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5日电 据日本《关西华文时报》报道,2010年8月21日,对两位中日青年创业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在中国大连,诞生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书店——“永东书店”。这位留日学子的名字叫宋东,那位日本青年的名字叫永田政树。在记者采访时,宋东告诉记者——“永东书店”的名字各取自他们二人名字中的一个汉字,组成了“永东”二字,成就了“永东书店”在中国大连落地生根的今天。
记者在采访中,翻阅着这家书店书架上摆放的新书籍。其中有一本是日本畅销书作家高桥步先生写的日语版书《每日冒险》。(注:这家书店销售的书籍全部是日文原版书籍)。被采访者之一的宋东先生看到这一幕,跟记者说:“我很欣赏高桥步写的书,尤其是这本《每日冒险》。我留学日本6年后,最终选择回到故乡大连,和我的日本朋友,也是我在日本的中国语学生永田君,有幸合作办起这家书店,其实真的源于我们两个人对书籍的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在创办这家中国大连专门经销日本语原版书籍的书店过程中,其实——真应验了高桥步所写的主题:每日冒险。”
采访日本青年永田君
开业后前景堪佳 继续在努力
在众多回国创业的旅日学子中,回国办书店的委实凌毛凤角,至少在大连未所耳闻。据宋东跟记者介绍说,原来在大连有一家专售日本版书籍的书店,但仅存活了2-3个月不到,就关闭了。据说是书籍的来源渠道上有问题。而从2010年8月份到记者采访他们的今天,“永东书店”已经平稳度过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当记者问道另一个合伙人——日本青年永田政树时,他很高兴地告诉记者:开业三个月以来,前来买书的顾客逐月增加。开始的第一个月以日本客人为主,占到了70%的比例;中国客人占到30%的比例。那么,经过三个月的时间,采访时永田君告诉记者,中国的客人比例提升了,快接近50%的比例了。可见,作为投资方之一的永田君是比较满意的。永田君介绍说,书店里,目前日本语原版小说、日本语原版教材、日本漫画、日本畅销经营管理类畅销书都很受中国顾客欢迎;日本顾客更喜欢高尔夫杂志、漫画等书籍。
而“永东书店”的创始人之一、投资人之一、经营者之一的大连小伙儿宋东是怎么想的呢?他当时为什么不选择在日本继续就职工作?而偏偏要回国工作,最终选择创办起书店呢?在办起了书店后,他后悔过吗?他的家庭又是怎样的?他创办这家书店,到底遇到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困难”呢?他下一步的“书店战略”会是什么呢?等等。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本报记者揭开了其中一层层的谜底……
采访中国青年宋东
以书为缘 感受回国创业的执着与淡定
宋东,男,大连出身,1978年出生,属马。1991年至1993年,宋东在大连考上了一所有日本语教学的中学——大连第79中学,位于大连广电中心西侧。在大连,有日本语教学的中学为数真不多,尽管今天的大连是全中国会日语人数最多的都市,官方数字大约有30万人会讲日本语,但绝大多数是进入大学、走进社会后开始学习的。大连现在聚集了4200余个日资企业,应该说日本语的学习与应用氛围还是很不错的。但,可惜的是——除了一些公共、大学图书馆有日本语原版书籍收藏、借阅外,真正专门经销日本语原版书籍的书店——是极少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的”。而根据中国法律规定:目前,只有中国图书国际进出口公司有权经销外文原版书籍。可想而知,身为个人,开办经销日本语原版书籍的审批手续是何等不易。事实上,从2009年11月份,永田政树君向宋东君发来第二封电子邮件,提起想在中国创办日本语书籍书店开始,到2010年8月21日“永东书店”正式落户大连开张纳客,整整经历近10个月的时间周期。这犹如一个新生儿的诞生过程一般,历经多时而“一鸣惊人”!
用日本青年永田政树的话说——今天“永东书店”得以在中国大连开张,真的感谢“书缘”。在采访中,永田君和宋东都不约而同地跟记者提到——他们俩从小就喜欢读书、买书、藏书。仅宋东一人,在日本留学6年间,不间断地从日本购买、阅读后,亲自邮寄到故乡大连家里的日本语书籍就多达两千余册,着实让人感到惊奇。当记者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留日后辈时,他们连说——“真厉害啊”!这跟很多留日学生回国后仅带“日元”、“衣服”、“技术”,在日本读书后、就职后,将在日本购买的、学过的书籍“留”在了日本相比,宋东的选择与行动,值得我们去思考。也正是这样一个“个人爱好”,最终成就了他回国后创业的一大信念与基石。
宋东告诉记者——每一步路的起步都源于“自己的喜爱与兴趣”
1993年至1996年,宋东进入大连商业学校就读,学的专业就是商业经营。毕业后进入大连当时很有名气的旅游酒店——大连博览大酒店,担任财务工作。工作一年后,1997年宋东毅然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夜大学)的日语专业学习深造。2000年毕业后,宋东9月份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参加了鹿儿岛国际大学招收留学生的考试,顺利得到了赴日留学的资格。就这样,宋东的留学之旅,从一个全新的专业启程了——国际文化。在期间,宋东说在大学里,主要学的还是日本语,只是比起其它专业,这个国际文化专业学的日本语更“精确”与“地道”很多。
说到这里,记者想起宋东在说到当初他选择进入大连79中学学小语种日本语时,完全处于自己对日本语的一种情有独钟的喜好;而进入大连商业学校就读商业经营专业,也是源于自己对商业经营的喜爱,包括自己在大连博览中心酒店的财务工作经历;而工作之余,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学习,更是自己对日本语的倍加喜欢与强烈的外语学习兴趣使然;正好当时的大外成教学院有一次日本鹿儿岛国际大学的录取考试,又一次为宋东实现“出国留学”的梦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人生转机新契机,从而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就在宋东在日本完成硕士学位后,他选择了进入一家中日贸易公司工作。随后,他放弃了这份工作,在日本进入一个学习CAD技术的职业培训学校,自己用手画图,用电脑完成设计图纸,再到工厂车床前亲手操作,完成自己的创意作品。这样宋东在日本学会了动脑、动手、体验了日本式的自我历练过程。
就在宋东最终选择回国后,开始也进入一家大连开发区的日资企业,后来自己辞职后,毅然独自一人选择去了菲律宾,在那里学习了半年时间的英语留学课程,这样宋东自身的英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跟记者交流中,宋东告诉记者,回国后又选择去菲律宾的短期留学经历,让他认识到更深层次的人生哲学——看到了一个贫困的国家现状,其经济的不发达取决于其政府决策上的不足;而站在“外面的世界”看中国,倍感到中国目前乃至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对回到国内发展更加增强了信心。
记者在采访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说,要学会“随遇而安”,但宋东今天的人生收获,恐怕不能简单用“随遇而安”四个字来解读,更应该肯定的是——这种人生“随遇”是紧扣着他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与个人梦想、追求”的。这一点,颇值得推崇与赞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很顺心快乐。”说到这里,宋东告诉记者,他现在的书店开业3个月了,其实没赚到钱,因为现在的书店租金一年就得近7万人民币,对他而言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宋东指着记者手中的《关西华文时报》说——这是一种文化,我喜欢书,就是喜欢这种从事文化交流的事业。他告诉记者,自己还有一个梦想与计划,就是——希望用三年的时间,把书店经营好的同时,能在大连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语书吧”,那时,会让自己经营的事业中,中日文化的气息更浓。让“永东书店”品牌更加深入人心,赢得财富与尊重。
永田政树告诉记者——让日本的产品在中国得到认可,从书开始是他的梦想
在采访中,记者先单独采访了永田君,他说之所以他选择到中国来开书店,前面提到他本人跟他的中文老师宋东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书。但还有一点恐怕是最重要的,就是永田君在跟宋东在鹿儿岛学中文时,其实他已经在2004-2006年在中国天津师范大学留学过2年,学中文。后来回到日本家乡鹿儿岛后,通过上网在因特网上,遇到了宋东。当时宋东正在鹿儿岛国际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那个时候,宋东开办了一家“中国语教室”教授中文。据宋东介绍,当时学生有50名日本学生,分学不同级别的中文课程。现在随同宋东回到中国的可爱的妻子,就是他当时在日本的学中文的日本女孩。后来,宋东将这位女孩推荐到大连外国语学院学习,最终从大连外国语学院毕业,在中国大连的日资企业就职。后来,与宋东相恋结婚,组成美满的家庭。而永田政树就是这样因学“中国语”而结识宋东的。
那时候,永田君在鹿儿岛一家中日贸易公司工作,但那时候,他开始感觉到: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猛,原来日本企业利用中国人工费相对便宜等的现状,把中国变成了日本的“产品制造工厂”,但近几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永田君所在的中日贸易业务直线下降,这不得不让年轻的永田君,想到未来自己的发展前途在哪里?
这个时候,正是想到了中国,于是就通过因特网给远在中国大连的宋东发来了第一封邮件,表达了自己对从事贸易事业的看法。最终在给宋东发出的第二封邮件中,明确了一起在中国大连创办“日本语书籍书店”的新人生目标。
结束了以上的采访,记者留下了和这两位中日年轻人的合影。他们都在采访中,不约而同告诉记者——他们希望能在中国能把“永东书店”做成一家最好的中国连锁书店品牌,这是他们共同的梦想!他们已经在中国的“淘宝网”成功交易了几笔,前景堪佳!
有人说: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与承载体。但我更要说——书,更是一部部人类历史的传承者。中日之间悠久的历史源于文化的渊源交流,过去是这样,未来更预示着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今天有了像中国的宋东,日本的永田政树。未来,会更多、更多,难道不会是这样么?记者相信,并期待着更多的中日交流佳话,记录在“书”里面!
宋东在结束记者采访回答后,跟记者说他很愿意立足这个小小的书店,为想去日本求学的国内学生提供学习日本语的环境。同时,他有时也被邀请进相关学校、大学,为更多的年轻人讲述他留学日本前后的故事。(鹤霖)
参与互动(0) | 【编辑:朱峰】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