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留学日本防灾演习不可轻视

2011年03月15日 14:3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某条街道上,数百人在路中间的隔离带避震,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隔离带有服务员拿来毯子、热水和饼干,所有男人都帮助女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纸屑和垃圾!”

  “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我在开车,路上塞车却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一个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

  ……

  这是3·11日本9.0级大地震后,很多留日学生在微博上写下的经历和见闻。这场空前的灾难造成的死伤人数目前无法估算。但全世界在见证这个岛国蒙受惨烈灾难的同时,也为日本人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冷静所震撼。

  国际学生需学会逃生

  家住广州海珠区的留日生陈子恒在震后向羊城晚报记者描述了其亲历的见闻。他称:“地震发生时我在教室里上课,开始震感不是很强烈,老师只是让大家把窗户和门都打开。数秒钟后,震感持续增强,同学们纷纷躲到桌子下面。随着震感继续加强,老师让大家立即离开教室。当时同学们在2楼,走道很窄,但撤离时有老师们指挥,所以很有秩序就离开了大楼。到了外面地震还持续,校长马上指挥同学们到离学校最近的公园避难。”

  一般而言,海外院校在开学之初都会组织国际学生学习有关避灾自救的知识,并定期安排专门的火灾、地震等求生演习。尤其是日本,大多数院校每年都有两次防灾训练,由老师带领学生去参加正规的防灾演习,了解如何逃生和自救。这是适应日本生活所必需的过渡,留日学生要引起重视。

  曾在日本留学多年、启德教育资深日本留学顾问陈科表示:“日本院校常常在开课之初,为所有国际学生传授有关地震避险自救的常识,一旦遇到灾害发生,学生也懂得如何自救。”东京言语教育学院的事务专员小绮称,在防灾训练中老师会告诉学生,地震发生后不要靠近玻璃和墙壁,最好第一时间与学校的老师联系,也可以去所在的区政府、学校或公园,那里有专门的人员提供食物、水和医疗服务。

  参加海外的灾害求生演习,对国际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这样才可以真正了解国外的求生和救援到底如何进行,万一遇到类似事件发生,起码不会太慌张,也知道如何应急处理。

  启德教育集团欧亚教育中心日本部经理贾庆生介绍,记得自己初到日本学校时,首先接受的就是防震和防灾教育。灾后必须有秩序和互相帮助。“日本学生每学期的避震演习并非只是传授防灾理论,而是真实的演练,且不会提前通知,目的是为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真实的演习教会人们如何按照既定的线路和方式有序撤离,并且做好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留学生对这种演习要高度重视,不能以吊儿郎当的态度对待之,不能以国内的习惯对待异国完全不同的环境。据悉,新西兰及澳洲每年也会组织学生参与火灾、地震等演习。

  谨记求救电话备好救生箱

  有留学机构专家提醒,留学生到海外后应第一时间用手机记下当地紧急求救中心,中国驻当地使馆及学校的紧急联系方式,以便发生任何紧急事件时能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号,得到快速及时的救助。此外,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留学生平时应该多和邻居、同学建立良好关系,并保持沟通联系,以便在事故发生后可以互相支持和帮助。留学生赴海外留学,当地的语言一定要过关,一定要掌握对自己的情况作简单介绍,描述自己的所在位置等最基本的技能。

  据悉,在此前发生的新西兰基督城地震中,就有一位日本留学生因为英语口语差,无法用英语清晰表述自己的所在位置,差点耽误当地救援人员对其进行救援。幸好身边有一位日本籍老师会说英语,才得以在电话中清晰地为救援人员提供其所在位置的信息。

  在日本,每个家庭都会配备一个救生箱。广东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亚洲留学顾问杨老师建议,留日生也应入乡随俗做这方面的准备。救生箱里从饼干到清水,从挖土的手套到保暖的雨衣应有尽有,每两年更换一次,就放在自己卧室里。如果地震发生,楼倒人受伤,等待救援的时候就用得上它。

  逃生锦囊

  1、地震发生时,不要躲到如桌子或汽车等重物下面,否则很容易被活活压死。应该靠着重物,蜷缩起身体躺下或蹲下即可,若晚上发生地震,只要简单地滚下床便可,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又如正在看电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躺下,然后蜷缩起来。如能成功跑离建筑物,尽量靠近建筑物的外墙或离开建筑物。靠近墙的外侧远比内侧要好。越靠近建筑物的中心,逃生路径被阻挡的可能性就越大。

  2、日本家庭救生箱里最重要的六样东西分别是: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强力尼龙包。比较高级的还有:收音机、哨子、维生素片、存折、保温毯、手机等。(黄亮 梁欣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