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留学热潮下的中国学子之文化篇:直面文化差异(图)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8月14日 11: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8月14日电 题:留学热潮下的中国学子之文化篇:直面文化差异 君子和而不同

  作者 朱峰

  编者按: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三波留学热潮,第一波出国留学的浪潮,以公派的访问学者为主,自费留学生非常少见。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第二波留学人群中涌现了大量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目的的自费留学生。在这个时期以及之前,留学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和日本。

  200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第三波留学浪潮,这其中增加了不少本科生的身影。留学生群体也走下神坛获得平视的舆论视角。截至2012年3月,中国官方累计统计的出国留学人次超过230万。仅2011年,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数就已经超过30万。越来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也正在成为中国新一代青年中越来越受舆论关注的人群,在各种各样光环与偏见并存的标签背后这是一群怎样的年轻人?中新网记者采访了一些即将留学的中国学子,希望从他们对文化、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准备为入口,通过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勾勒出中国新一代留学生的群像。

  对于留学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在一个全新的生活文化环境中开始自己的生活,成为在海外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造成各种各样的“文化摩擦”,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初到海外在完成学业、安排生活等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的情况下,“准留学生”们又将如何度过自己海外生活的“文化适应期”?

  面对海内外双重文化差异

即将赴英国华威大学攻读英语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李晨曦说,长期在英语环境中生活,很多思维习惯会受引英语文化氛围影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出国留学具体到每一个细节时,的确是一个让人既期待又疲惫的过程。”今年10月即将赴英国华威大学攻读英语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李晨曦在交谈时这样形容自己对留学的感受。

  随着中国家庭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中国学生对全球化参与的渴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将出国留学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她是这个暑期为即将开始的海外生活积极作着准备的数以万计的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谈到可能面对的文化差异,这个外表瘦弱的东北姑娘似乎对未来一年的留学生活并没有太多担心。李晨曦说,自己本科时的专业就是跟英语相关的,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她对于即将奔赴的国度已经没有太多因陌生而产生的好奇,“一年时间并不长,而且我的专业课程也不算多,很多时候都需要在图书馆借阅和实践,所以主要的任务是感受那里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吧。”

  她说,她即将就读的专业的是英语教育,类似于中国的“对外汉语”专业,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的领域,需要对两种文化都非常的了解,才能找到互相之间的沟通渠道。因此了解文化本身就是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而且自己本科阶段对英国的文化已经有了一些了解适应起来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最多只是适应吧,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毕竟很多骨子里中国传统的东西可能很难改变了。”

  她同时说,其实很多时候国内对留学生也有一些思维定式,即使以后回国可能还会面临着文化再适应的问题。“很多人说留学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在日常交流中会不是夹带英文单词。这被认为很做作,好像要刻意凸显自己的海外学习的经历,其实并不是这样。”

  李晨曦拿自己英文专业学习经历为例称,“长期在英语环境中生活,很多思维习惯受引英语文化氛围影响,有时英语和汉语的表达很难做到一一对应的完全对等,因此在你突然想表达一个意思而汉语中有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你就会不自觉地用英文单词代替,这养的现象却引来很多诟病,让我们也很无奈。”

  李晨曦说,这只是文化差异的一个很小的事例。即使中国同学之间也有文化差异。来自南北方不同地区,生活条件、背景不同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和观念上都有很多不同。所以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了。

【编辑:刘郁菁】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