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络反腐陷实践困局:缺乏制度性致“挂一漏万”

2013年01月10日 09:5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墙外扔砖”的困局

  时下,最给力的反腐力量莫过于网络。从博客到微博,从飞信到微信,网络搭建的媒介新平台,正让“监督亮点”无处不在,让“反腐触角”无孔不入。

  相较于过去单一化的反腐监督手段和模式,网络媒介上的“技术赋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舆论监督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无数网络草根个体问政热情高涨,他们玩转手机、动用鼠标和“快捷键”进行发帖、转帖、留言、置顶,通过彼此接力“传递”和持续“深挖”,对一系列违规违纪的公共事件进行着有力而坚定的质询追问和检举问责。

  可以说,众多网民推动下的网络反腐倒逼力量是强大的。“一包烟”让周久耕倒下, “一个微笑”让杨达才跌倒,“一个网帖”让蔡彬原形毕露。不难发现,网络时空场域中的“二次曝光”和“多向围观”之力量正成为有效反腐和监督官员的“廉政利器”。

  然而,当我们在感慨网络反腐监督力量之神奇的同时,也不免为这些“偶然的成功战绩”感到些许沮丧。

  试想,假如周久耕开会没有抽“九五至尊”,韩峰的“香艳日记”没有“不慎流出”,谢志强开房调情文字没有“微博直播”,杨达才视察车祸现场没有“面带微笑”,蔡彬多处豪宅没有被“网贴举报”,那么,他们是否还会被网民“盯”上,被公众“揪”出来,倒在世人面前?

  很显然,网络反腐通过对“蛛丝马迹”的搜寻也能偶然揪出贪官、“蛀虫”,促推制度化问责。但是,仅靠建立在网友“人肉搜索”和图片对比的基础上去“辨识”官员的名表、名烟、名包、名车等,这种偶发性和随机性的“碎片化特质反腐”又极易陷入“抽样反腐”的形式化困局。

  笔者以为,网络“抽样反腐”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主要源于以下三点。一方面,由网络发起的反腐监督是一种自发性、随机性行为,往往很难能做到连续性和制度性“排查”和“跟踪”,这很容易导致“挂一漏万”。也就是说,即便网络“抽样反腐”能偶发性成功,网民这边靠的纯粹是运气和手气。另一方面,一些权力的傲慢者和投机者,面对网友们的“盯梢”和“发难”,他们往往会吸取“前车之鉴”,更加小心谨慎。有的甚至与网友玩起“躲猫猫”。他们开始将自身行头简易化,言语作风低调化,有财藏而不露,对舆论严防死守,以免“躺着中枪”。毫无疑问,在网络曝光和网友围观的强力氛围下,一些腐败官员会更加“隐蔽”,这导致反腐查处难度加大。

  此外,网络反腐主要是网友基于文字、照片、视频等媒介推进下的“扒粪运动”,网友各自的不同的网络素养和隐秘化动机,往往会导致事实与真相偏离,一些恶意中伤和隐私披露甚至会导致舆论的混乱和网络化暴力。如何辨识舆情和网络信息真假成为现实性难题。

  当前看来,多起网络“抽样反腐”事件正给人们带来种种隐忧。网络“抽样反腐”在带来高效快捷便利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成为某些“别有用心者”打击“好人”,报复社会的工具。与此同时,这种“墙外扔砖”砸谁算谁所推动下的“反腐成果”似乎很难让人们为之振奋和信服,它反而让更多的贪官心存侥幸,越陷越深。

  鉴于此,面对网络“抽样反腐”的实践困局,我们一方面要让网络反腐真正进入制度化通道,通过建立可供实际操作和规范化运作的网络反腐长效机制,积极整合和聚集网络反腐背后的民意能量,让网络反腐机制更加顺畅和有力地运转起来。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制度顶层设计,形成真正体系化的教育、监督、惩防并举的反腐制度机制是关键。当前看来,加快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迫在眉睫。事实上,只有制度的快速跟进,将“权力真正关进笼子里”,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贪污腐败才能无所遁形。(人民论坛 倪明胜)

【编辑:王永吉】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