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高考”未必不是一种理性选择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高考第二天,全国有912万考生奔赴各地考场。与他们不同的是,另有一部分学生却选择“洋高考”,另辟蹊径,出国留学。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刘戈就此事发表观点和看法。
刘戈:今年大家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是,有100多万考生弃考。我们知道,每年高考都会变成一场社会动员,都会变成年内一件大事,这件事从1977年开始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在这个过程当中,近几年弃考的现象不断被大家讨论。
现在在这弃考的100多万考生里面,大概有20%做了到国外留学的选择,参加了“洋高考”,这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而且可能觉得中国国内的大学本科教育不够符合他们的理想,所以进行了这样的一种选择。
这种选择在这两年,应该说有一种爆炸式的增长。很多地方的学校都开办了各种各样的国际班,很多即使没有上国际班的学生,也选择了出国留学。另外还有大量的学生,高中毕业以后他选择了不参加高考,而直接选择参加工作。
有一些专家认为,这两种选择可能是由于受到教育不公平等现象的影响。但是在我看来,这未必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家对于整个社会就业结构一种很自然的、理性的选择。
以今年高考为例,基本上1994年、1995年出生的学生,这两年平均都是1600万左右,在这里面有900多万人参加高考,最后大概有700多万会被录取,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我们现在接受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一种是接受了九年教育,另一种就是直接接受16年的教育,这和我们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中国经济结构是不匹配的,由于这样的不匹配,造成大量的人参加高考以后,上了大学以后,就业非常困难。所以如果及早进行留学和就业的选择,未必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