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苏州市委书记与政协委员、海归科技人才共商发展

2011年01月19日 16: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19日电 据江苏侨网消息,17日下午,苏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苏州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12位委员、特约海归科技人才分别代表各自党派团体和个人紧扣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主题作了大会发言。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等到会听取发言,并与委员、特约海归科技人才一起坦诚交流,共商大计。市政协主席王金华主持会议。

  大会发言是政协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协各组成单位、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次会议共收到大会发言材料43份。昨天下午进行了12个单位和个人的大会口头发言,选题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发展重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分析情况、剖析问题、亮出观点,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和说服力。

  嵇永宁委员代表民革苏州市委员会作的《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韩小燕委员代表民盟苏州市委员会作的《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苏州新型工业化进程》;姜正平委员代表民建苏州市委员会作的《关于加强社区管理和建设的几点建议》;张昕委员代表民进苏州市委员会作的《让职教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步,让需要岗位的人成为岗位需要的人》;周俊委员代表农工党苏州市委员会作的《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着力完善我市社会边缘人群的基本保障》;夏宗懿委员代表致公党苏州市委员会作的《抓住公交股权整合机遇,推动“公交优先”快速发展》;王俊华委员代表九三学社苏州市委员会作的《关于加强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功能的建议》;特约海归科技人才代表徐德清博士作的《关于进一步发挥华人华侨在苏州创新创业的独特优势的建议》;韩伟民委员代表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作的《关于加快发展苏州网络营销服务产业的思考和建议》;高慧芹委员代表市总工会作的《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广大职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华以丹委员代表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作的《分类分级保护和修复古城墙,为古城申遗创造必备条件》;龚震委员个人作的《关于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及建议》,引起了全场的共鸣。

  阎立表示,听了政协大会发言,感触很深、受益很大,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既有全局性,又有创新性,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内容实在,是促进苏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和宝贵知识财富。他代表中共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感谢。

  建设“三区三城”是中共苏州市委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在“两个率先”目标基础上加以丰富完善,与时俱进提出的战略构想。阎立指出,未来五年发展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总定位,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苏州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力争到“十二五”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阎立要求,做好2011年的工作,要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要加快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工作的主要着力点,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和考核导向,推动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档升级,运行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能力的更大跨越。二是要致力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努力在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引进开发上形成更大亮点,在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以创新占领发展制高点。三是要促进和谐发展,把和谐作为发展的基石,切实增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进一步夯实促进和谐的物质基础,完善促进和谐的制度保障,营造促进和谐的文化氛围,凝聚促进和谐的强大合力,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环境。四是要落实为民发展。把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民本、民生、民富的发展理念,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利益调整和公平正义,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经济发展与惠民利民更加协调,富民与强市更加统一。

  阎立希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的优势,围绕“三区三城”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政协团结各方的优势,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投身“三区三城”建设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促进“三区三城”建设目标任务早日实现。(沈红娣)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