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一:我们是海外华文传媒人
作者:于建一 美国《华夏时报》发行人、社长
时光飞逝。当年负笈远渡重洋寻梦的学子,带着一颗依然年轻的心,在海外传媒的舞台上穿上了红舞鞋,历经寒暑仍坚守在传播中华文化的阵地。
我们是海外华文传媒人,继承新闻前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书写着炎黄情全球结硕果。
不怕困难,坚定沉着、踏平坎坷,热爱生活。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我们是海外华文传播者。
2006年元月在国侨办和中新社举办的首届海外华媒培训班上,我提议并执笔,在其它学员的补充下,将这首《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改编为《海外华媒培训班班歌》。结业式上,我和另一位男学员朗诵,全体学员演唱了这首“黄埔一期”的班歌。炎黄的血脉在这群海外传媒人身上奔流,那种激情和豪迈,难以忘怀。这里是生养过我们的故土,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牵挂。
当年,海外办报是感受到侨胞缺少母体文化的苦闷,经历了在华人社区的重大活动中大陆侨团得不到正面宣传的压抑。今天,海外华文媒体人为所居国与中国的文化科技交流架桥、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为华人社区的发展、为提升华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奉献。这些寻梦人自饮着酸甜苦辣,在陌生的土地上跋涉,在中华文化领域中坚守,付出的不只是金钱和心力,甚至还付出了健康和生命。
近两年新媒体狂飙突进,传统媒体受到了冲击。在媒体革命的巨浪前,个人的能力和努力都无法改变其状况,一些传统华文媒体因此而消失。但报刊无论大小,创办时间无论长短,都在海外皆尽心力传承中华文化,见证和书写了海外侨胞的奋斗史,都将铭刻在海外华文传媒的里程碑上。
海外办报为尽“孝”
美国媒体中流传着一句话:恨谁就鼓动谁去办报,让他倾家荡产。很多人奇怪“不赚钱,为什么还要办报?”勇于投身海外传媒的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而我是在“尽孝”。
1997 年秋天,上中学的儿子还没有绿卡,不能回国探亲。70多岁的父母带病来休斯敦看望我们。当时,我是侨报驻休斯敦的特约记者。父亲敬仰新闻事业的先驱者范长江先生和民主斗士、诗人闻一多教授,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返回北京前,病重的父亲对我说:“办一份简体字报纸,写一本介绍中国人在美国奋斗的书,办一次画展。有条件时为家乡做点事。”不久,父亲离世。18年过去了,我基本完成了父亲的遗嘱。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主席认为,宣传要把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为当前的媒体人指明了职责和努力的方向。
2004年秋,在国侨办外宣司刘辉司长的支持下,我和中新社副主编王晓辉、海外中心主任张雷签订了合作协议,在美国休斯敦创建了《华夏时报》;2006年面向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创建了网站www.chinesetimes.us。
10年来,《华夏时报》做了一些有益于中美文化交流的事。推荐休斯敦圣托马斯大学商学院MBA访华团参观中国新闻社,郭招金社长接见了访华团;组织休斯敦民乐团到刘易斯安娜州立大学音乐厅演奏中华民乐,颇受美国师生的好评;在路州巴吞汝日市博物馆举办了潘全海油画展,副州务卿出席并致辞。同时,陪同副总领事房利拜访了市长,在市政府前的广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
在北京奥运倒计时100天,参与荣誉顾问、原中央美院教授杨先让在圣地亚哥人类学博物馆举办的版画回顾展。其作品反映了中国20年代至80年代的变迁,为美国人民了解中国现代史和百姓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在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新闻社主办,北京奥组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中国文联支持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全球华人迎奥运征文中,组织和编辑的休斯敦侨社12篇文稿获纪念奖,其中有一等奖第二名,三等奖第一名。全部保存在《华夏时报》的网站。在准备回京参加征文颁奖时,积劳成疾,一个月内我两次住院。在恢复康愈的一年中,报纸没有中断发行。
2011年我参加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后随团考察山东。省侨办与聊城市侨办帮我找到失去联系近30年的远房堂哥。我和弟弟妹妹带着父母的遗照,首次踏上回乡的路。在市侨办热情周到的接待下,参观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东阿阿胶集团、堂邑葫芦研究所、孔繁森纪念馆,走进了湖水(大于西湖)中央的古城。堂邑县祖宅百米外的文庙博物馆是鲁西北地区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也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中矗立着十几座自元代以来的石碑,展示着千年的沧桑。在当年行乞办义学的武训学堂,我试图在斑驳的集体图片中找出当年的父亲……。厅堂内陈列的图片中有唐代名臣、书法大家颜真卿,元代著名散曲家、诗人张养浩,历史人物诸葛亮,现代人士孔繁森……。金戈铁马的故事,文人墨客的吟咏,仁人志士的传奇,我被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震撼。顿悟,不管走多远,不管学了什么专业,是中华文化引领我在海外传承。
我被山东省威海市侨办和聊城市侨办聘请为海外交流顾问。曾与威海侨办共同推动美国医药生物的合作项目,后因美国华裔专家意外病故而中断。
我在北京拜见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妇联名誉主席彭佩云,汇报了美国华人妇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妇联副主席孟晓驷等出席了会见。在华盛顿拜访过美国华裔领袖陈香梅女士,请教华文媒体在美国主流社会如何发挥作用。
经本社荣誉顾问、北大哲学系杨辛教授介绍拜访该系主任汤一介教授,商议在海外宣传《儒藏》工程,与北大《儒藏》研究室建立了联系。
2013年9月出席青岛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后,应邀组织美国纽约、休斯敦、芝加哥、明尼苏达、奥勒岗,和台湾、肯尼亚等报业负责人到祖籍山东聊城,采访美国老人牧林爱的事迹,借助新媒体跨越时空、联通世界的优势,最大限度宣传这位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我被聘为牧林爱基金会副理事长,将宣传牧林爱老人的书籍和DVD送给中新社、新浪、中国妇女期刊社等合作媒体和报社的荣誉顾问们。考察团成员将DVD送给中国驻美国总领馆、慈善机构,以及联合国有关人员,以此来宣传和推动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华夏时报》创刊10周年,参与策划由新四军抗日老兵所著的《沉剑集》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但丰富了中国抗战史料,也为年轻一代留下了精神财富。中美两国各界的贺函中包括美国得克萨斯州州长、美国国会议员、休斯敦市长、得克萨斯州议员,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休斯敦历届总领事、北京侨办、山东侨办、北京大学儒藏研究室、牧林爱基金会,还有合作媒体中国新闻社、新浪、中国妇女期刊社、凤凰卫视资讯台与美洲台的贺函,以及休斯敦侨社海峡两岸60多家社团的贺词,全部保存在华夏时报网站。
人生几个十年?在海外传媒的路上,能与众多有识之士和志趣相投的朋友结缘,能为宣传中美两国的交流架桥,能为家乡的建设出力,能参与华人社区的发展,见证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地位的提升……,当暮年在轮椅上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辜负了父辈和师长的期望而懊悔,足矣。
华媒同根应共勉
国侨办主任裘援平日前指出:“我们希望海内外中文媒体能够实现合作共赢,同时促进华文媒体开辟更多更宽的发展路径。”她希望华文媒体提升自身传播能力的同时,做祖(籍)国和海外侨胞的桥梁与纽带,在“和谐侨社”建设中发声。
《华夏时报》创刊10周年,休斯敦60多家社团和企业的贺词中有很多来自有影响的台湾侨团。在国际媒体贺函中,华盛顿《美华商报》社长周续赓写道:我们为华人社区,为促进美中文化交流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正如赵小兰女士在我们20周年的庆典会上说的“你们影响了一代华人”。愿海外华文媒体联合起来,互相支持,精诚合作,共同发展!
“互相支持,共同发展!”这是海外华文媒体人的共同心愿。
芝加哥《美国华网》总裁胡大江在贺函上说:让更多海外媒体宣传报道美国老人牧林爱在山东聊城的中国梦,是《华夏时报》做过的许许多多的事情之一。访问聊城后,已将牧林爱的纪录片视频放在网上,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这段感人的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
宣传“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美国华文传媒人的共同职责。
丹佛《中美邮报》社长冯咪咪在贺函上说,我们共同奋斗和坚守着中文汉字在全世界的话语权,为时代记录历史。让我们相互砥砺,开拓向前!
洛杉矶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会长任向东的贺函:《华夏时报》在美南地区传播中华文化,得到了全美华裔社区的广泛认可。贵报社的网站也已经成为我们全面了解美南地区华裔社区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成为全美华裔青年侨团的咨询平台,展现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有远见的媒体的格局。让我们携手互勉,共同促进海外华语新闻事业的成长壮大!
北京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秘书处贺函:“《华夏时报》积极报道美中两国和海峡两岸的重大事件,服务于各界读者的需求,并与中国国内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之间进行合作,努力促进德克萨斯州和大休斯敦地区与中国,及中美两国之间在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希望贵报加强与联盟各成员单位的合作,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共圆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携手互勉,开拓向前,共圆中国梦是海外华文媒体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