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高端海归落选院士引热议 饶毅:从此不再参评院士

2011年08月18日 09: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只鞋子掉下来了。今天清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发布:饶毅出局。

  没有太多的等待,另一只鞋子紧接着落地,饶毅宣布,从此不再参选院士。

  两只鞋子立时引发了公众无数关注。

  这或许是一种揶揄。

  3天前,饶毅撰写长篇博客文章,呼吁降低科学界职称。

  今天,他自己的晋升戛然而止:止步于院士第一轮评审。

  饶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饶毅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在媒体公布,各学部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评审,选出初步候选人145位。

  出乎很多人意料,此前呼声极高的饶毅教授没有出现在这一名单中。也有人认为这在情理之中:饶毅大胆敢言的声誉早已远播到科学界以外。

  这一消息在科学界知名网站科学网上挂出不到1个小时,饶毅在科学网实名博客上予以回应,标题直截了当:“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天中午,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大楼,中国青年报记者见到了“漩涡”中的饶毅。

  饶毅证实了科学网博客的内容。

  这篇不长的博文中,充溢着自信和坚持。

  博文简介了参选原因,“鉴于推崇中国科学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方面代表性科学家林可胜等、敬佩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如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等、尊重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感谢其学部委员(特别是冯德培、邹岗等)在80年代对我的支持和现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表达了的尊重和感谢后,博文给出了一个决绝的声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科学网显示,饶毅的这篇博文,已跻身科学网博文月排行首位。截至记者发稿时,有25784次阅读,文后的实名评论长达27页。

  博文挂出不到一小时,科学网上有人撰文《为饶毅院士说事》,有人分析《饶毅院士为何出局?》。有趣的是,一天前,就有人精准判定《饶毅当不了中国院士!》。

  饶毅认为,“公开说明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评选一直广受关注,没有通过评审而发表声明的,饶毅似乎是第一个。

  对于为什么之前没有拒绝参选、此刻发博文是否是制造噱头的质疑,饶毅说,“我觉得应该接受被提名推荐,因为如果你看我1996年起介绍了多个中国科学家,就知道我认为科学院传统上有很好的起源,后来也有很好的人,所以,即使有些问题,后人应该参与才能从内部改善。科学院院士荣誉对行政权力,是一个平衡,体系还会较长时间存在,虽然有些方面应该有所改变。同理,我不参加后,其他人还应该参加,用这种方式表态的只需一人就行。”

  最终的结果,饶毅早有预料。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第一次名单公布时,饶毅就已写好了这篇博客文章。而令外界意外的结局似乎也有迹象可寻。

  最近半个月里,饶毅发表了大量博客文章,笔触所及,有转基因在中国带来的警惕,也有两岸的科学合作,而最令人瞩目的文章出现在3天前。

  饶毅在那篇题为《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的博文中尖锐提问:“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进一步还可问,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该博文相关内容3天前在《人民日报》发表。

  他为此开出一剂药方: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具体而言,博士后起步的教职应该是助理教授,享有中国目前“正高”的所有待遇,而且工资可以提高,但必须经过晋升副教授和正教授的两轮评审。

  饶毅分析,如果中国的科学,至少生命科学,只以做到国外好的大学副教授为学术退休的标杆,那么,即使中国科学界有非常优秀的人、认真工作的人,其学术往更高、更深发展的可能性仍将大为减小。

  博文中,饶毅历数中国科技界的浮躁:有些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更有甚者,所长邀请了人,自己不听。

  这篇博文在网络上顷刻间掀起轩然大波。

  有人遗憾饶毅在关键时刻没有忍住,即使在评审的半年里,他也对早已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多次发出声音。一个为很多人接受的观点是:暂时地收敛一下,评上院士拥有更大话语权,此后的呼吁更有利于科学界环境的改良。

  “有些人妥协一小步,之后就会步步妥协了,只会夹着尾巴做人了,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饶毅给出如是答案。

  饶毅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已广为认可。此前,他做过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论文发表于《自然》、《科学》和《细胞》等杂志。一位生物科学领域知情教授则透露,饶毅早在1994年在国外就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而现在很多国内的院士则大多在1996年以后才有。

  很多人把饶毅比作那个指出国王没有穿衣服的孩子,“中国还有哪个‘界’不浮躁、还有哪个人不浮躁?很多问题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只有他‘傻傻地’说出来。”

  也有人对饶毅充满期待,“但愿像饶先生这样的人多些再多些,整个社会才能少些焦虑和浮躁。”

  饶毅并不认同说自己不了解国情的观点。他举例,自己很多建议都是说,要从可以破局的地方试点推动,就像他不是不知道,一般院士很难一次就当选,但他已经决定从此放弃。

  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泡在实验室和文献中的研究员,“除了做好本职,‘智识分子’对其他问题也要有自己的看法。看到问题,就要说出来。如果不敢说,那还怎么做?”

  这个毅然关闭国外实验室带上孩子回归的中年男子的中国梦依然。他说,回国这些年,见证了科学界进步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也相信环境会越来越好,“在北大做个教授挺好,我对中国科学仍旧乐观,对北大发展乐观”。(雷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