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华文传媒的文化传承及流播嬗变
作者:吕红 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红杉林杂志总编
在全球化和移民大幅增加的总趋势中,东西方跨文化交流日趋重要。海外6000万华人华侨及500万中国留学生是最宝贵的人脉资源与生力军。人说海外有三宝:华社、华媒与华校。华媒在文化传承、推动华人社团发展及华校互动,为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契合,为增进不同族裔的融合,促进经济文化教育及文学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做出了成绩与贡献。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不进则退,不兴则衰,华媒如何应对挑战,突破传统模式,整合资源,结合海内外人才优势及资源,创造条件,共同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是华媒发展的关键点。惟其如此,方能在全球化发展态势中,更好的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挥传媒的多重效应。
一、 时势造英雄 海外弘扬传播中华文化
海外华文文学近三十年来可说是稳步发展颇有成就,而成为世界文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恰如学者专家所见,当代的海外华文写作,在相当程度上承续了中华人文传统精髓。而海外华媒发挥团队力量为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华人社团发展及华校互动,尤其是文化传承及文学流播嬗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时势需要新的文学力量的崛起。由加州柏克莱大学亚美研究系鼎立支持和襄助创办的《红杉林》(国际刊号ISSN 1931-6682),荟萃人文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精华,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秉承“高屋建瓴、开放广博;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创作与研究并呈,典范与新锐兼容”的之风格特色而颇受关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文学家及专家团队组成强大阵容,包括名家纪弦、白先勇、陈若曦、余光中、郑愁予、痖弦、洛夫、张错、张炯、单德兴、严歌苓等为顾问团。南加州大学教授张错表示“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因要走的路尚长,需要坚持和有恒。”白先勇先生也“祝红杉林愈来愈红”希望刊物愈办愈好。社长王灵智教授,副社长黄秀玲教授、陈杰民会计师,总编辑吕红博士,副总性初、绮屏、唯唯,等。办刊人员既是创作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具有专业素质及奉献精神。10年来为海外作家搭建交流平台,刊登数百篇名家与新秀作品,重量级作家访谈及评论。
迄今已发表了文坛名家譬如纪弦、余光中、白先勇、陈若曦、李欧梵、郑愁予、北岛、严歌苓、査建英、张翎、苏炜、喻丽清、李林德、黄曼君、潘耀明、陶然、陈楚年、付兆祥等,实力派作家方方、刘震云、阿城、陈河、刘荒田、少君、沙石、吕红、唯唯、范迁、施玮、施雨、陈谦、王瑞云、融融、木愉、余雪、刘瑛、绮屏、姜雪、周敏、梁应麟等作品,以及学者型作家何与怀、朱琦、李硕儒、沈宁、杨恒均、鄢烈山、江迅、信力建、李剑芒、王学信、曹万生、邓菡彬曾不容等,诗人王性初、阙维杭、邹惟山、史家元、蔡益怀、曹树堃、马慕远、谢为人、小平等佳作。刊发海内外评论家及学者譬如张炯、饶芃子、公仲、江少川、古远清、陈晓明、陈国恩、陈美兰、陈菊先、陈瑞琳、白舒荣、王红旗、王宗法、刘俊、李凤亮、乔以钢、林丹娅、吕周聚、赵树勤、李林德、丰云、景欣悦、陆卓宁、钱红、聂尔、谭湘、国荣、林瑶、舒勤、周易、秋尘、郑一楠、卢妙清、徐学清、喻大翔、林树明、章朝东等学术论文,以及海外女作家赵淑侠、赵淑敏、丛苏、李黎、章缘、张让、简宛、吴玲瑶、周芬娜、姚嘉为、张纯瑛、顾月华、王克难、杨芳芷、卓以玉、麦胜梅、刘慧琴、甘秀霞、陆蔚青、艾禺、虔谦、海云、张慈、张凤、章瑛、张棠、江岚、依娃、依林、林烨、云霞、宇秀、孟丝、濮青、思虹、枫雨、梦凌等数百位名家与新秀作品,重量级作家访谈及评论;还有欧豪年、鲁正符、徐耀、周敏华、林中明、黄炯青等艺术作品推介;海外作家与国内学界交流、世界华文文学专辑、世华名博专辑、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专辑、美华文协专辑等,对海外创作和发展起了相当强力的推动作用。
海外移民多重文化背景及人生经验,跨越地域之复杂性差异性和变化性,为作家们提供了艺术翱翔的天地。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涵盖华人社区、美国主流。透过现代人的观点,在如此博大的情怀和视域下产生的作品,自有其深广的腹地;兼容多项素质,并且不自觉地注入了多元与跨界的必然性:海外作家以不同的方式来诉说命运的跌宕起伏和经验的细微感知,既包容又专精,既多变又执着,形成了海外创作的丰硕景观。
专家学者将整个华语写作纳入一个阔达的视野,对比深入,条分缕析。“在写作态度和写作资源之外,海外作家在写作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可以为我们今日“反思80年代”,特别是在文学遗产的继承方面,提供宝贵的启示。毕竟在全球化语境下,多种文化背景交错的海外兵团,势必将为文学史的重写提供参照。
研究者从中发掘出最核心主旨,有关“边缘·离散”,有关“原乡性和超越性”,有关“文化属性及身份认同”等等。焦虑中的困惑、飘泊里无奈、压抑中的奋起,在新移民作家作品的字里行间,在全球华人各类文学社团的风起云涌中可见端倪。作为跨域融合之起点,求新,独创,卓越……为文学史重写不断提供新的学术依据。
二、 应对挑战:创新求变 海外华媒发展策略
在中美关系发展的不惑之年,红杉林杂志采编人员采写侨界翘楚,无论创业者或创作者,以百折不饶的磨练让思想转换成价值。让思考与想象交织,展现美华新移民如何以专业来服务社区、推动文化交流、造福人群的胸襟。多篇专访获得北美传媒大奖。
经验告诉我们,媒体无论大小,如果不做活动就无法吸引公众,而不能吸引公众也就意味着缺乏影响力号召力,将导致读者订户广告客户及经济收入日渐萎缩,甚至有可能在竞争中自生自灭。所以,不仅是媒体有危机感,就连传媒从业者亦有压力和紧迫感。放眼看去,传媒群雄争霸各出高招,如何在主流社会打出一片天,如何摆脱边缘赢得尊重及话语权就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及网络迅猛发展,媒体运作方式也随之改变。驱使传统媒体转型与新媒体齐头并进。北美影响力较大的华媒比如星岛日报、世界日报、侨报、老中新闻等快速或逐渐从单一纸媒向多媒体嬗变,全方位发展:网络电视广播视频微博微信,Facebook、Google、Twitter、Yahoo、Youtube、传媒人身兼多项技能,还有那些从初创即定位于网媒的更是摆出灵活身段,不断地从小处着眼向个体电子邮箱群发信息,无孔不入。
从纯粹的新闻报道及服务人群,向大型活动策划组织嬗变。比如星岛做华人工商大展及选美选秀等;硅谷的科技与商业巨头虎踞龙盘,99人网在硅谷连年举办高科技国际会议邀请财富500强、创业或风险投资资本家和天使投资者演讲,佳讯传媒集团与丁丁电视连续策划食品大赛,或联合其他广告公司策划演出等商业活动,名利双收。或者说就是生存发展的应变策略。
而作为文化传媒的《红杉林》杂志则发挥深度报道特色,推出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的思想者和创新者的专访;多篇有关亚裔公共事务联盟的专访,让读者从政治层面看到APAPA的精英们,是如何去帮助华人移民立身多元社会。比如专访APAPA主席尹集成,专访荣誉主席龚行宪,臧大化、徐大麟、王彦邦等,“投票参政,是权利,更是责任”凸显华人精英敢于创业、更勇于担起肩上重任的风采。
参与各项传媒协会活动、与传统及新媒体齐头并进,在许多大型公共活动中亮相,发挥双栖效应。比如旧金山市区新年摆街会或传统巡游、或文宣公关活动等都可见不少华媒活跃在其中。红杉林杂志虽然未能像日报电台电视台那样高调频密的显摆张扬,但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定位。作家编辑团队坚持高品位高质量的写作精神,深度与广度的作品内涵成为每年传媒从业者评奖的亮点。
再比如,红杉林杂志联合多媒体、跨文化社团举办交流活动、举办新书发布会、作品研讨会以及大型国际论坛,吸引主流及亚裔人群的关注;这些年来,亚裔联盟主席尹集成担任红杉林荣誉董事长,与亚裔公共事务联盟APAPA联合举办两届中美青少年大赛;并与多家媒体强强联手,推动教育文化发展。开辟了华文校园和小作家园地,培养下一代写作人才。红杉林杂志、北加州华人传媒协会及侨团各界举办中美青少年中英文作文大赛颁奖典礼暨红杉林杂志10周年庆典。青少年中英文作文大赛颇为成功,大中小学生一万五千多人参赛,获奖者数百,扩展影响力及读者群。
三、 凝聚海内外学界力量 加强华媒发展的后劲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既需要历史反思,也需要文化传承;既需要艺术拓展,更需要以丰富的艺术创造留下见证。大师本雅明说:文学生活是以期刊为中心展开的。前北大教授、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比一所大学的影响更大。当今网媒活跃电子刊物网络刊物四面开花,刊物内容形式亦将多样化。
凝聚海内外知识界学术界力量,加强华媒发展的后劲。海内外作家学者热切关注支持《红杉林》杂志,期冀这份坚持了10年的杂志真正担当起那些如雷贯耳的的文学刊物担当过的责任,成为新世纪海外文学潮流的肇生之地。
杂志社处在地广人博、中西交汇之处的北美华人社区,多年来聚集起了相当有生气有实力的作家群。依托侨团与文化团体人脉资源,共荣共生,不断地开拓文化交流新局面。
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作为一个享誉海外20年的文化团体,一大批有思想有才华的创作者活跃其中。2014年经大会选举,红杉林总编吕红博士当选为会长,成为创会20年来首位女会长。2015年新春经理事会讨论决定,创刊10年的《红杉林》杂志正式成为会刊。不仅编辑出版美华文协会员专辑,还联合华侨出版社、纽约商务出版社策划出版会员新作,举办新书发布会,并积极推动联络与伯克利大学亚裔研究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暨南大学、南开大学等联合举办“跨越太平洋——北美华人文学国际论坛”;为来自不同地域的专家学者与作家提供对话机会和交流平台。论坛学术交流范围包括:世界华人文学创作生态及作家作品研究等。
中国国务院侨办宣传司发贺函致贺,祝愿红杉林继续为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华侨华人、促进中美友好做出积极贡献。
美国国会议员赵美心致贺状表示高度赞扬红杉林编委及作家们对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促进文学发展的不凡成就及贡献。祝愿跨越太平洋——北美华人文学国际论坛圆满成功!
红杉林杂志创刊10年来不仅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北美、大陆及港台等高等院校读者青睐,并获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颁奖,中国侨联颁发荣誉证书、美国国会议员、加州议会和旧金山市政府曾颁发多项嘉奖。红杉林杂志创刊10年来,创作与研究并呈,名家与新秀并举,典范与新锐兼容,东方与西方接轨,平面媒体与网络写手合作双赢,不断地扩展文化团体的交流,联合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家艺术家作品展,新书发表会,世界华人作家作品专辑,海外女作家专辑,中美青少年中英文写作大赛等,推动创作,整合资源,交流互动,创造条件共同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作家评论家之间的交流;促进海内外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促进北美华侨研究与华人文学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专家学者作家海内外交流,由美华文协红杉林杂志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世界华文学会、暨南大学、南开大学、北美洛杉矶作家协会、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加拿大华人历史文化学会合办的“跨越太平洋——北美华人文学国际论坛”,5月11日在旧金山市立总图书馆开幕,逾百位来自海内外包括中国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南昌、西安、吉林、厦门、广州与韩国等地的专家学者,与北美华人作家齐聚一堂,共襄盛举。传媒称在旧金山、洛杉矶及温哥华等地举办国际论坛对于推动海外作家创作、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筹委会主席王灵智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伯克利大学与红杉林杂志,与本届大会共同主席吕红欢迎各位与会嘉宾。并表示北美华文文学是结合北美华人社区和美国/加拿大成一整体的。用中文来表达北美华人经历的文学也是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文学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希望跨太平洋对话将促进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并鼓励年轻一代华裔积极从事写作和研究。《红杉林》杂志主办青少年征文大赛恰好体现了其意义。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大使致辞表示由衷的祝贺。他说,海外华人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近百年的海外华人作家历史中涌现过林语堂、梁实秋这样的文学大师,和林海音、郁达夫、白先勇、陈若曦等无数现当代中国文学栋樑。他指出,海外华人文学不仅展示着中国移民在海外生根成长,开枝散叶的历史,寄托着海外华人对故乡无法割断的深情,也为中国国内民众审视自身文化、放眼海外提供一个全新视角。他表示,早期中国移民在旧金山天使岛移民拘留所的墙上留下数百首饱含血泪的诗篇,这些诗作既是海外华人文学的雏形,也是现代海外华人文学的灵魂。此次“北美华人文学国际论坛”在旧金山召开,应该是一次百年回望的寻根之旅。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教授、著名诗人舒婷、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洪、韩国外大文学院长朴宰雨等发表精彩演讲。陆建德指出,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要跨越边界,按照美国CNN电视台的说法就是“Go beyond the boundary”。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特别是在海外的华文创作人士,更应该有多种语言的能力。他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之初和世界文学有很密切联系,早期的作家如鲁迅先生,他首先是翻译家,从其它语言文字中获得新的视角和灵感,促进了其文学创作。他冀望北美华人文学创作者也应该这样,从其它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同时用其它语言创作,把北美华人的历史推向主流社会。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王列耀会长贺函表示,近三十年来,在全球化语境和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大趋势下,华人与华文文学的迅速崛起令世人瞩目,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相信北美华人文学国际论坛,将是一个以文会友、互学互鉴、跨界融合的盛会,成为华人文学发展历史的一个新篇章。
北美华人文学主题丰富多样,多以表现华裔移民从内心到外在的精神求索。1909年,当第一位中国赴美留学生容闳发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时,亦成为19世纪初北美华人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从华侨到华人,历经百年发展,北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华人文学的丰富性引起学界高度关注,本次论坛对北美华人文学与华文文学创作多重话题展开深层次对话。为来自不同地域的专家学者与作家提供对话机会和交流平台。
跨地域跨文化的盛会得到社会各界反响与支持。旧金山市长李孟贤、市估值官朱嘉文、市参议会汤凯蒂等议员、加州参议员马克连诺、加州众议员丁右立等先后为大会主办方及代表颁发贺状。著名评论家陈公仲教授为论坛发来贺信、陆士清教授、特为论坛撰稿;海内外学者作家王德威教授、余光中教授、哈金教授,张错教授,刘俊教授,作家聂华苓、査建英、北岛、严歌苓、张翎、陈河、卢新华等电贺,中国著名作家王蒙、陈忠实、刘震云、李敬泽、陈晓明、阿来、刘醒龙、邓一光、林白等亦贺。
闭幕式由吕红博士主持,社科院文学所海外文学中心主任赵稀方做总结发言。作者有作者的姿态,评论家有评论家的视角,相互交叉也相互碰撞。凸显性别立场与多元视角及边缘的文化碰撞的锋芒和亮点……
在异国他乡生存立足和发展的多重压力下,在远离中文核心语境的环境中,海外作家不仅没有丢失自己的精神价值、人文追求,反而找到无限旷达自由的表述方式,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外华人文学对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很大的程度体现了全球化视域下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冲突、融合的历史。将移民文学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思考延续到新的层面。随着新移民作家群的成熟壮大,愈来愈多的好作品将不断地涌现。
四、转折与契机 共同推动东西方交流
全面地吸取其它族裔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精华,转化运用为自身的文化资本,应为推动海外创作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更为积极的策略。从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到美国红杉林杂志,可谓具有一脉相承的人文关怀与独立思考:透过所能掌握的有限资源,不计成败得失,以一股缓慢却悠长的力量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形塑一种值得骄傲、值得维系的文化品格。
当今海内外兴起“国学热”,中华孔子学院全球兴盛开花。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华人教授与美国教授联手合作,将华夏文明思想史专着引入美国大学讲堂。《人文春秋·从珞珈山到旧金山》通过对教育家吴耀玉教授亲友的访问,探幽寻微,钩沉史料,寻根求源叙述了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教授,是如何突破语言文化上的隔膜,以12年的艰辛努力,将深奥的东方古典思想精髓译介给西方读者,挖掘出中西文化交流的动人故事。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亦吸引了西人关注,詹姆斯教授以英文译介《道德经》,新书引言经文坛新秀晨曦再转译成中文,无疑显示出跨文化交流已成今日有识之士的共识;字里行间,涵盖时空地域思维及语言的碰撞与交融。
难怪有人说,海外华人往往比生活在本土的华人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根性,坚持母语书写,自觉或者不自觉,藉此获得安生立命的依据。海外作家经过了异域文化的浸染,再回过头来看母体文化,眼光已具有某种不可复制的特性。
在海外华人社区,华文是浓浓乡愁的载体,是连接故乡与侨乡的直线,更是文化认同的情结表述。纵然风光险峻旖旎、路途漫长曲折,书写者心迹不言而明,在母语中寻找心灵归途。
多少人熙攘于功名利禄,夜阑人静仍渴望心灵归属;在尘世的纷繁错综里拳打脚踢跌打爬滚,还能凭借内心的指引,找到梦的伊甸园吗?请在静默里点上蜡烛,许个心愿;追梦人凭着信念,让文字起舞,毕竟还有那“感动山河的七弦琴被宙斯大神镶嵌在苍茫天穹,与星辰相映成辉。”
曾有人形容,华人移民他乡就好比一棵树连根拔起,是死是活,是病态是健康,需要10年才见分晓。而移民作家海外写作的枯荣兴衰似乎也需时间验证。
犹记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太平洋途中感怀身世:“余乡人也,九岁后始游他乡,十七岁后始游他省,了无大志。懵懵然不知有天下事。曾几何时,为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颠簸﹑所冲击﹑所驱遣,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不得不为世界人焉。”当今世纪,全球化趋势,网络及现代科技似无远弗届,那些因人文背景或时空转换而生发的命运跌宕或情感交织,为作家提供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以及广阔的历史哲学视野,更创作出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地缘的变动,虽然有因为疏离本土文化而生出的隔膜和痛苦,但也促使文学在异域产生新的变化,反而成为海外华人作家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缘。在多元化的世界,多元化的生存空间和个体立场身份,产生了多元语境中的文学,赋予作家更加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出走与回归,感性和理性,试图忘却而又梦萦魂牵——永远都是人生相互矛盾的悖论。移民海外不仅是寻找个体身份,更试图建立一个新的文化身份。而文本书写就成为新移民寄托情感、承载思考的方舟,和文化身份构建标识。
首届全球华文名博论坛特辑,邀驰骋疆场的网络高手与平面媒体互动;名博呼吁社会要“保守”一块心灵的净土,提议建“文化特区”,让经济与文化共融,尤见“洋装虽然穿在身”仍不忘天下兴亡、有识之士的担当。
曾有人问:美国《红杉林》杂志是英文的?还是中文的?答:本刊偏重中文,但亦不妨增加英文作品,以两种语言拓宽读者面,也是一个跨越之举。中英对照,无不反映出中西文化交融势态,与海外刊物的气派,体现了创作与评论杂糅,思辨性与感性相融的特色。虽视角不一,包容性与张力的共性趋同,即华人对文学本真的坚守,对灵魂高贵的坚守。
从华侨到华人,历经百年发展,北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华人文学的丰富性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尽管个人在历史长河只是短暂一瞬间,但,经典永存。那一个个在文史上闪耀的名字,在北美天空留下光华,或深或浅的印记,留下瞬间的泪滴与欢颜。
五、 海内外传媒联手 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应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生存,毕竟羽化成蝶为异数,失败为常数,唯有最执着梦想之人,才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去追寻不可知的未来。因为心灵之光在牵引你,不断地前行;当你需要引路时,总会有人走在你前面;当你需要扶持时,总会有人走在你身边;当你面临挑战时,总会有人背后为你打气撑腰……征程漫漫人长久,千山万水总关情。
这份承载中华精髓、融合异质文化的刊物凝聚了背后巨大的心血与财力的奉献;凝聚了编者作者读者的默默无言的付出。什么叫身份建构?什么叫文化坚守?身在海外的移民自有切肤的人生体验。尽管华文文学在海外发展不易,边缘化的写作和办刊靠的就是一股精神在坚持。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加拿大传来文稿的作者说,文学本来就是一份寂寞的事业,更何况是在北美这种地方,人文科学日渐式微,对未来,心中不免困惑,可是,还是不能放下。“给我顶住!”这句过去常常在战争片中出现的台词,竟会不经意地从什么地方蹦出来。它意味着坚韧和热血,意味着,还没弹尽粮绝。10年辛苦不寻常。
在海外办华媒可谓惨淡经营,成就感与挫折感并存。仿如长跑,亟需耐力支撑。创办不易,再上一个台阶更难,或许难中才显英雄本色。好在最艰难时刻已经过去,我们累积了经验及人脉,自豪的面对众多作家学者与不离不弃的读者群。
在全球化背景下,华媒踊跃加入世界华文媒体联盟,研修班切磋交流,不断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力。曹树堃董事长上CCTV4专题节目;海外传媒协会颁奖典礼,王灵智社长荣获终身成就奖,尹集成荣誉董事长荣获贡献奖;本刊采编吕红绮屏姜雪等赢得多项大奖。
当美华文协理事会决定让红杉林杂志成为会刊时,就意味着有了新的起点及未来走向。并将集合海内外创作与评论的各路英豪,纵横捭阖。就在海风扬帆、百舸争流、繁花似锦5月的旧金山。
春华秋实,斗换星移,众多海外作家在这里留下辉煌一瞬间,留下精神的印记。当年那些留学生文学代表已相继成为本刊顾问,秉持良好意愿:让突破藩篱勇于创新之火继续燃烧。
美国国会图书馆最早将本刊作为典藏;香港中大、城大图书馆追踪订阅,为文学研究开启一扇窗口;而国内核心期刊有关《红杉林》介绍,引起文科院系师生关注;不少学者来函搜寻刊物及电子文本;亦有读者兴趣颇浓,称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为海内外女作家和研究学者专家提供最佳交流平台,筹划者们几经磋商,日以继夜、殚精竭虑。成果之亮丽令人欣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仅是海外女作家颇具规模的群体亮相,更是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熟悉海外创作实力的契机,并将建立起海内外双向交流的桥梁。专家学者演讲的睿智深刻、精彩纷呈,惜时间短暂、意犹未尽。作为延伸交流平台,汇聚成“女性文学专辑”,与读者资源共享。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尤值一提的是,在美国大学任教多年,以双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卓以玉教授,常对作者编者以鼓励鞭策;作为本刊长期订户,默默鼎力支持。而她声情并茂的诗朗诵,刹那间感动了众多文友的心。
有人称诗能让人飞升入宏观时空之境,并达至了断生死、超越轮回的沉着与平静。前贤亦说,追超烈日,填平沧海,修补苍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民族的精神脊梁。人生之短暂和匆遽,然而精神仍存在着,历劫不坏,亘古如斯。哪怕在最酷最悲壮时刻,也有诗之魂翱翔。深入挖掘海外留学及奋斗有成的知识精英、商界风云人物心路历程。印证了信念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能而能之,历史因此夺目而闪耀。
无论以什么渠道或形式支持艺术创作,既是一种境界或胸襟,也让海内外文人有边缘坚守的凝聚力。卓越、独创,这是我们始终如一的宗旨,更是边缘坚守的力量所在。身在海外,深知在海外做文化事业的甘苦。有人形容,在北美搞中文出版的大都步履维艰。但却偏偏有人前仆后继投身这个危机四伏的行业。这纯属一份责任感和对中华文化的特殊情感。毕竟,海外华文写作者比起海内作家更为不易。不少人要在胼手胝足谋生之余,或舍弃闲暇,冥思苦想,以极纯净又虔诚的心,去触摸那源远流长、脆弱而又坚韧的母语文字。
文坛宿将痖弦从加拿大来函,称刊物办得很有规模,尤其在海外,更不易。“编辑不只是一种职业,而是事业、勋业、伟业”。之所以稿源丰沛、人文荟萃,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的延续。他认为:编辑跟你自己写文章的意义是一样的,甚至意义更大。比如说现在写一首诗,在世界上的影响,老实讲很渺茫,但是如果一个刊物一纸风行的话,对社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或者说,由你培养很多年轻作家,一个大时代就起来了。恰似长江后浪推前浪,海外文坛新人辈出。
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中,经典就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是舞台上激情即兴的发挥,更是对人生局限的超度。那些坦诚的语句,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你我心底的渴望和追求。
过去的,未必没有永恒;存在的,未必永远留世。现实的不完美,更让人去追寻去创造。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营造一个美的世界。沸腾的是相同的血脉和相同的情怀。
脱去沉重的外壳和绝望的包袱,将信念之旗插上每座希望的颠峰。让千年文化血脉流淌涌动,在异域响彻连绵不断的回声;无言的期许和向艺术的珠穆朗玛峰攀越探险的悲壮……
眼光深邃、视野开阔,介于两种文化差异当中,更具有相互尊重相互交融的当代意识。一位学者说得好:站三寸之地,放万丈光芒。这,也正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希望所在!
最后引一段学术专家的建言作为发展策略参考:“在整个媒介生态系统中,华文媒体在规模、管理能力、技术资金能力等上都存在着差距。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华文媒体应该强调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开辟新领域。所以竞争力相对弱的小华文媒体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相应的选择自己有特色或有优势的领域进行经营。相应采取“规模”错位、“层次”错位、“特色”错位的方式避免竞争,以求生存。而竞争力相对强的华文媒体也应该在确保核心能力的同时,力争在各个方面占据优势,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态位宽度,并且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创性,以保持自己的强势地位。正确的调整生态位要从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三个层面出发。华文媒体不仅要根据竞争力层面的因素来选择、细化自身的生态位,还要根据发展力层面、生存力层面的因素来调整自身的生态位,以求长期的生存发展。华文媒体就应该采取合作的方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华文媒体应学会与相关媒体、机构进行合作,甚至与竞争对手合作,形成战略联盟或虚拟华文媒体,发挥各自优势,在更高层级上寻找和细化生态位,形成共生,实现共同进化。”
[参考文献]
1、 美国《红杉林》杂志V1.No1—V10.No1
2、邓菡彬,伯克利大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海外华文写作,《华文文学》2008年
3、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M] 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2009年出版
4、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M] 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2011年出版
5、第七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M] 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2013年出版
6、许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华文对外传播的生态位分析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