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限塑令效果不理想 “白色污染”缘何仍侵蚀绿色生活方式

2017年06月14日 14:5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去菜场买菜或超市购物时,你是愿意使用免费提供的超薄塑料袋,还是花钱购买商家提供的塑料袋,或者自带环保购物袋呢?看似简单的一道选择题,在“限塑令”实施9年而效果却并不理想的当下提出,就显得不那么轻松了。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下发。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实施初期,商场、超市、菜市场一度出现无免费塑料购物袋的局面,人们购物也开始使用其他材料的购物袋。当时的调查显示:全国3万多家塑料袋生产企业中,有一半左右停产或转产。可以说,效果相当显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免费塑料购物袋开始悄然回归,不仅“限塑令”刚出台时的明显效果不复存在,人们甚至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

  监管不力“白色污染”卷土重来

  小商铺重新提供免费塑料袋,大商店继续售卖数量可观的塑料袋……9年过去了,政府颁布的“限塑令”最终未能有效控制“白色污染”,原因何在?

  监管不力被认为是“限塑令”被“架空”的直接原因。想当初,超市、菜市场总是有人检查“限塑令”的执行效果,商家自然不敢放肆。但塑料袋的生产企业众多,销售渠道和使用场所更是五花八门,在旷日持久的“猫捉老鼠”游戏中,监管部门鞭长莫及,检查力度和频次跟不上,导致一些商家又肆无忌惮地提供、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塑料袋。

  在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看来,通过价格杠杆推行“限塑令”,效果当然有,却相当尴尬。“一方面,有偿使用塑料袋背后的价格弹性不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几毛钱的价格对一些精打细算的老年人或许还有一定影响,但对于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要单纯从经济上考虑,恐怕效果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消费者付费以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理直气壮。”

  多数消费者不在意塑料袋的成本,商家就有了提供的动力。

  在浙江省杭州市屏风街农贸市场,记者发现每个摊位上都绑着一叠白色塑料袋。每称好一把青菜,摊贩就熟练地扯下一个袋子把青菜装进去。“袋子是免费的,大部分人需要我们提供袋子。”一位摊贩坦言。

  小摊位随便给,大超市则从塑料袋的有偿使用中获利颇丰——手拎袋一律收费,连卷袋则以强制消费的方式转嫁到商品价格中。

  此外,“限塑令”还面临随“互联网+”兴起的快递业和外卖业的新挑战,这恰恰是“限塑令”实施和监管的“灰色空间”。有数据显示,我国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如果按照每个订单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数量约达4000万个。

  看来,在互联网经济高歌猛进之时,小小塑料袋带来的影响远非当初“限塑令”设想的那么简单。

  使用成本低“限塑令”收效甚微

  “限塑令”旨在提高塑料袋获取的成本,让用户为使用塑料袋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家住山西省太原市并州路的李女士说:“随身携带购物袋不方便,也记不住,我只要去超市购物都会购买几个塑料袋,几毛钱就能解决的事,不必那么麻烦。”拥有李女士这样想法的消费者其实不在少数。显然,用低微的经济杠杆来控制购买、使用塑料袋,已被证明收效甚微,需要另想他法。

  有专家建议,“限塑令”应该延长监管链条,不仅要限用,还要限售、限产,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不妨参考环保行业‘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限塑令’的执行重点放在供给侧。可对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征收环保税,将环保成本转嫁给供给侧,并通过给予塑料袋回收商家补贴,从而控制供给并做到回收利用环节的环保化处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冉冉在调研中发现,“限塑令”实施以来,塑料袋使用量仅减掉一成。“限塑的成本太低,消费者一般不会考虑几毛钱的塑料袋成本,导致不少大型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竟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实际成了‘卖塑令’。”为此,他建议改“限塑令”为“禁塑令”,各省市可根据情况给出“禁塑”时间表及具体实施细则。“此外,还应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料袋,改为可完全降解的聚乳酸等食品袋,并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白色便利”不是绿色生活,伤害环境没有赢家

  “记得‘限塑令’刚出来时,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也很重视。我用不穿的旧衣物做了好多购物袋,还送给邻居和同事,既方便、实用又环保。”家住北京市马家堡东路阳光花园小区的张女士回忆道。

  不过据张女士观察,时间不长,公众的热情就开始急剧下降,目前自备购物袋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自备购物袋的少之又少。“女儿5岁了,我经常带她一起购物。如果家里的大人购物时总是买塑料袋用,那么孩子们长大后又怎能养成自觉使用环保袋的习惯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使用方,如果因贪图一时的“白色便利”而至“限塑令”于不顾,其结果只能是满盘皆输——“表面看来,消费者短期似乎得到了方便,受损的却是长期的生存利益;超市等商家虽然赚得了金钱,却是以推诿责任与伤害环境为代价的”。

  在他看来,治理“白色污染”,没有什么比改变人的动机和行为更重要,“用什么类型的塑料袋,都不如少用、正确使用对环境的贡献更大”。

  2016年,杭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发起了“袋暖杭州”行动。志愿者们走进超市,向没带袋子的市民发放环保袋,并鼓励他们及时归还。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每个家庭都有十几只闲置环保袋,如果这些袋子能被利用起来,将会有效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率。

  “一个袋子是小事,才几毛钱而已,但要大家都做起来,就是件大事了。”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孙毅说。

  如今,“限塑令”已实施9年,其间的得失值得人们深思。严格监管方式、延长监管链条、呼唤科技进步、提升环保意识……未来的路怎么走有待重新审视。

  在常纪文看来,眼下治理“白色污染”的外部环境正变得越来越有利。“与过去相比,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得到了很大提升,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人群也在不断壮大,完全可以倒逼生产者和销售商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本报北京6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张蕾 叶乐峰)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