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2011各国留学新政展望

2011年01月04日 13:4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的留学市场,美国成最大赢家。其它国家如英国、澳洲、加拿大也凭借各自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留学生。2011年留学趋势如何?哪些国家有留学新政要实施,值2011年到来之时,华西都市报记者为你进行了梳理。

  英国:

  拟出台政策打击非法移民

  日前,英国移民部部长格林通过英国内政部官方网站宣布2011年英国拟采用新的学生签证程序及政策,拟减少赴英国攻读本科学位以下课程国际学生的数量,英国政府此举的目的是打击通过学生签证路径非法移民的人群。目前此方案正在进行意见征集。

  英国政府酝酿的学生签证新政主要是基于几点原因:41%的国际学生赴英国修读本科学位以下的课程(包括A-level课程,纯语言类课程,大学本科预科,硕士预科课程等)。这些学生普遍存在不按时到校注册,滥用学生签证到校外非法打工,出勤率低等违反签证条列的情况。在没有获得工作签证的情况下,大量的学生非法滞留英国,导致英国国内公共管理成本的上升。

  此次英国酝酿的留学新政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提高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等级;只有获得最高认可等级的学校可以为成年类别学生提供NQF3、4、和5级课程;对于非青少年类别学生,采取更严格的准入标准;确保学生在留学之后回国;限制获得工作和陪读的资格;对于低风险申请者,简化流程;对于私立院校,严格认证程序。

  澳洲:

  放宽学生签证新政4月实施

  澳大利亚使馆日前发布消息,2011年,当学生申请赴澳洲读高等教育文凭或高等教育高级文凭,签证评审将不再按照572类签证处理,而采用573类

  签证处理。

  根据澳洲使馆消息,从2011年4月起针对来自中国的573类(高等教育)学生签证

  的签证评估等级(AL)将从4级降低为3级,使馆要求申请人所提供的担保金为原担保金的70%,而存期要求也变为原存期的一半。同时,经济担保人可以是本人或任何人。

  澳洲573签证类别定位为高等教育课程签证,包括学士学位、副学士学位、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和硕士学位(授课式)多种课程,据介绍,目前绝大部分国内学子都会通过573签证留学澳洲。因此573签证的放宽对国内学子赴澳留学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有意赴澳留学的学子应密切关注。

  加拿大:

  留学市场逐年扩大

  日前,新西兰移民部对外宣称对学生签证政策进行了调整,据悉,新的学生签证政策将于2011年2月7日执行。此次新西兰学生签证政策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新的移民法下,那些正在申请签证的学生能被免费发放“过渡签证”。“过渡签证(interimvisa)”主要是指:当学生签证的申请正在审批中,移民局发放的一种临时性签证,保证学生能够合法地在新西兰学习。

  第二,“无犯罪记录”及“体检报告”的有效期将从现在的2年延长到3年。因此,

  对那些读大学本科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本科三年的学习中,只需要提供一次体检报告。这无形中为国际留学生减轻了经济负担,从而使得学生签证的申请变得更加简单。

  第三,食宿担保方面更加趋于简单化。年满18岁的学生不再需要提供食宿担保证明。对于未满18岁的学生,只需要证明该学生的食宿与教育部对国际留学生食宿的要求相符合即可。

  近十年来中国学生赴加总量不断增长,2009年的总量是1999年的3.7倍。经过2004和2005年均7000人的平稳期后,2009年赴加人数达到16000人的新高。为满足海量的申请需求,加快加拿大签证审批速度,提高加拿大签证服务质量,加拿大在中国建立了多个签证申请中心。

  中国是加拿大目前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重视中国市场对加拿大未来发展关系重大。加拿大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二,但人口数量只有三千余万,人口老龄化同时带来的是各行业人才短缺的情况。为引进人才,加拿大政府希望各国学生赴加学习,并为其中的佼佼者提供移民机会。

  美国:

  签证政策不变

  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签证处处长李伟明博士、文化处领事费曼舒表示,2010年前十个月,有11564名学生通过成都总领馆申请赴美留学/交流签证。十年前,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全年受理的留美学生签证数量仅有1460人,五年前,只有2000余名学生申请者。美国已成国际学生首选留学目的地。中国留学生2010年超越印度,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生源地。未来留学美国的签证政策不会有变化,美国将一如既往地欢迎中国留学生。(张峥)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