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新:海外华媒更应聚焦华人社区
作者:马在新 加拿大《大华商报》社长
在海外做媒体一做十几年,虽身居一隅,却也胸怀世界,放眼全球。常观中东乱局,看亚洲崛起,惜欧盟纷争,叹两岸睨墙。或析中国大陆与港台之异同,评加拿大之不公,赞加美同心亦步亦趋,恨东西欠通隔阂难逾。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常思改变世界,兴旺国家。然十几年下来,以海外华人媒体本小利微,身单力薄,世界何曾因我们而改变,国家几时靠我们才兴旺?俱往矣,我们深切体会到,我们真正能够影响的,其实只有我们所在的社区。
深入报道社区新闻
我们曾经自豪地写道,期期油墨飘香的报纸洒向人间——那是当日的新闻、现在的历史。记录着世界的风云和我们华人在加拿大奋斗的历程;那是飞架的桥梁,无形的纽带,连系着华人社区和加拿大英语主流社会与我们依旧魂牵梦绕的东方故国;那里盛满了民众的支持、读者的期许、社团的襄助、政府的关照;那里更印刻着我们同仁共同拼搏的艰难足迹,浸透了我们编采、市场和发行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
我们还曾写道,这期期报纸就是那色彩缤纷的画卷。我们的作者用他们如椽的巨笔,细致入微——真实地描绘出人们特别是华人在这个世界驰骋搏击的身影。淋漓尽致——记录下华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跨越文化、地域的心路历程;纵横捭阖——撞击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火花,点评出华人心中的时代最强音。
是的,《大华商报》在报道国际和大中华地区新闻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地社区发生的事情上。首先是各个华人社团的活动。大温哥华地区有华人社团八九百个,经常组织活动的也有300多个,社团的活动就是华人社区的大事记,除了节庆纪念,他们的活动大都围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生活安全、尊老爱幼、赈灾捐助等活动展开。《大华商报》密切关注社区特别是华人社团的活动,积极刊登他们的信息,重要的活动还都给予大篇幅刊登。
在大温哥华华人社区,有一批百年历史的老社团,他们建会的历史就是华人在加拿大奋斗发展史,温哥华中华会馆、加拿大洪门机构、温哥华达权社、温哥华铁城崇义会等,历史悠久,贡献巨大,会务有序,恒久不变。这些社团中的许多会员已经深深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大华商报》不仅注重报道他们每年的例行活动,而且派记者专访他们,记叙他们百年奋斗的历程,介绍他们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社团管理和延续方式,以老社团成功的经验作为新兴社团的榜样。
在大温华人社区,更有一批新兴社团,他们大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社团。热情高,能力强,主意多,变化大。近10来年,新兴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他们和中国渊源更深,能把更多的与祖籍国的联系带进加拿大,但同时,他们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以侨居、旅居加拿大的心态居住在加拿大,而少有主人翁的心态。《大华商报》也注重报道他们的活动,并力求能够通过我们的报道,去弱化部分新社团与本地习俗不太兼容的部分,以提示或帮助新移民更好地逐渐融入本地社会。
《大华商报》对本地社区、社团的报道远胜其他报刊,一位本地华人作家说,如果要想了解本地华人社团的发展现状,收集和保存《大华商报》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这张报纸记录了最多的本地社区和社团的活动。
根连社区参与其中
在多年的办报实践中,《大华商报》和本地社区、社团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起初是报道社区、社团的活动,渐渐地,也常常参加社团活动,并经常和大家一起组织各类有益的活动。曾有业内人士讥讽我们说,做传媒的搞社团活动是“不务正业”。本报不为所动,因为在海外华人社区从事社团活动的人士都是“不务正业”,有谁是专职做社团工作的人呢?所有在海外从事社团活动的华人都是在做义工,除了已退休的老人,社团的负责人们都是来自经济贸易、金融理财、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工业农业各行各业的人们,大家在紧张工作之余,出来组织社团,互帮互助,团结共进。哪里有以社团为专职工作的人呢?媒体作为各行各业之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参加社团工作为社区尽力。多年来《大华商报》报道社区、社团活动的同时,也加入其中并参与组织了许多促进社区发展的活动,比较典型的就是创建并推动发展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席会。
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席会是在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后,《大华商报》携手四川联谊会与各社团共同赈灾筹款,并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5月成立的,是以由来自中国大陆移民为主体的社团组成。其主要宗旨是:一、促进华人社团间的团结合作,帮助华人更好地融入加拿大;二、团结和凝聚华人力量,应对突发事件;三、代表华人社区及会员社团,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华人社区及会员社团的诉求,维护华人和会员社团的合法权益;四、组织动员华人积极参选参政,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积极支持华人和其他族裔的优秀参选者;五、倡导华人与其他族裔的文化交流和商业交往;六、致力于推动加中两国间的经贸工商、科技文教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七、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到现在联席会已成为大温哥华地区非常活跃的华人社团联合体,已有103个社团加入华人社团联席会。本报社长马在新从2008年5月开始发起创办,并至今连续五届担任华人社团联席会顾问,为其出谋划策,先后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活动,如组织了与加拿大移民部长肯尼的对话、与BC省省长金宝尔的对话、与BC省财政厅长关于财税问题的圆桌会议、与温哥华市长罗品信就冬奥治安问题的圆桌会议、与多位BC省议员参选人的集体对话、与BC现任省长简惠芝的对话等,积极反映华社声音。在联邦大选以及省选和市选期间发起支持、鼓励华人参政议政,提高华人投票率的系列活动;还支持、鼓励联席会内的优秀人才参与加拿大三级议会的选举。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台湾风灾、海地地震、日本地震海啸等灾害发生时,积极组织多项赈灾和募捐活动,筹集款项支援灾区;在钓鱼岛问题上抗议日本政府,联席会积极与兄弟社团合作,代表华人发出声音。组织大型演出弘扬中华文化,如参与组织中国侨联及中央电视台“中华情——亲情温哥华”大型演出、“跑入新年迎接冬奥”的大型千人健身跑步、“迎世博庆加中建交40周年——上海轻音乐团专场音乐会”、中国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大型演出,以及参与主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务院侨办组织的大型演出,与本地白石市政府合办中秋节文化及演出活动等。每年组织游行队伍参加加拿大国庆日(7月1日)在温哥华市中心举行的盛大游行,以腰鼓队、武术队、舞龙队、56个民族服装队及民族歌舞队在游行过程中向加拿大各族裔人民展示和弘扬中华文化。
推动社区融入主流
《大华商报》在办好时事新闻的同时,也开设了许多与华人社区相关的专题,如“中国经济”、“加国商务”、“北美投资”等,及时报道中加两国的经济商务信息和分析性文章。“投资理财”版与相关社团合作约请专业人士讲授理财之道。“教育天地”主要是针对新移民关注的教育问题,介绍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公私立学校、教育信息以及教育方法的探讨等。“华语之窗”旨在为本地学习中文的移民子女提供从英文学中文、了解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窗口。同时又为新移民及子女提供从中文学英文的最快方式,使他们更快地掌握英文,融入本地社会。本报积极支持华人社区的活动,特别是商务活动。为本地社区经济的发展努力做贡献,免费为各华人社团及各商会登载活动消息,使读者了解本地社区信息,参与经济商务活动,拓展生活空间,更好地在加拿大工作、创业、经商。
由于媒体是一个广泛联系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平台,在积极配合并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大华商报》也充分利用平台的优势,在政府和社团之间搭起桥梁。2013年2月春节期间,本报与加拿大联邦多元文化部合作,为温哥华华人社区请来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本报社长马在新担任活动总统筹,安排社区向哈珀总理赠送华人画家林柏良的熊猫画作,请总理欣赏中国民乐,安排哈珀总理与现场每一桌华人合影,总理办公室特从中国请来大山做主持人,大山诙谐风趣的中英文双语主持,把哈珀总理与华侨华人亲密地联系在一起。曾经有两次本报社长作为社区代表在哈珀总理的经济圆桌会议上,向他提出进一步推动加中经贸发展的建议以及希望尽快开始加中自由贸易的实质性谈判的建议。《大华商报》也积极参与组织了华人社区推动加中两国地方政府就温哥华与郑州和厦门直接通航的互访和谈判。
与政府及社会各界互动的过程,并不总是你好我好他也好。2014年初加拿大联邦移民部“一刀切”砍掉了6万多投资移民的申请,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国投资移民的申请,华人社区反映强烈。《大华商报》立即在自己的会议室邀请社区各界代表就此发表意见,与会者批评政府的做法不讲信誉,故意贬低投资移民对加拿大的贡献,失信于民,影响国家声誉。《大华商报》上刊登了整版的会议纪要,还将纪要翻译成英文,在移民部长来访时,本报社长代表社区将纪要当面交给他表达社区的不满。此后,《大华商报》与社团合作,邀请律师、移民顾问和社区代表召开“对移民政策最新改动说不”新闻发布会,请来中英文媒体,请当事人现身说法,公开批评政府的错误做法,在媒体和主流社区引起广泛影响。
2014年夏季,大温哥华地区中小学教师在工会组织下举行罢工长达数月,中小学生长时间不能上学,广大家长特别是华人家长忧心如焚,《大华商报》不仅大篇幅刊登家长学生的不满意见,并配合参与社区行动,组织近千家长在温哥华市中心美术馆前广场抗议示威,指斥教师工会为一己私利,要求大幅涨工资,以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力向政府施压;同时。也批评政府不作为,不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任由教师罢工;更呼吁省议会应紧急立法,以法律手段迫使教师返回课堂。第二天,教师工会组织上千教师在同一地方举行集会,反击家长及学生的批评,声言政府不按他们要求涨工资,就将继续罔顾学生利益罢工到底。本报记者和部分家长闻讯后赶到现场,戴上口罩手挽手站在一旁,以无声抗议教师工会的作为。如此反复多次,在各方努力下,最后省议会终于立法迫使工会返回谈判桌,教师返回课堂。
《大华商报》还积极发动社区,组织及参与组织大型慈善公益活动,向主流社会展示华人的慈善及道德情怀。如多年来,《大华商报》都以主要媒体赞助者的方式帮助BC省儿童医院大量筹款。2014年6月参与组织“新移民新贡献大型慈善筹款晚宴”,本报社长担任总策划及总统筹,一次筹得25万加元,并当场向BC省儿童医院、BC省妇女医院、加拿大防癌协会、苏利文残疾人基金会和华人老人协会等机构捐款。每年重阳节《大华商报》都参与组织“温哥华千叟宴”,在社区筹得款项,在重阳节和加拿大老人节期间宴请1000位70岁以上老人,并向他们赠送礼物,充分展示华人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更获得加拿大政府和其他族裔的赞誉。
《大华商报》向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四海探真情,五洲传乡音为己任。《大华商报》之“大华”既有大中华之意,亦含加拿大中华之寓。《大华商报》纵横驰骋在这两个广大华美的国度,担道义,著文章,探真情,传乡音,促和谐,助发展,高度聚焦社团,紧密连系社区,为辛勤劳作在天涯海角的华人竭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