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柔性政策"破解人才瓶颈 吸引海归人才200余——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留学生活
    青海"柔性政策"破解人才瓶颈 吸引海归人才200余
2010年01月22日 09:39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王体虎是一位美籍华人,他曾经在美国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十余年,目前是青海省最大的外资企业--亚洲硅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把引进人才智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施“柔性流动”政策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王体虎就是通过“柔性流动”政策平台来到青海的。

  “柔性流动”政策实施6年来,已经初显成效,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破解发展道路上的“人才瓶颈”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子。

  巧栽“梧桐树”

  从条件优越的美国来到青藏高原创业,王体虎有着太多的感受。他介绍说,青海省为企业提供的水电气等基础条件方面比内地更有优势,因此产品在同行业中成本最低,而质量最高。

  “青海虽然海拔高一点,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有发挥才干的舞台和创业的良好环境,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有很大的成就感。在青海工作生活都很愉快。”王体虎说。

  目前亚洲硅业已正式投产,安排就业600多人,2009年就创造销售收入大约5亿元。5年内,将发展为年产上万吨的企业,成为国内新能源产业龙头。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青海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青海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王志明说。

  青海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氧气不够,钱也不多。靠什么吸引人才?既为青海作贡献,又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2004年开始,青海省开始探索实施一种人才流动的新模式:柔性流动。王志明介绍,“人才柔性流动”的核心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合同约束、自由流动”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以智力服务为目的,突破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工作方式等限制,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这种“柔性政策”在实施之初就体现出优势:其一,有利于体现单位用人和个人工作的自主性、灵活性,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和风险;其二,有利于引导人才智力向艰苦地区和基层流动,加快人才结构的调整;其三,有利于推动省内外人才和智力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6年来,通过实施“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青海省先后吸引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4763人次,分布在医疗卫生、教育、矿产资源开发、农牧科技等各行各业。其中有博士98人次,硕士366人次;留学回国人员近200人;有938人直接调入或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服务协议。

  “拴心留人”

  几年来,青海做了大量工作巩固引才引智成果。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青海省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依托项目拓展培训课题开展创新型人才研究,对引进的人才提供住房、税收、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在完善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挂职、聘任、科技项目招标、讲学、咨询、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引智引才,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柔性引才新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和对口支援,先后开辟了与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等省市的人才开发合作渠道。

  充分发挥盐湖、有色金属、农畜产品、中藏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开展“百名海外留学人员青海创业行”“青海省、清华大学人才发展与科学发展论坛”等活动为载体,搭建创业平台,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

  在大力引进的同时,着力改善用人环境。珍惜和用好引进的人才资源,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多交任务压担子,在使用人才过程中体现其价值,帮助其成长。

  通过一系列的引才引智措施,各类高层次人才主动参与到西部开发的实践中来,为新青海的建设注入了活力。

  汪海涛是中组部第三批赴青“博士服务团”成员,2002年10月到青海挂职服务,8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投资及兼并重组,公司已从单一的矿山企业,发展成为立足青海,依托青藏高原,业务涵盖多品种、多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汪海涛也因突出的业绩得到青海省国资委和西部矿业员工的充分信任,担任了西矿集团总裁。

  在组织部从事人才工作已5年的杨文渊认为,这种人才引进方式符合青海实际。“人才跟着项目走,仅博士服务团成员就有8名留在青海工作,他们在服务青海的过程中找到了发挥才干的舞台,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多赢”

  “前来青海工作、服务的各类人才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海省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志明说,“一是利用自身专长,通过调研论证,积极建言献策;二是发挥专业优势,依托青海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平台,推动成果转化,破解科研难题;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拓宽经济社会各领域合作交流渠道;四是发挥培养人才作用,提高各行各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五是发挥对外宣传作用,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统计,来青的挂职干部和“博士服务团”成员,共提出合理化建议300余条,有200余条被采纳;各类高层次人才直接引进的项目资金近8000万元,建立各类项目和技术合作协议84项,先后搭建起了青海与国家有关部委,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以及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

  各类人才还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和优势,做了大量牵线搭桥和资源整合的工作,带动了更多的资金、技术、项目、信息向青海转移,与青海优势资源对接,东西部通过人才的流动实现了“多赢”。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许多来青工作过的高层次人才,都以此为格言,把青海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不断关注和支持着青海的发展。 (吕雪莉)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