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华裔热议小留学生话题:不宜太早送孩子留学——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留学生活

加国华裔热议小留学生话题:不宜太早送孩子留学

2010年07月27日 11: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7日电 近日,加拿大卑诗大学关于当地小留学生“易染恶习”的研究报告发布出来后,立即在华裔社区引起热烈讨论。《环球华报》刊文表示不少当地华裔读者致电反映小留学生的正反面生活状况,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生动的例子,展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现实状况,探究了内在的根源,表明各自关于如何帮助小留学生应对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的问题之意见。

  小留学生自述经历

  Alexander在台湾上完初中后,就来到温哥华成为小留学生。现在距离他第一次来加拿大已经七年了,如今的他,已从Thompson Rivers University毕业。以下是他本人的真切感受:

  这七年走过来是有很多心酸历程的。国中的时候英文最好,所以自我感觉出国多多少少应该是听得懂的,一直到下了飞机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到了学校更是惨。新生训练可以说是完全听不懂,虽然说老师已经很努力地放慢讲话的速度,可是跟在台湾的情况完全是两回事。因为在台湾如果听不懂的话,老师还可以中文翻译,在这完全只能靠自己。 但毕竟都已经出国了,也只能埋头继续读下去。

  在高中的时候,好几次想要放弃。 一方面是学业问题,,另一方面是离家那么远,,又自己一个人,真的是很孤单!一直到交了几个朋友,才开始慢慢适应这边的生活。当然啦,一开始当然是只会交只说中文的朋友,但这让我觉得我的英文一直都没有进步。所以说真的要多跟不同国家的人交朋友与交谈,因为这才会真的帮助你学到英文 我一开始害怕讲错,所以尽量少开口 一直到后来才发现其实多练讲话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啦,读跟写也是一环!另外,参与学校活动也是帮助我适应的其中之一,像是加入球队一类的,因为活动就必须交谈,也才可以知道要做些什么事情。

  高中毕业后,一开始我先进入卑诗理工学院(BCIT)就读。每当进入一所新学校都必须适应它的环境与文化,有了高中的经验以后,我也就没有那么抗拒,只是一开始进去的时候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太一样,我想也许是我读的课程的关系吧,跟我同班的都还是亚洲人与国际学生居多,没有本地学生,这一点让我有点小失望。只可惜在BCIT的时间不长,由于家庭因素必须回台湾,又因为兵役问题,最后我转学到了TRU。 在TRU我开始结交本地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因为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观点与理念。 到了TRU一年之后,我开始在咖啡店打工,这让我更有机会去面对更多人,与更多人交谈。打工也让我变得更独立,自己负担生活费与房租,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开销。可是千万要记得,还是课业第一。 我之前就有过教训,为了赚钱帮人家代班而翘课,结果那个学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

  我想要说的是,交朋友不是坏事,但是眼睛要放大!我身旁的一些人,读了很久还一直在ESL,毫无上进心,而且还碰不该碰的东西!我们年轻人,既然有机会出国,就应该努力地拼一下,不要抱着侥幸的心态,想着混个学历就好,这样不只浪费家里的钱,也浪费自己的时间。

  寄宿家庭从业者现身说法

  吕琪从事寄宿家庭(homestay)服务已经12年了。“我把这视为自己的工作,既然是一份工作,就意味着有责任,任凭小留学生们放任是不可接受的,”吕琪表示,她一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看待这些小寄宿者。“我的规矩不多,但简明清晰,每个人都要严格执行,”譬如,男女生按楼上楼下分开住,男女生不可进入彼此的房间,谈话只能站在门口,个别非得短暂进入房间的,房门一定要打开。

  吕琪说,现在的小留学生与10年前相比,行为特征有明显的变化,以前寄宿的孩子们会为一次聚餐、一次外出看电影这样的集体活动而雀跃,而现今由于电脑、手机等产品的普及,小留学生们普遍倾向于长时间呆在房间里上网或通过手机对讲,严重欠缺相互交流和沟通。

  “我会尽力与他们沟通,提供互动互助的氛围”。

  吕琪认为,小留学生们尚处于需要父母管教的阶段,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父母并没有负起管教的责任,没有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要。通常的情况是,一些孩子被送出来时,已经属于“问题孩子”,可是第1年里,父母多少还是寄予希望;第2年如果孩子还在ESL,父母就开始有不适当的比较,类似“谁谁都出ESL了,你为什么还不行”这样的责备就成为家常便饭;到第3年,许多父母就会完全失去耐心,给孩子施加莫大的压力,然而重压之下力不从心的孩子,很容易自暴自弃,与父母情感交流上的贫乏使他们没有归宿感,无形中等于把他们往外推,孩子们在这种境况下往外走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