无力。但相比于老年人、儿童,因年轻人基础病少、免疫力相对较强,因此患甲流概率低、病程也较短。
29岁的阿娇,术后患上重症甲流,但病情很快好转,就是上述原因。值得总结,甲流本身并不可怕,然而重症甲流对生命的威胁很大。患者居家观察期间,若发现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浑身无力等病情加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救治。
有慢性疾病最易感染甲流
【临床案例】
患者三:女,76岁的甘肃兰州人吕娘(化名)。入院诊断:1.甲流重症。2右下肺炎。3.冠心病。4.脑动脉硬化。吕娘感冒加重,伴全身酸痛,于11月17日入院。11月13日,吕娘乘长途火车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加重,伴头痛,无胸闷、心悸,无畏寒、呕吐、腹泻等。有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及腰椎间盘突出病史。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渐好出院。
【值班陈述】对于重症病人,我们主张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危重症病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呼吸衰竭型的,一是休克型的,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需要监护治疗,紧急救治。
老人、小孩、孕产妇最易感染甲流,尤其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代谢减慢,各器官随年龄和体内自由基伤害的增加而衰退,免疫功能下降。我们在治疗中,非常讲究用药的剂量,尤其重视减少药物对老年患者肝、肾、胃等方面的伤害。
吕娘长途跋涉,原来就有老年性慢性基础病,加上在人多拥挤的火车上,被病毒感染的几率相当大。因此,在流感特别是甲流高发季节,这类慢性病老年人,要减少外出,维持原有疾病的常态,如稳定高血压、控制好血糖,家中可适当储备抗病毒药物及家庭用吸烟装置。一旦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
相关链接
甲流伤肺宜用中药预防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部分甲流患者两三天内就出现死亡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非常严重的肺部病变,导致缺氧死亡;二是涉及到其他器官,特别是心肌等。
英美研究人员也发现,甲流病毒与传统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甲流病毒进入人体后,能直接附在肺部深处的细胞上,导致血凝现象,并使肺部出现其他非常见的病态反应,所以甲流比普通流感更易伤肺。
重症热毒袭肺有高热、咳嗽重、易伤肺致死的主要特点,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权威医疗专家,针对近期儿童甲流发病特点,用中药方剂“清感2号方”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进行预防,加强了对居民居家防治流感的科学用药指导。(杨蔚然 黄配 黎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