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新时:海外华文传媒同心共建“空中丝绸之路”
作者:屠新时
中美邮报社 世界艺术家杂志 社长
海外华文传媒协会 副主席
“行走中国-甘肃行”,我们提出构建“空中丝绸之路”
2013年9月,由中国新闻社和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组织的“行走中国·聚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活动,来自17个国家的21家华文传媒高层参与其中。为期6天的活动中,以甘肃“华夏文明”为主题的参观采访,从黄河穿行而过的兰州出发,先后走过敦煌、兰州新区、临夏、平凉、庆阳。在西北高原大地上,这是一次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更是一次中华文明再认识、再发现之旅, 也是海外华文传媒对承载的时代使命和责任的自励之旅。
以下文字选摘自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社长和几位年轻记者的现场报道:
“第一次来甘肃,两个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震撼!”领略了敦煌文化的璀璨、欣赏了平凉崆峒山的钟灵毓秀、探究了中国中医文化的起源,来自加拿大《七天》报社的尹灵发出这样的感慨。“过去我对甘肃的印象只有敦煌,这曾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尹灵称,加拿大华人都知道敦煌,这几乎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精髓的“代名词”,但此次甘肃之行还有“意外惊喜”,8000年华夏文明长河中很多璀璨“明珠”也“藏”于其间。
参加此次活动的海外媒体人都对甘肃拥有如此众多文化宝藏感到“意外”、“震撼”。甘肃留住了海外华人的心。游览甘肃就好像“穿越”华夏文明历史,可以欣赏到不同时期中国文化留下的痕迹,亲临敦煌,其精美辉煌程度超乎想象。
“没有想到武侠小说中的‘崆峒派’真实存在。”美国《中美邮报》发行人冯咪咪说,“崆峒山无论是美景还是道教文化,或者是武术的神秘,文学的魅力都足以吸引海外游客”。甘肃之行颠覆了她对甘肃的印象,不是“粗犷”、“荒凉”,而是“多元”、“大美”。冯咪咪表示,在海外宣传以甘肃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对传承中国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让更多的海外华人了解真实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留给她深刻印象:“一针一线的刺绣中透露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值得传承发扬。”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兰州会见世界华文媒体高层甘肃行采访团一行时称,天水境内“大地湾遗址”的发现把华夏文明5000年向前推进了3000年。海外华媒在甘肃既能看到“丝绸之路”的伟大,还能找到农耕文化、中医文化的源头。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获得中国政府批复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其文化发展已成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海外对甘肃的印象模糊。但事实上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且多元,养在深闺的现状实在可惜。”希腊《中希时报》总编辑汪鹏在“行走中国·聚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活动即将结束时如是说。汪鹏说,我从不知道崆峒山属于甘肃,并真有崆峒派武术存在,也不知道中医针灸始祖皇甫谧是甘肃人,最让我震撼的是“黄河文化”,数千年前,华夏文明从这里孕育而生。汪鹏提出疑问:“为什么甘肃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美丽,但旅游业并不兴盛,海外对甘肃知之甚少?”他想到了海外华文传媒的责任。
访问团来到了临夏。临夏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总人口200万。境内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区和川塬区各占1/3,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这是甘肃乃至中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州委书记周强解释临夏的“穷”是相对概念,人均年收入2300元以下,临夏有9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是60万。“老百姓吃水没有问题,吃饱没有问题,衣能遮体”,他说,花钱上稍微欠一些,上学就医有些困难。“穷的原因是老百姓缺乏发家致富的启动资金”,周强表示,针对这个情况,今年临夏官方提出两项措施,政府过紧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压缩政府经费1.6亿元,用以“富民增收”。周强说,临夏通过有实数、政策有明指的“干货”脱贫,同时以“农牧稳州、工业强州、商旅活州、科教兴州、生态立州”战略,打造“民俗文化、宗教历史文化、多彩多姿的自然历史文化、和古化石博物馆、彩陶文化”五张临夏名片,发展“伊斯兰贸易”,稳定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临夏脱贫”指日可待。
笔者此行被任命为甘肃访问团团长。在接受甘肃分社藏族记者南如卓玛采访时,笔者提出:“‘行走中国—甘肃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在路途艰难的河西走廊上,开拓了一条丝绸之路,沟通了与西域的往来。“今天,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打造一条以信息为传播方式的‘空中丝绸之路’是完全可行的、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笔者在多次交流和会议场合提到:海外华文传媒要志存高远,协力同心,在信息网络时代共同构建一条“空中丝绸之路”。这个声音赢得其他华文媒体高层的极力支持和甘肃多地的共鸣,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表示十分赞同,并表示将着手做更多详细规划。
“海外华媒有全球群体优势,他们大多从中国走出去,对中华文化、对本民族的了解和情感,和外国人是两回事。”笔者认为,他们在海外打拼多年,在海外扎根立业,建立了多民族间的纽带,这是短期内从国内出去的商人、记者无法替代的。空中丝绸之路,贵在长期坚持,世界各地华文传媒丝丝相连,环环相扣;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中,双向沟通,可做到活水长流,“润物细无声”。
谈及“空中丝绸之路”具体的设想,日本《中日时报》社长刘成十分赞成笔者的观点。他说,提法很好,现在进入了电子时代,微信、微博、网站都很发达,利用这些先进的网络媒体进行传播,是很好的沟通方式,值得推广。澳大利亚《塔州华人报》社长唐咏北说,中国的一线城市和海外交流很多,但像甘肃这样,很多二三线城市与海外交流少,“这次行走甘肃,百闻不如一见。深感甘肃资源富集,地方特色东西很多,但目前为止无一外商落地平凉,令人惋惜。‘空中丝绸之路’构建迫在眉睫”。
平凉市委书记陈伟表示,与华媒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沟通,中新社和海外华媒“牵线搭桥”是最好的方式,希望借助华媒的力量,使平凉的优越投资环境让更多国内外投资商知道,同时把文化历史深厚的“崆峒文化”介绍到海内外。
笔者回答记者:“空中丝绸之路”的构建,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地区与城市的配合和支援,国内很多地方,尤其欠发达地区、中西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流动人员少,珍贵资源外人知之甚少,也缺乏主动开拓的意识。虽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仍要实现观念突破,要有“人不知我我不休”的韧劲。像在临夏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由政府主导地方集助的“临夏古化石博物馆”,就应该着力推荐提高知名度,让世界各地的人来参观了解,开阔眼界,有效传播才能创造和发展生产力。
难忘的“甘肃之行”,让采访团成员达成“共识”——打造“空中丝绸之路”,以更多地宣传甘肃华夏文明的丰厚内容,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访问团的17家海外华文媒体,回到各自的国家中立即就展现了“空中丝绸之路”的独特效用:《中日新报》、加拿大《七天》周刊、《世界华人周刊》、《欧洲侨报》、《委国侨报》和《中美邮报》都整版刊登介绍了今日甘肃和华夏悠久文化。“大美甘肃”,在21世纪呈现了一次国际大亮相。
中国 “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海外传媒的世纪新舞台
一、“一带一路”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今年博鳌论坛上,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一带一路”战略,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一带一路”是亚洲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升级的跳板。同时,也给在“一带一路”的世界各国家地区已生根、先行一步积极活跃的海外华文媒体,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时空的传媒联通大舞台。
在过去30年间,中国的资本由匮乏到富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家。不仅中国国内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与世界的经济关系也超越了货物贸易阶段,而上升到投资关系,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对接。中国政府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终要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中国要从贸易国家升级为金融国家就必须经历一场新的变革。“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就是互联互通,在欧亚大陆范围内建立自由高效、多元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本、技术、知识、人员的自由流通。“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中国发展红利的外溢,也是倒逼中国经济改革的契机。
中国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者和推动者,但这一战略的实施并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沿线国家的大合唱。传播与沟通是“一带一路”先决之行。要让大家更深了解明白,欧亚大陆也是地缘政治冲突多发地带。动乱源于贫穷,只有让人民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社会才会稳定,地区安全也就获得了物质保障。
在“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规划在终极版面中,圈定重点涉及的国内18个省,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此外,规划还提及要发挥港澳台地区在“一带一路”的作用,明确了各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及对外合作重点方向。如,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要是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云南则是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东北3省则是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福建方面,则是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一带一路规划远景已然呈现,可以期待,海外华文传媒的双语链接、沟通介绍、文化对话和双向传播的独特功能,定将在这个文明发展的历史新进程中大放异彩。
二、“一带一路”国际战略,海外华文传媒优势何在
首先,互动互联多元文化对话,海外华文传媒占得先机。
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文明多样化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时代向前了,当年的“丝绸之路”是在缓慢的运载工具中,用了数百年上千年的时光跨越而自然形成的。在互联网全媒体的今天,“一带一路”需要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以文化对话沟通开路,而达到互助互补互利的目的。过去的20多年中,海外华文媒体已经占得先机,在所在国和母国之间建构了一条条大小宽窄不等的“联通丝路”,常年累月,功不可没。
建设“一带一路”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各类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影响人类社会存续发展。这些问题和挑战,各国都无法单独应对,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创未来。这也是华文传媒架构“空中丝绸之路”之长远意义与价值所在。
重温和总结历史,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文传媒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正在发挥文化沟通的作用,都在以不同方式讲中国故事,把全世界华人“中国梦”同所在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接起来,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赢得全人类的共鸣。海外华文传媒又把世界各族裔的信息传回中国,也让各国的华人了解变化中的当代世界,展现双向沟通与多元对话的独特作用。
我们自身的实践体悟到:深入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细雨润物的重要作用,可使外国外族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懂得中国。2010年10月至次年3月,我们协助丹佛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徐悲鸿艺术大展》,这是徐悲鸿数十幅珍贵原作第一次到美国办展。以此为文化传播契机,我们多方活动联系拓展在当地推介中国文化艺术,做中英双语介绍,在图书馆社区办徐悲鸿艺术讲座,还把加州学习绘画的华人子弟组织来参观展览,帮助他们了解历史,引发“中国文化冲击波”。美国人民第一次看到中国现代杰出艺术大家的巨幅艺术原作,精深的中西艺术功力,看到中西艺术融合与互鉴中的创造魅力,为之震慑。一位美国高中女教师看完展览后说:“我看到巨幅中国画《愚公移山》,看到徐悲鸿画的英俊的马,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国文化历史中推崇吃苦耐劳,承担使命,像马一样低头拉车,扬蹄飞奔,而性格温和极有耐力,不会去侵犯别人。这是中国人的性格。”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对话,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
其次, 海外华文媒体有身份有平台,作当代中国全方位传导。
今天,我们走到世界各地,打开数以百计当地海外华文报刊,每一周每一期,都可以看到整栏整版介绍当今中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社会各方面文章和图片。以我《中美邮报》为例:10多年来,除出版《孔子学堂》文化专版外,整版报道介绍中国大陆新发展,从西藏到到吉林,从天津到四川,从云南瑞丽到青岛新城,有上百个版面和30多个城市与省份。海外华文媒体有平台,也有正当合法的身份介绍当代中国。中国城市面貌变化之快,城乡建设形景之美,重大建筑,如高楼、桥梁、公路、高铁之壮观,已经成为20年来全世界交口称赞的一大风景线。30年的中国城市与建筑的总量超过了过去800年。处在这一伟大变革发展时代的传媒工作者,若对此等历史的跨越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则不是偏见就是无知了。我们的观念是,基于客观事实,坚信人民的创造伟力,相信民族的未来。中国是美国的建交大国,中国好,才有能力为美国承担债务,对美国人民有利。我们没有理由在海外为介绍中国而心疑气短。美国资深外交家基辛格前不久访华,他坦诚而由衷地赞叹:中国大地建设发展之快、之强,几乎达到“人类能力的极限”。
海外华文媒体创造了新的切合时代发展的文体和版面,大幅照片,醒目标题,做组合文章,正面报道为主,同时客观提出问题,倡导从海外看中国,给予正面建议和批评。华文媒体的受众是海外华人,但正是通过华人,中国的发展现状的正面信息也有效通过同事、朋友和文化活动,传递到当地族裔的人群中;通过中文教师,由课堂传递到所在国各族裔中小学生,在他们年轻的心中扎下根。这种积极的传媒推展,具有进步的势能和难以阻挡的正面能量,同时也是对西方新闻旧理论的挑战和叫板。那些老旧记者观念中“人咬狗,飞机摔死人”才叫“新闻”的单一僵化理念,正在被大时代所冲击,所纠偏,所替叠。“发展、健康、成就、希望,才是硬道理”。这是全人类的道理。世界的问题并非都能由凭空对话来解决的。世界首肯中国,并与中国加深交往合作的最大动因,是中国自身的发展、进步和强大,是与中国在利益上的互利共赢。中国要真正赢得世界各国的理解和尊敬,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海外华文传媒的责任之一是客观、迅速地把中国的进步传达给世界。
近年来,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西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机构纷纷开设“好新闻”、“欢乐新闻”等专门刊载正面报道的专栏或页面,不约而同地加大对“正面报道”的投入。美国的《财富》和《新闻周刊》,多次以封面图片和数以万字的篇幅全面报道中国大陆的经济腾跃和对海外投资发展。对此,一方面,在我们的华文报纸上以中文编译登载,让海外华文阅读圈内也能了解阅读;另一方面,笔者在国内大学数次讲演中,将这些资料和图片投射在演讲大厅的屏幕上,作国外媒体的“再传媒”,起到了激励当代大学生的正面作用。海外华文媒体,理应担负起“双向传播”的使命。
作为三大全国性电视网之一,ABC推出的“美国坚强”(America Strong)系列节目制作精良,并在其网站上设立专区加以推广。其报道题材和内容大多贴近平民生活,聚焦于具有独立自强、积极向上精神的重症患者、残障人士、贫弱群体,关注美国本土出现的诸多饱含“正能量”的“公民英雄”。在报道形式上,“美国坚强”网络专区运用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展示,宣扬自由、进取、爱国等核心价值观。
无论是从社会功能还是从商业价值来看,西方媒体争做“正面报道”并非出于偶然,它是对当下充斥于西方社会的“坏新闻疲劳症”的一种反弹。不少记者和编辑对处理层出不穷的“坏新闻”已有疲倦;读者也开始对媒体竞相展开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日久生厌,提不起生活希望。一些有关天灾人祸、暴力血腥等消极议题的报道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快速捕捉人们的注意力,满足部分感官刺激,构建了一个非常态的、扭曲的“拟态环境”。但是,却也动摇了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主根基。
在高度商业化的西方媒体生态中,社会功能与商业价值往往不可分割。正是由于这种双重效应,最终促成了新老媒体争做“好新闻”现象的出现。带有“好”与“快乐”字眼的新闻报道不仅让受众感到欣悦,而且更能激发受众的阅读欲与分享欲。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乔纳?伯格(Jonah Berger)对受众在《纽约时报》网站上的阅读和分享行为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他发现,《纽约时报》的读者群体更加倾向于分享那些令人兴奋喜悦的文章,而不是那些让他们觉得沮丧不安的内容。一篇报道越是积极正面,它就越有可能被大众分享。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倡导正面报道为主”不应只界定为当代中国新闻体系下独有的“产物”,而是人类传播行为不断演进的经验的一部分。这也可促使海内外新闻界结合当下媒体融合的实践,对“正面报道”进行反思,抓住立新突破的契机。
再次,海外华文传媒自由灵活, 天地广大。
海外华文传媒相对于“一带一路”的传媒,其自身优势也是明显的:
我们有时空优势,我们身处海外,在两国之间有差异和比较的空间,有可对比的宽阔的国际视野,有相对宽松的思想、观念与文化的自由;我们有双语双向优势,有更丰富的信息资料来源,能用两种以上的文字语言做多维传递;我们有文化沟通与互动优势,长期在海外,和异国人民朝夕相处,理解和熟悉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方法,文化的对话更有的放矢,有当地上上下下的人脉连接。这种用时间和生活点点积蓄的本钱,是短期出国者所短缺和难以企及的。我们还有全媒体和自我发展的灵活优势,有参与各类活动的便利和身份灵活转换的优势;必要的时候,我们还有责任与义务担当“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的国际观察员、侦察兵、信息分析师和国际沟通协调员。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当代中国诗人的诗句,正是当代海外传媒工作者的真切写照。
海外华文媒体籍时空优势打造“ 空中丝绸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空中丝绸之路”需要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文媒体一道参与
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功绩,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由于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在这2000多年,无数的仁人志士,不畏艰险,前赴后继,凡是坚持走到底的,都是怀着对这条道路的自信,以生命的代价去付出,这些给我们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对道路的坚持和自信是何等重要,只有自信,才能坚持;自强自信,才能形成其整体的潮流趋势,对历史有所贡献。
海外华人传媒工作者的努力奋斗和开拓精神,使海外华文传媒的事业迅速发展和壮大,至今海外的华文传媒工作者已经有数万之多,中国在海外的影响与感召力,有我们传媒大军的一份重要功劳。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外传媒在记录当代历史的同时,本身正在创造历史,正在写下历史的新一页。海外华文媒体,已经成长发展为一支特别的队伍,他们多数从中国大陆, 港澳和台湾出发,定居在目前所在国,也有一部分是当地华人的的第二三代。20多年来,他用青春和生命丈量空间,在大地行走中观察,在人文触摸中感悟,在跨国穿越中思索,在参与历史事件中传播记载。21世纪将是一个海外华文传媒空前繁荣和壮大的新时代。我们也很清醒,要真正打造一条空中丝绸之路,任重而道远。文化的创建非常艰巨,要耐得住清苦;需要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文媒体一道参与;需要给媒体之间的合作、互助、默契和团结;需要彼此间的大胸怀、大目标、大智慧,需要有筚路蓝缕的坚韧和献身精神,这是一个人文大事业。世界上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只有共同参与,众人拾柴,才合成时代的大潮。
二、海外华文传媒工作者,须具备和提升中华文化自觉性,传播中华文化当代整体形象,在多元文化对话中坚守中文话语权
在全球领域内,长期地努力地坚持中文话语权,坚守中文的阵地,汉字才可能在未来有长足的推展和世界影响力。中华文化经历重大冲击但仍具凝聚力,因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故纳新,自我常新,包容并蓄。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本民族有生命力的美好价值发掘出来,找到普世性国际性的精神文化共识框架,继承、再造、发展中华新思想,提升华夏文化竞争力。表面的文化符号不能代表文化的内涵。通过文化景象,让外国人体验到文化的悠久传统和灿烂文明,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度是最重要根本的。同时,准确、深入、全面地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才有真正有效有力的跨文化对话。社会学大家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历史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它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时代对海外华文媒体自身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华人在海外,保存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让当地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就需要对自己文化和真实面貌有着充分的了解,相互深入认识,是人们跨文化对话的基础。没有对母国文化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就无法在与异族异国人沟通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形象;海外华文传媒如若不知根识源,不知己知彼,就只能成为异国文化的翻译器和传声筒,贬损了自己应有的文化担当。
孔子提出的“君子不器”,来要求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传媒工作者是恰当的。“君子”不能限定在一个专业、一个学科、一种艺术、一个领域,不应像器物那样有容量之限制,而是心怀天下,通晓天下。君子度量宽宏,胸襟博大,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事物,力求上下古今中外略有所通,最终在“德体器用”中达到“一以贯之”之“道”。一个人学问思想的眼光越高,他的境界修养越高,传播者就能跨越自己周围那点事情,在宏观全局中把握具体和局部。在新时代中,只有不断地学习,多深阅读,不停地观察与思考,宏观把握,微观叙述,才可能担当好“空中丝绸之路”的角色。
三、研究了解历史,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国于丝绸之路
在论述西方人所描绘的中国形象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西方如同东方一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从空间范围来看,从欧洲诸国远及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从时间范围来看,从古希腊罗马经中世纪至今,从语种来看,涵盖英、法、德、俄等多种语言,因而不宜把西方复杂多样的文化简单化。有学者指出:西方心目中的中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形象,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这不同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坏。在不同时期,中国、印度、非洲和中东都起过对衬西方的作用,或者是作为理想化的乌托邦、诱人和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或者作为永远停滞、精神上盲目无知的国土。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甚至存在显著差别,这里面有复杂和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地辨析,而不宜做含混笼统的传播。从历史上看,在逐渐了解中国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千差万别。
我们的传媒业者尽管不是学者,但需要做大量的跨文化沟通的工作,同样需要学习研究。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呈现多元化趋势,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跨文化沟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语言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对跨文化沟通的各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文化差异没有改变沟通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从人类学家卡尔维罗?奥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一词大众化开始,文化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其次,是对文化差异如何影响沟通的研究。1981年,萨姆瓦等人曾提出了跨文化沟通的模型,形象地描述了信息经过不同文化成员时,原始信息的内涵意义发生的改变。再次,是对跨文化沟通技巧的研究。参与结构是文化对交际的不成文的规定,交际双方不一定都了解对方文化的参与结构。这就需要交际双方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异常”情况持更为宽容、开放、灵活的态度, 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来应付和解决问题。
四、倡导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敢当一株挺立而能思考的苇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造就人的时代,这是一个摧毁人灵魂的时代。”
“这是一个信息资源最丰富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泛滥污染的时代。”
所有的对时代的判断,取决于人自身。
作为“社会公器”的海外华文传媒中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大时代的抉择与拷问。在功利主义盛行,享乐、忽悠、买卖、浑噩的歪邪气息中,我们需要坚守的定力。一份良心底线、人格操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坚守,需要《山海经》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我们需要能够用自己的大脑努力思考,需要判断、写作和摄影的能力、勇气和定力。
我们历史中有过屈原的浩渺无涯的想象力,有过《史记》中的豫让那种充满悲剧性格的俠义英雄,有过竹林七贤的真潇洒,有过李白的真浪漫。当代人什么都不缺,智慧、毅力、勤勉、奋发,这些东西都有,但常常缺少的是一种人生中绝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特行的勇气和浪漫主义情怀,一种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胸襟,一种敢于为坚持和传播事实和真理的担当。当代传媒人最需要的应是这些品格。
事实上,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是人的自信,是人的内在力量,乃是创造之母。而有没有这种多元的生命态度、独立的审美眼光与自强的生活哲思,有没有对生活的富有诗情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丰度与深度,决定这个民族对人类的文明是否能提供更多具有原创性的东西,决定我们的生命有没有一种厚重、宽广,一种质感和立体感。生命状态决定人的一切。传媒人的价值,就在于能否通过你的选择和放大,助益传递以正能量。
“茫茫宇宙,地球太阳之间,人是什么?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再脆弱不过了。不过, 人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17世纪的思想巨人帕斯卡尔在他的遗作《思想录》中所揭示的一个命题。原文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备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21世纪,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人的思想与素质的竞争。公正、正直、勇敢、无私、锐敏、多思、坚韧和担当,海外华文传媒若能锤炼出一定数量的跨越国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特种精英,就将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