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环保厅:建设生态山东,共享“蓝天白云”
今天上午,“科学发展新山东——鲁花杯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9个省直部门的有关负责人现场回答了来自全国网络媒体的提问。山东省环保厅发言人董秀娟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山东环境治理效果显著,59条污染河流恢复鱼类生长,“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打造生态山东,“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将成为衡量大气质量改善的描述性指标。
取消高污企业“排污特权”
董秀娟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山东省COD和SO2两个约束性指标累计削减率分别为19.44%和23.22%,分别完成国家下达减排目标的130%和116%。在国务院通报表彰“十一五”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8个省级人民政府中名列第一。此外,在2011年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中,山东环境竞争力更是位居全国首位。
据介绍,2002年以来,山东分四个阶段,探索建立了逐步加严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全省统一实行流域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取消了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有效推动了造纸等一批高污染行业转方式、调结构。截至目前,山东省草浆造纸企业仅有10家,但行业造纸规模和利税分别是原来的2.5倍和4.7倍,山东所指定的地方排放标准和造纸污染防治经验更是得到了环保部的高度认可和推广。
59条污染河恢复鱼类生长
自2003年以来,山东在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水环境质量也得到持续改善。2010年全省河流COD平均浓度降至34.8mg/L,总体上已恢复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并了实现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连冠”。
“至2010年底,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已全部恢复鱼类生长。”董秀娟介绍说,目前,山东省境内南水北调输水干线9个测点高锰酸盐和氨氮指标已经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在南四湖和小清河入海口处,小银鱼、毛刀鱼等敏感水生生物已经恢复生长。
为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和安全防控水平,山东省共设置1738个环境自动监控站点,安装自动监测设备5100台(套),并在企业废水排放口、城市污水厂进水口、风险企业下游临近断面等关键区域设置了预警点位,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排污情况和主要水气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此外,山东还在国内率先建立并实行了“超标即应急”零容忍工作机制和“快速溯源法”工作程序,发现超标情况,1小时内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力争24小时内锁定污染源并及时处置。
“蓝天白云”成百姓评价指标
今年1月,山东省委、省政府联合召开生态山东建设大会指出,到2020年,山东省将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山东省将大气治理作为“十二五”山东环保的主要攻坚任务,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一衡量大气质量改善的描述性指标,争取使环境改善的成果真正的让百姓感受的到,看得见。为此,山东省先后颁布实施了《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并在全省建成了覆盖17个设区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站144个,全省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安全部实现了在线监控和“省、市、县”三级联网。(记者 马鑫)
专题:第八届网络媒体山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