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留学服务中心官员:留学低龄化不足为奇 选择多样化

2012年03月09日 16:0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第17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将于本周末在北京首发。作为留学市场的“风向标”,这一国家级的教育展会记录了中国自费留学市场从“精英消费”走入平常百姓家的全过程。17年来,教育展本身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的自费留学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看待低龄化的留学趋势?怎样衡量留学投资的性价比?展会前夕,晨报记者对教育展主办方、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车伟民进行了专访。

  中国成为留学“热地”

  “中国有2000多万在校大学生、每年近1000万高考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忽视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车伟民处长认为,中国的留学市场“火”,一方面是学生和家长对出国留学热情高涨,留学人数逐年走高,而作为国际教育展会的组织者,他更切身感受到留学热门国家、海外院校对中国市场的关注。“近几年,每年都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所海外院校组团参展,其中很多都是以‘国家队’的形式出现。因为,他们迫切希望把自己安全的环境、高水平的教育呈现出来,赢得中国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而过去一年来,很多国家都放宽了签证政策,放松了经济担保方面的要求,用更开放、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中国学生前去学习,就足以说明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在车伟民处长看来,留学热门国家、海外院校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并不仅仅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和家长具备了出国留学的经济能力。更重要的是,30多年来中国留学生的素质和良好表现赢得了认可。因此,越来越多的海外院校,包括名校,都对中国学生敞开了大门。

  留学低龄化不足为奇

  “20年前出国留学的人数比较少,大部分都是精英人士去读研究生。而随着留学越来越大众化,出国留学人员的年龄、层次也变得多种多样,其中不乏去国外读高中甚至初中的学生。留学低龄化是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不足为怪,但要加强引导。”车伟民处长认为,出国留学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投资,也是一笔庞大的投入,因此需要理性评估,包括孩子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也包括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

  “如果年龄很小就送出国,孩子的生活能力、自律性不是很强,出国后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可能是个大问题。而且,初中阶段就出国学习的孩子,对中国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了解比较浅显,如果学成以后回国工作,会面临很多困难。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担孩子长期在海外学习生活的费用,也需要家长做出理性判断。”因此,在国内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后,到国外读本科,学习国外先进的学习理念、技能,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寻求职业发展机会,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留学选择呈现多样化

  近几年,受益于宽松的签证政策,美国日益成为中国学生最热门的留学目的国。对此,车伟民处长认为,绝大多数中国孩子从小就开始学英语,所以他们对英语国家有着天然的认同感。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连年大幅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发达的经济和多元文化,另一方面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大学就超过了1000所,教育容纳量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相比之下,英国只有100多所高校,澳大利亚全国只有38所大学,与美国相差悬殊,但从招收的中国学生比例来看,英国、澳大利亚等同样堪称“热门”。

  除此之外,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非英语国家近年来在中国宣传、推广的力度也很大,建立了很多吸收优秀中国学生的渠道。由此可见,多元化才是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本来面目。因此,学生和家长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国家,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理性看待留学投资

  对于部分“海归”就业难、薪酬低的现象,车伟民处长表示,与国内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相比,“海归”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语言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国内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海归”就具有“完全优势”,特别是那些在国外学习时间较短,又没有更多海外实习就业经历的“海归”。因此,他们回来后很可能遇到就业难,薪酬低的问题。

  他认为,薪酬待遇不应成为评判留学投资值与不值的唯一标准。一方面,学生出国留学前就应该考虑到今后的职业规划,对所选择的专业进行仔细评估。另一方面,不能指望回国就业在短时间内就把投资赚回来,把留学当成一桩“生意”。实际上,出国留学真正的价值在于,教会我们如何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如何扩展自己的国际视野,这足以让人受益一生。(徐虹)

【编辑:朱峰】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