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指责,大学对于中国留学生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有什么看法?
▶具:首先需要强化选拔留学生的标准。目前,一般情况下,只要拿到韩国语能力测试3级证书就能符合很多大学的入学标准。事实上,这种语言水平在大学课堂上连30%的内容都很难听懂。需要进一步强化入学标准。在学分方面,也不能将留学生和韩国学生分开评估。
中国的北京大学对待留学生和本国学生适用同一标准。还应该将学校评估结果与招收定员外学生的名额挂钩。为了杜绝利用留学生充数学校总学生数的现象,应规定只有通过认证的大学才能招收定员外学生入学,否则将遭到禁止。
▶玄:韩国大学目前应该是处在向先进大学过渡的时期,并不能保证把所有留学生都塑造成优秀的人才,自然会产生很多被淘汰的人。这些都需要韩国政府进行改善。一定程度的牺牲是必要的。
学业警告,应对高年级留学生更为严格
在全球范围的就业困难浪潮中,中国留学生也不是例外。
▶具:有必要参考日本制定的“2020年引入30万名留学生的计划”,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了从吸引留学生、学业管理到推荐学生就业等一系列的体系。而韩国政府事实上却一直对留学生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
其他讨论者也曾提到,中国企业招收韩语人才的途径比以前丰富了很多,主要有中国朝鲜族、在韩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韩国的汉语专业毕业生、在中国留学的韩国留学生、中国大学的韩语系毕业生等五种人才。
如果韩国国内大学不能培养留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那么中国人来韩国留学的浪潮最终会昙花一现般迅速消失。幸运的是,现在至少还有韩国企业乐于招收在韩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
▶玄:留学生应该认清现实,不要不切实际地幻想只要来韩国留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留学生自身的努力。
对于中国留学生问题,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具:韩国政府应该认识到,中国留学生是韩中关系未来的桥梁。大学不能把留学生看做学校创收的手段,而应该把留学生看做韩国的潜在资源,建立充分的支持体系。留学生也应该把自己看做代表中国的民间外交官,努力学习和理解韩国文化。
▶玄:韩国在追求中国留学生数量的同时,还应追求质量的提高。但是,如果为了提高留学生质量而造成入学人数大幅降低,会给一般大学带来现实性的困难,使这些大学无法更好改善留学生支持体系。最好是在降低入学门槛的情况下,强化退出机制。
现在也有政策规定,留学生如果接到两次学业警告,就将无法延长签证,被迫返回中国。但是,这个标准太低了,很难收到实效。低年级的标准可以很低,但高年级的标准应该提高,这样才能刺激学生们的上进心,去适应规定。
留学生们也应该主动接近韩国学生。俗话说,口渴的人先打井。之所以来韩国留学,就是为了结交韩国朋友,累积韩国人际关系。没有交流就没有人际关系。整天只和本国留学生在一起是不行的。
“韩国留学的优势正迅速消失,有必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检查。”
10月7日在汉阳大学举行的“中国留学生政策专家讨论会”气氛非常真挚。所有参与者一致感到,问题已经达到了危险的水平,绝不能继续放任不管。下面是当天专家们开出的处方。
金泰焕(音)
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公共外交部部长
“中国留学生问题包含中国问题和留学生问题两层因素,有必要从教育和外交两方面进行探讨。目前,公共外交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韩国国内留学生则是展开公共外交的最大资源,必须强化与留学生的交流。这里需要的,不是政府主导的控制塔,而是协调中心。”
刘尚哲
中央日报中国研究所所长
“留学生的生活困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政府的果断投资。应该提高实际奖学金,并为留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为了让留学生能够专注于学业,有更多的时间理解韩国社会,相比那些空话,更需要实质的优惠政策。这一切,最终都需要对留学生付出更多关注和感情。”
朴起徹
平泽大学国际交流院院长
“韩国留学的优势正迅速消失。现在韩国国内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8万人之多,他们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即使能够在中国企业就业,工资也大不如前。大学应该为中国学生提供能够和韩国学生一起生活的宿舍等,在多方面照顾留学生的利益。”
顾金俊
《中国经济日报》韩国分社社长
“中国现在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向韩国学习。主观因素过多,就会很难做出客观性的判断。留学生们应该摒弃固定观念,虚心接受韩国社会的现实。去年访问韩国的中国总理温家宝曾因听到中国人在国外变得越来越傲慢的说法而深感忧虑。”
车在福(音)
东北亚历史财团研究员
“中国每年就有大约23万学生出国留学,其中91.6%都是自费留学。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和日本。韩国现在还有希望,为了阻止留学生单纯的不满情绪演变成对韩国的厌恶感情,需要韩国政府、大学和留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
黄甲善(音)
KORINA教研代表
“2003年前后,随着学生人数减少,部分韩国大学开始利用中国留学生充数,问题也随之扩大。中国大学对留学生的收费都会高于本国学生,而相反,韩国大学留学生的学费却只有本国学生的一半。应该向中国留学生提供与韩国学生同样标准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教育。(申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