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弃考留学人数不断上升 专家:应走适合自己的路

2013年06月14日 09:5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2013年全国高考已经落幕。据新华社报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2010年,他在对比各地高三学籍人数与高考报名人数之后测算出,全国大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近年,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今年全国弃考学生约100万。有专家补充,其中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

  弃考留学人数不断上升

  北京汇文中学的高三学生韩硕就是“弃考留学一族”。

  韩硕今年4月收到了美国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终确定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班里有七八个学生和他一样,选择放弃高考出国,全年级则有二三十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有的同学收到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据《北京晨报》记者日前在京城多所高中校调查的结果,北京“弃考留学”人数近年来不断上升,不少示范高中选择出国留学人数均超过10%,有的达到20%,个别甚至达到40%。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2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2012年在香港参加SAT的考生总数超过4万人,增长了100%。而内地18岁以下报名参加TOEFL考试的人数增长也十分迅猛,2012年相比2011年报名人数增长超过30%。

  北京某培训机构的张嘉颖老师认为,这种现象实际上意味着教育全球化,国内大学的吸引力在下降,部分中国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全球范围内选择优质教育资源。

  “高考这条路太窄了”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高校的录取率达75%。但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名牌大学依然稀缺。因此,与其挤国内的高考名校“独木桥”,不如放眼全球上更好的大学,这已成为一些高中生的选择。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的赵宏阳也放弃了今年的高考机会,选择去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留学。“在国内,我成绩考不上好的大学,所以想出国寻找机会。”赵宏阳告诉笔者,他从初中时就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高二、高三时这种想法更加强烈了,“ACT考试只要考数学、英语、阅读和自然科学4门就可以了,而且数学考试考的范围只涉及初中和高一的知识点,高考却考得很难了。”“高考这条路太窄了,出国发展的空间更大。”赵宏阳回答很直接。

  一些家长在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时表示,国外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学习并能终身受益的。因此,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还是宁愿选择送孩子出国读书。

  张馨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经济学并辅修数学。她觉得美国大学学术氛围更加严谨,对学生消化、掌握、应用知识的要求更高。以她这学期所修的《人类学》这门课为例,一位教授代课上大课,同时会有几位助教为教授带大约20人左右的小班上讨论部分,补充课堂知识、与学生充分互动、进行小测试等。一学期会有2至3次的期中考试,各占学期总成绩的大约20%,而期末考试则只占30%左右。“这就要求学生从头至尾都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课程内容环环相扣,落下一个知识点可能就听不懂下面的内容。考试内容也不是国内的记忆背诵为主,而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中的每个概念,并将这些概念实际应用于各个情境中去。每门课都是如此甚至更高的要求。”

  适合自己的是好的

  现在中信银行工作的赵莹是2005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海归。她表示在职场上,拥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世界普遍认可的价值观,掌握在全球范围内有竞争力的知识和技能的国际型人才往往是最具竞争力的。回忆那4年的留学经历,她说收获的不只是对于学科和知识的充实和掌握,更是极大地开拓了视野,锻炼了独立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留学期间,她从厨艺仅限于煮方便面到能够熟练地做出香喷喷的一桌菜,从不关心家里水电费到与朋友一起东奔西走,找合适出租房,与房东讨价还价。

  赵莹从国外的学业和生活中逐渐学会了灵活处理各种事务,培养起了团队合作精神,也形成了比较独立的性格。这些都对她回国后的工作生活大有帮助。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学院的彭老师说:“如今,留学已经成为国内考生的一项选择,被称为高考的第二志愿。一些人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中国内地高等教育正在遭遇全球化的冲击,弃考留学只不过是这种冲击下的一个缩影。”不管怎样,从过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到现在面临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莘莘学子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才是至理。

  专家声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面对弃考,中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反思。当然,反思的思路,不是高考独尊,强调高考的权威性,而是应该努力推进教育多元发展和创造多元成才渠道。如果教育多元发展,每所大学都按自身的定位,办出个性和特色,那么,大家就不会有所谓的“名校情结”,也不会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就去选择“洋高考”。(马凯)

【编辑:蔡晓晶】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