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建于1636年。 中新社发 杨国光 摄
和欧美大多数的大学一样,哈佛没有如同我们中国的大学那样有形的校园,它既无校门,也无围墙。但哈佛却有一个哈佛园,在大学校区内,有围墙,有园门——它应该是早期哈佛校园的雏形。
哈佛园不大,但绕着围墙的园门却有九个,初入哈佛的人,以为这就是哈佛校园,那就大错了,哈佛园只占哈佛校园很小一部分。漫步在哈佛园,四处是绿茵茵的草地,周遭有浓密高大的古树,给人的感觉很不错,特别是哈佛园内那座巨大的石龟碑石,尤其容易引发中国人的兴趣,它是哈佛大学诞辰三百周年时,一批历年的哈佛中国留学生们集体捐助建立的。
哈佛园内最引人瞩目,也最能引发来到哈佛的人们留影纪念的,肯定是园内的那尊哈佛铜像。那天我们一行从地铁哈佛站出来,迎面便见哈佛园门,穿过马路进入园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位于校舍楼前的这尊哈佛座像,大家毫不犹豫地在像前停住了脚步,纷纷拿起相机拍照留影。令人意外的是,事后才知道,这座铜像其实是假的,现塑的铜像人物,并非当年慷慨捐出三百多本书和自己一半财产后不幸英年早逝的青年教士约翰·哈佛本人,原因是后人想到要为这位青年教士铸造铜像以资永远纪念时,这位为哈佛大学的诞生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人物已经过世了,于是人们只能按他亲属的形象来塑造这尊铜像,以假乱真了,不过哈佛人并不以为此举不妥,于是,久而久之,假哈佛也就成了真哈佛了。对哈佛来说,因为它没有校门,没有校牌,来访的人们要留下曾经到过哈佛的纪念,似乎也就这座铜像最能显示标志了。
哈佛园还有一则有意思的历史故事,那就是坐落于园中现已成为哈佛大学总图书馆的威德纳图书馆。这是一座门廊有着十二根希腊式圆柱的颇具风格特色的图书馆,它的藏书量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达1200多万册,是全世界藏书量最多的大学图书馆,它的属下还有一百多个子图书馆,分布于校内和波士顿市。值得一说的是,这座图书馆的兴建,与震惊世界的“泰坦尼克号海难”有着密切关系。哈佛大学在1907年有个姓威德纳的学生毕业,他与他的父亲于1912年同乘泰坦尼克号海轮旅行,不幸因船触冰山而遇难,其母亲闻悉丈夫与儿子同难,大悲,为纪念他们俩,她慨然捐出200万美元给哈佛大学,建造了这座图书馆,以此纪念已故的丈夫和儿子,特别是儿子。哈佛大学校方则特将该图书馆命名为威德纳图书馆,以表彰威德纳家族对哈佛的贡献。据说母亲之所以要捐建图书馆,是因为她儿子生前特别喜欢读书,同时她也希望哈佛能以此倡导全校学生的读书风尚。
与哈佛园相邻不远,有两座可称哈佛标志性的建筑,那就是两座不同风格造型的教堂。一座风格比较古式,是“纪念大礼堂”,它的建造是为追怀美国内战时参加联邦军作战而牺牲的哈佛校友,另一座则风格比较现代,是“纪念教堂”,这是为纪念参加世界大战而牺牲的哈佛校友,两座教堂无论外观和内部,都堪称精美,高高的塔尖,显然是哈佛最高建筑的标识。那天在燕京学社楼演讲完毕,主持演讲的张女士,兴致勃勃地一定要陪我去参观这两座让哈佛人感到自豪的教堂,虽然是匆匆一瞥,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所大学能有这样两座教堂建筑,确实不易,何况它们还有着历史的纪念意义。这还不够,张女士还要让我去亲眼目睹由她本人考证发现的位于哈佛园外的张爱玲当年在哈佛时的旧居遗址。据张女士根据现存哈佛的资料发现,张爱玲于1967年和1968年两年内,曾因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介绍,在哈佛女校瑞克利夫研究所从事研究,翻译《海上花列传》,她的具体住所就在哈佛园外的剑桥镇布拉图街83号43公寓,这个住所离钱钟书笔下曾写到的美国学者朗费罗的住所(105号)很近。可惜我们去参观时,大门紧闭,不得入内,张女士不得已,只好为我拍了张大楼的外观照,说是留此存念。
如今,重游哈佛园,过往的镜头又一一重现了……(徐志啸)
参与互动(0) | 【编辑:朱峰】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