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访老山人李保国:“太行新愚公”30余年治山不已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 张雪花)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微信名字“老山人”。自1981年大学毕业走进太行山,李保国30余年如一日,心无旁鹜致力太行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动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今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太行山的乡亲们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祭奠他,数十万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一个原本可与书香为伴、岁月静好的大学教授,何以扎根山区30多年?他的离世为什么让那么多人黯然神伤?近日新华网记者赶赴太行山,深入李保国帮扶基地,追访这位“老山人”为山区开发呕心沥血、为农民脱贫致富忘我奋斗的人生历程。
岗底是李保国在太行山的帮扶基地之一。1996年至2003年,为了研发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李保国常年吃住在岗底村,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上山用黑光灯测报虫情,夜间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开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这个春天岗底的苹果树再一次绿了,可为这片土地呕心沥血的李保国却永远地走了。图为岗底村的果园。新华网记者 张雪花 摄
李保国家的书柜,除了摆放整齐的书,就是一盒盒的药。1998年重度糖尿病,2007年重度疲劳性心脏病,越来越重的疾病并没有让李保国放缓奔忙的脚步。“拼将一死酬知己,剪红裁绿任由之”,李保国多年摆放在书柜里的卡片上有这样两行字,格外醒目。图为李保国家的书柜。新华网记者 张雪花 摄
李保国对学生要求很严,因为不达要求被李保国训哭的学生不在少数。他常对学生说,不管以后你们怎样,现在跟着我就要把该学的学到、学会。作为大学二级教授、硕博导师,李保国30多年来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图为李保国在河北农业大学的办公桌。新华网记者 张雪花 摄
岗底村村民杨仁书今年60岁,1996年李保国到岗底的时候,杨仁书一家年收入也就四五百元。如今种有500棵果树的他,日子好过多了,去年收成不大好,杨仁书一家还收入了10多万元。图为杨仁书讲述这些年的生活变化。新华网记者 张雪花 摄
为了向农民传授推广果树技术,李保国采取了“死盯”战术。当初为教会岗底村民“刚旦”苹果套袋技术,李保国可是费了老劲。如今李老师的“笨”学生刚旦也年入十万了,说起李保国老师,61岁的刚旦几度哽咽。新华网记者 张雪花 摄
1999年开始,李保国在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临城开辟治理战场,他踏遍乱石遍地、荆棘丛生的荒岗,确立了“聚土聚水”开发策略,成功选育出独一无二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这个春天绿岭的核桃树再一次挂了果,可为这片土地呕心沥血的李保国却永远地走了。图为绿岭的果园。新华网记者 张雪花 摄
绿岭果业技术总监陈利英是李保国的硕士生。一次凌晨两点多陈利英把论文发给李保国,没想到四点多李保国就把修改过的论文返回来了。以往陈利英每次把果园的活儿干得好好的,就会信心满满地盼着李老师来查看,如今她如父亲般的李老师再也不会来了。说起李保国老师,陈利英难抑内心的悲伤。新华网记者 张雪花 摄
有了李保国的“传帮带”,岗底村产生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现如今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长年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图为岗底村村民的果树工证书。新华网记者 张雪花 摄
李保国生前提出要把太行山区产业带统一整合,串成一条线,给太行山系上既有显著生态效益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金腰带”。如今他走了,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各地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的土地上。巍巍太行,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深刻在百姓心坎的名字——李保国。图为李保国生前为农民讲授果木技术。(资料图片)
专题:网络媒体走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