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西方媒体主观论调
作者:吴崑茂 台湾世界新闻社总编辑
谁掌握话语权,谁掌握优势。西方国家自18世纪工业革命后,借着政治、经济、军事优势以及传播利器主宰国际政治的天平。
几世纪来,西方国家的大通讯社如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CNN等,提供的信息充斥全球,成为各国媒体报道的第一手消息来源,西方观点无远弗届地影响全球的视听。
如何平衡西方社会强势话语权,成为新兴强权努力建构的战略目标。
中国自经济快速发展后,在政治、军事方面影响力也随之大幅提升。2009年10月中国举办世界媒体峰会,通过“共同宣言”,凸显北京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扩充势力并改善形象,计划大举抢攻全球媒体版图,准备砸下450亿人民币打造一个触角遍及全球、能抗衡其它国际传媒集团的传媒强权。
在全球媒体业财源捉襟见肘之际,中国政府大手笔砸下巨资,扩大新华社、中央电视台(CCTV)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的势力,意图在海外营造“一个强大中国”的形象。
对于不同文化领域的人而言,西方媒体报道存着一些认知差距,其原因除了文化上的差异之外,也与其优越感有关,更与强权主宰的心态有关。
当中国崛起后,西方媒体在报道北京奥运、三峡大坝、青藏铁路通车、京沪高铁通车不免带着复杂情绪。在地缘政治上,它们对中国筹建4条连结国际的战略铁路,以及3条连结苏俄、中亚、缅甸油气管线,特别关注;有关东海、南沙、钓鱼台领土争议,则被聚焦在中国的威胁上。
西方社会一些根深蒂固主观的意识,常影响报道的合理性。例如,对于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西方媒体及日本媒体大加挞伐,事实上美国为了环保理由自行封矿不生产,有什么正当性批评他国。
面对国际间话语权的不均衡、不正常现象,华文媒体有待建立更有效的发声传播机制加以制衡。
不可讳言,两岸四地存在着一些有形无形的差异,包括新闻取舍角度、媒体环境,在彼此合作上有一些障碍。如能就共同关心的议题,像文化、环保、贸易等共同合作,对外强力发声,以壮大华文媒体的影响力,由易而难,累积坚实基础。
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化社会,话语权不仅是意见及思想传达的媒介,也是国家力量与影响力的延伸,更是国家形象的维护者。华人世界除了借着华语沟通、联系情感,今后更应团结努力。华文媒体应当借助有广度、有深度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文化展现更灿烂的新里程,同时还应勇于发声,在国际社会争取更佳形象以及更好的发展环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