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新山东之东游记:岱青·海蓝·民丰
大众网评论员 陈宏发
5月13日—19日,以“科学发展新山东”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如期举办,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新浪、天涯等全国近百余家知名网络媒体的上百名记者分东西两线,先后对山东省11个城市展开采访调研。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先后到济南、莱芜、东营、潍坊、烟台、威海和青岛等7市采访,农家小院、文化场馆、高新技术企业、生态湿地、开发新区,所到之处,一幅幅如画的生态,一幕幕崛起的大观,一个个幸福的笑容,让人感叹科学发展观下的新山东:风云激荡黄蓝起,敢立潮头唱大风。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200多年前,杜甫写下《望岳》的时候,恐怕不会想象到千年之后,孔孟之乡、岱岳之地会对生态保护如此的重视和迫切,上升到全省的发展目标。2011年底,山东提出了建设“生态山东”的目标,并描绘了一幅鱼翔浅底、蓝天白云的美好画面。今年两会上,省长姜大明提出,要让河里有鱼,还能吃,让天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山东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东营,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致力于打造生态文明城。5月15日上午,在郁郁葱葱的山东黄三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野鸭、黑天鹅、白天鹅、丹顶鹤、鸳鸯,还有各类喊不出名字的鸟儿,自由自在地栖息繁衍。连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的东方白鹳,也“爱上这里”,数量增加到350只,由候鸟变为留鸟,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高度关注。
18日上午,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笔者了解到此区开发并不是遍布整个海岸线,而是留下大量的沿海“空白”,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这是为了留下生态通道,保持可持续发展。一句话,让人惊叹青岛人的前瞻眼光,这不就是科学发展的具体化么?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的保护,还有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把环保的工作跟“调结构”紧密相连,山东咬紧牙关,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13日下午,在济南浪潮集团的浪潮云计算创新成果展示区,笔者亲身体验“中国云”的神奇,从政务云到卫生云再到媒体云,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对信息的索求,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全部来自于浪潮的自主可控研发。16日上午,在潍柴动力,一台绽放着肽蓝色光芒的“蓝擎”WP12发动机熠熠生辉,这台高速大功率“蓝擎”发动机达到国Ⅴ排放标准,在经济性、可靠性、环保性等方面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它也是中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欧Ⅲ发动机。在潍坊盛瑞传动,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前置前驱八挡自动变速器,填补了我国6挡以上AT自动变速器研发和生产领域的空白,倒逼国际大品牌降价,进入中国市场。
其实,早在“十一五”期间,山东在节能和减排两项工作中都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两项都得到表扬的只有两个省,一个山东,一个江苏。当全国各地都在为产业结构形成的强大惯性所困惑,“调而不动”和难以放弃既有发展道路成为主因时,山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提前布局,率先发展,下决心“转调”,让山东的天更蓝、水更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山东发展插上了蓝黄的翅膀,带动周边高速发展,推动山东区域协调发展。
“海水引进来养海参,养完海参后海水卤度提升,可以养虾蟹,养完虾蟹再晒盐,提取溴素,全部实现了高效利用,没有污水流入海洋”。15日一早,笔者来到坐落在东营北部沿海的现代渔业示范区,这里规划面积30万亩,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开发海参养殖区9万亩,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年可实现收入12亿元。而仅仅在3年前,这里除了大片野生着碱蓬的荒滩,只有零星散布的少量虾池,经济效益低下,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渔民收入无保障。这一项目,让同行老记都纷纷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循环高效生态经济,真正的零排放、高产值。
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由中德两国共同打造的生态园区,突出生态理念,打造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发展智慧产业,运用智慧技术,营造智慧环境,打造以互联网、物联化、多网融合、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之城。18日上午,笔者在这里参观时看到,园区里用太阳能板,山头上有大风车,原来这是生态园的绿色能源供应站正在建设的园区以高科技把城市与自然相融合,让人侧目。
同样,16日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时,记者看到了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生物研发实验室,这是当地政府与企业、高校共建的成果。目前科技园生物技术中心已经成功培育出“人抗体轻链基因簇”转基因小鼠,通过这种小鼠,可以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人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与上市。区内一批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正在加快成长壮大。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烟台高新区筑巢引凤的举措,为其蓝色经济走向“深蓝区”打下坚实的核心技术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衍生文明的进步。多年来,山东经济快速的发展让9000万人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仓廪实”、“衣食足”的日子。生存需求满足的同时,包括精神文化在内更高层次的需求也越来也越凸显。
14日下午,在莱芜市郭家沟村的老年公寓里,笔者见到了80多岁的老人侯玉美,她刚刚吃过饭,正准备午休。房子一室一厅,干净整洁,自来水、暖气、电视、生活日用品一应俱全,“房子是村里给的,没收钱,还免费管饭,一天三顿,有人送上门”。老人并不知道外面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但她觉得很满足,“比以前的土坯草屋强多了”。郭家沟村是莱芜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受益者,村民以土地入股,共同发展生态农业致富。384户村民住进“别墅楼”(每套交纳5万元),65周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免费供养,对在校小学生免费专车接送;对困难户、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及时救助,村集体每年拿出3万多元,为村民支付新农合和新农保费用,参保率均达到100%。村子绿树环绕,鲜花掩映,最让郭家沟村人自豪的是村民自编自演的“春节晚会”,晚会不但让全村老少都过了明星瘾,还连续两年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农村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样一个村子,让前来采访的记者们都羡慕不已。
不仅是在农村如此,在市场上,同样有一批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鲁企为人民谋福利,提高生活品质,鲁花集团是其中的代表者。在掌门人孙孟全的带领下,鲁花人经过6年艰辛攻关,终于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其中的去除黄曲霉毒素技术,更是攻克了世界性难题,填补了世界上该项技术的空白,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鲁花时时想着花生这个产业要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和农民联系在一起。我们的企业发展,既是为自己而干,又是为国家而干,为消费者而干,为农民而干”。
物质生活的满足代替不了精神文明的需求,山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恰逢其时的为群众的提供精神食粮。16日,笔者来到位于这是位于烟台市中心的烟台文化中心,烟台大剧院、群众艺术馆、京剧院、青少年宫、书城、文化中心广场连为一体。楼上面的一条条条幅赫然入目:辛晓琪个人演唱会、李玉刚演唱会、音乐剧《罐头小人》、明星版《暗恋桃花源》等演出在近期将陆续都与广大市民见面,单场票价180元左右;“市民音乐会”双月上演一场,票价只有20-100元,这些文化大餐堪称“质优价廉”。
在威海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就像设在了市民家门口,市民从家走着去看展览成了一种习惯;在威海市美术馆,哪怕是艺术界的明星大腕,只要市民喜欢,政府甘愿掏钱请市民来看, 在威海文登,去年刚刚投入使用的文登市体育公园,正成为当地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从打造15分钟文化圈,到创新文化服务运营体制,再到打造蓝色文化精品,威海正通过文化惠民之路,支撑科学发展。
七天的采访,一个全面立体、生动形象、魅力独具的新山东形象逐渐清晰,一个文明、富足、开放、和谐的新山东必将在我国东部沿海强劲崛起,创造新的辉煌。
专题:第八届网络媒体山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