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文化奇人杨士林:早年弃政从文 中年潜藏不出(2)

2011年02月21日 11:14 来源:安徽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首次评估“韩美林”

  橙:你还比较欣赏“清四家”之一王铎的字?

  杨:他有个性,但内心缺少一点东西,他的字比较张扬,也比较奇崛,我临过他的帖。我最推崇的还是苏、黄,章草上都有吸收。

  橙:几种书体中,最喜欢写行书还是草书?

  杨:比较喜欢狂草。我写过《中国狂草书派论》。

  橙:赵朴初给你写行草册页的题跋,是哪一年?

  杨:90年代初,我一个朋友去北京看望朴老时,带了我的册页,朴老当时躺在医院的床上,看到我的册页,就问“这个人还在不在”,然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士林先生书法精珍,古艺出新,真赏也。”

  橙:你认为赵朴初的字有什么特点?

  杨:朴老有诗人的气质,字静,字中有诗意。古人的字画多有静气,现在的少。

  橙:启功的呢?

  杨:启功是我比较敬重的人,他的字有学者气,不过偏于理性化,情感过滤的太多了。

  橙:你有个身份,文化部艺评委委员,听说专门给韩美林作品作过权威的评估?

  杨:08年11月,我因邀请,给韩美林艺术品作整体评估,以前从未有过,这次评估涉及雕塑、书画、设计等,现在对于韩美林作品的评估,一般也是以我那次评估为准。

  45岁后潜藏起来

  橙:1992年你在合肥、珠海办个人书展后,好像再也没有类似的活动了。

  杨:潜藏起来了。搞艺(术)和从政是两条路,从艺要一门心思的,要把自己藏起来。人一生起码要走通一条路。九二年在合肥办的展览很轰动,王涛主持的,鲍加、张良勋都出席了,有人评价我的书法是“开安徽书坛之新风”。但我正是通过那次展览,发现了自己作品的问题。

  橙:发现了什么问题? 

  杨:从古人和现代两个方面相比较,觉得(自己)欠缺的东西多,一个是技法不够完善,有些想表达的东西表达不出来,其次是知识结构和个人修养不完善。人到了一定阶段,要明白自己站在什么地方,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橙:哦,你参加工作前读书到什么程度?

  杨:初中毕业,工作后主要靠自学,1984年到1987年,是在安师大中文系读的书。

  橙:你“潜伏”到什么时候?

  杨:一直到现在。“万人如海一身藏”,我把苏轼的这句诗作为座右铭。

  橙:1992年,你45岁,突然刹车了,会做点什么呢?

  杨:40岁前或许能玩点小聪明,但小聪明只能玩一时。那时我怕自己江郎才尽,决定要进补。所以除了(蚌埠)书画院的活动,一般笔会都不参加了,书展不办,书画集也不出。

  橙:难道就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杨:大量读书,同时转向学术研究,以及考古与收藏。那些年对老庄哲学与佛教禅宗有过钻研,在《美术史论》、《书法研究》、《文物》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理论文章,尤其是我从安阳回来写了第一篇探讨淮河文化的文章《淮河文化摭谈》,提出“淮河文化”概念并希望作系统研究。欧远方(曾任安徽日报总编辑、安徽省社科院院长等)在(世)时,看到我写的文章,推荐发表在《安徽省战略研究通讯》上,还同我深入地谈过几次。之前《哲学大视野》发表了我写的《淮河文化谈片》,这篇文章获得了论文一等奖。那时我(还)组织主持了一些在蚌埠举办的学术活动,如中国首届道家美学与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台湾书法家邀请展。同时,很用心地带了一批学生。回头来看,带学生实际上是提高了自己。现在的蚌埠青年书画群体,不少人是当时我带出来的。

  橙:搞收藏对你的进补有什么作用?

  杨:搞艺术要养气,要吸收多方面的养分。收藏古器物,是在与古人对话,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橙:你认为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出关”?

  杨:如果身体条件许可,在我现在及今后一阶段,我会创作更多作品,也会更好。

  “但开风气不为师”

  橙:在你看来,淮河文化有什么特点?

  杨:上古文明中,淮河文明应放在第一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主体都在淮河流域,道家文化是在淮河生成的,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孟故里都是居于泗水流域的源头,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相撞击的交汇点在淮河流域。淮河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过去很多学者认为文化源头是一元的,但现在更多的倾向于多源头,多元文化又相互交融,其边缘不是直的,切块也并不整齐,文化板块之间相互渗透。

  淮河是中国的“四渎”之一,在四条流向大海的河流里,淮河是最适宜居住的,它处在南北分界线,淮河两岸的山不高,但茂密,河流不太宽,但水运条件极好,可以说在上古时期,淮河比长江和黄河更有利于先民居住,现在的考古发掘也都证明,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要比黄河流域早,距今一万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淮河流域,从河南贾湖遗址到新郑裴李岗出土器物测定,其9000年左右的文化遗存,要比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早将近2000年,从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来看,其内容之丰富,刻划之精美,远非西安半坡遗址仰韶刻划符号所能比。淮河文明的历史考古已成完整的序列。

  橙:或许是因为你的潜藏,现在知道你是安徽“淮河文化”鼓吹者的很少。

  杨:龚自珍有句诗,“但开风气不为师”,把我忘了就可以了。

  橙:听说你还是灵璧石收藏和研究的领先者?

  杨: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研究淮河文化时,多次到灵璧实地寻访考察,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玩灵璧石,当地人也只是把灵璧石开发成地砖、石壶、茶杯、烟灰缸等,30多年过去了,今日之状,不可同日而语。

  去景德镇70多次

  橙:让我好奇的是,你怎么会组织主持阜阳西汉汝阴侯墓的考古发掘?

  杨:完全是从工作出发。阜阳西汉双古堆1号墓、2号墓分别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子夏侯灶和他妻子的墓葬,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汉简,竹简内容涉及10多种古籍,其中就有价值很高的佚书《苍颉篇》,整理出来的汉简《诗经》,是目前传世的最早的本子。文献的东西,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会以讹传讹,真正可靠的,是“地下博物馆”。但我们这30年出土的东西,有些并不被认同,一些人以想当然的东西为条条框框,这是方法上有问题。

  橙:为什么这么说?

  杨:比如说元青花的争论很大,其实存世量还是不容低估。尤其是民间窖藏的东西,往往都是好东西,但一些人以为见于著录的,有过报道的才算正宗,实际上民间没有被记录的还有不少,学术界一些观点和做法很僵化。我到过景德镇70多次,调查中发现,即使是战火纷飞的1948年,景德镇瓷器烧造量最少的一年,也相当可观,你想想,一千多年来,景德镇烧造的瓷器有多少,民间流传的又有多少?

  橙:全国的古陶瓷遗址你都去了?

  杨:从90年代开始,我就跑窑址,江西的、河南的、河北、浙江的,等等,有名的古窑址都跑了。

  橙:安徽的寿州窑、繁昌窑,也看了?

  杨:是的,安徽有很好的瓷土资源,烧的也不错。

  橙:跑了那么多窑址,收集了不少瓷片标本吧?

  杨:我采集的标本,是成系列的,像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齐全的。一个人搞艺术,研究文化,要吸收方方面面的营养,不能缺,现在有些书画家缺少厚度。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