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
作者:李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图为学生们在广西武宣县文化广场诵读《论语》。新华社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丧失了根脉、丢掉了灵魂,就无法在世界上立足,更何谈成长与壮大。在新时代,我们要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紧密结合,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翻开了历史新篇章。98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走出了一条令国人振奋、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可以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改造世界、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智慧。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相契合,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规则制定权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为,首先要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均等”等思想,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更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理解接受。而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软实力,更具长久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重要启示,值得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爱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历史关头,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潮头,我们应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战胜种种艰难险阻而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瑰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