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游而不学”是另类“拼爹”
日前,贵阳一私立小学打算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通知一出,家长们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海外游学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就是“游而不学”;另一方则认为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说起家长对小学生异国游学的争议,所谓两个“阵营”的对立应该与异国游学本身的兴起相伴而生。尽管人们可以以“小学组织出国,元芳怎么看”而百般求解,但有一点却是不能逾越的坎,那就是“游学”需要钱,对于小学生而言,底气无疑只能来自“拼爹”。
作为“留学热”的副产品,异国游学早已成为风靡中国大中城市的时尚与新潮。但如同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一样,人们依据自己的家庭状况和价值判断,对异国游学也同样给予了或褒或贬的不同解读。也许,围绕游学的热议不外“究竟是‘寓学于游’还是‘寓游于学’”的内容主次之争,但在实际上,动辄上万元的不菲费用才更应是人们判断异国游学“值不值”、“划算不划算”的心理纠结。毕竟就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异国游学还属难承其重的奢侈品。
其实,对于涉世未深的低年级孩子而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鲜和稀奇的,从让孩子开眼界、长见识、快乐放松的角度考量,“游”和“学”都是孩子假期的不可或缺,谁多谁少应该无关紧要。希冀历时一两周走马观花的体验就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并不现实。据此,支持者可以从开阔视野的角度鼓励孩子走出国门,反对者也可以用“游而不学”的理由安抚孩子留在家中,游学能否成行关键是资金是否到位。
按理说,异国游学缘自组织方和参与者的两厢情愿,交钱成交无钱拉倒乃天经地义的游戏规则。但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却是由“游学热”可能带来的攀比风。家长基于对自身颜面的考量及对孩子艳羡与哭闹的怜悯,异国游学势必会遁入不计成本、盲目跟风的非理智怪圈。成功出游的孩子会不会因为生活在富有家庭而沾沾自喜、趾高气扬,而因为家庭条件而无缘游学的孩子,其自尊心会不会受到伤害,甚至产生埋怨和矮化父母的逆反心态,值得学校和家长关注与反思。正如贵州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师黄亚夫所言,学校不管安排任何活动,都应该避免贫富差距对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事实上,在“拼爹”盛行的当下社会,家庭背景的阴影始终是孩子成长绕不开的因素,透过“择校热”、“游学热”的风生水起,背后的“拼爹”博弈无处不在。而导致拼爹不休的畸形认知,便是植根于诸多家长心目中的那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由此看来,遏制攀比之风、淡化拼爹之争,还需破除横亘于人们心中的那条人为画出的“起跑线”。(郑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