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漂”的求职百态:餐馆打工需等两三个月——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留学生活
    “英漂”的求职百态:餐馆打工需等两三个月
2010年03月29日 11:17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找工作难,找好工作难,找有钱的好工作难上加难。”虽然这个仿造句没啥新意,却成为当下就业环境的真实写照,对初涉职场的新人尤为如此。也许是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想法,很多大学生甚至高中生都憋足了劲儿打算出国留学,仿佛这是一条通往罗马的独门蹊径。

  事实上,西方职场的残酷程度不亚于东方职场,看似少了些许明晃晃的刀光剑影,实则风险重重挑战连连,就像一颗五分熟的煮鸡蛋,坚固的外壳内充满不稳定液体,随时可能改变重心。

  金融危机引发的深度衰退加剧了欧美职场动荡,海外华人求职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以我所在的英伦岛国为例,排外情绪在中小城市普遍存在,为了保证本国公民的就业权利不受损害,通常只有本国人不能胜任的岗位才会优先考虑外国人,而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相对欠缺的亚洲留学生谋得高枝的机会就更少了。

  尽管留英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还是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去积极寻觅,甘愿成为“英漂”一族。在我结识的留学生当中,毕业后花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找工作的大有人在,在多方投递简历等待面试的过程中,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毕竟英国的待业成本比我们高多了,所以很多人选择打零工维持生计,但有时连一个餐馆侍应生的低级职位都要等两三个月才能竞聘成功。

  正因为大的就业环境不够理想,“守株待兔”成为过去式,不少留学生选择主动出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找不到工作就去兼职、去实习、去做志愿者、甚至去创业,为将来求职成功提前铺路。我身边就有不少留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虽然工作不好找,但义务劳动的机会还真不少。做义工在英国很受推崇,如果一个人从未服务过社区、学校或慈善机构,他有可能会被怀疑缺乏奉献和互助精神,从而被同等条件的竞争者PK掉。

  比如我的传媒专业同学Linda(李丹)就在为诺维奇Future Radio义务制作一档名叫“中国下午茶”的华语广播节目,从策划选题、准备文案、邀约嘉宾、现场录音到后期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私人时间,但女主播Linda认为这很值得,因为这档节目不但能够丰富当地华人的生活,对她个人能力也有很大提升。高中毕业就赴英求学的Linda计划毕业后回北京发展,相信在英国本土媒体的实践经历将对她有所助益。

  前不久,Linda作为传媒作业提交的一份商业节目策划书因出色创意被当地电视台选中,有望落实制作并公开播出——且不论节目最终成功与否,中国学生策划的节目能有机会出现在英国电视频道,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男主播Roger(郑继伟)的个人经历更富传奇色彩,2007-2008年他在英国读硕期间,发现当地手绘鞋市场仍有空缺,于是大胆找到当地人合伙注册公司,做起了手绘帆布鞋代理生意。他觉得留学生在英国要找份好工作相当难,还不如自己做做看,没想到还真赚到了钱,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有望将读博士的三年学费也赚出来。

  话虽这么说,Roger起初决定做手绘鞋生意时也颇动了一番脑筋。他首先排除了英国市场上相对饱和的“中国制造”低端产品,将目标锁定追求个性、购买力较强的年轻消费群,然后亲自拿着调查问卷和手绘鞋样品在街头做调查,最终确定主打产品和营销战略,并通过与当地鞋店合作销售的方式降低风险,方才实现盈利。目前Roger的生意已步入正轨,通过寻找可靠的代理商,逐步打开了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市场。

  关于创业的艰辛,Roger不想说太多。在兼顾学业的同时,他独力承担了联系货源、设计定稿、运输关税、质量监控、售后服务、参加国外展会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与此同时,他每周还要在社区医院从事兼职清洁工作约20小时,同时继续攻读硕士课程——由于之前读的是文科类硕士(MA),而他一心要读的实验经济学博士学位要求理科类硕士研究生(MSC)背景,他毅然决定拿下第二个硕士学位。

  “现在我最缺的就是时间。清洁工主要是体力活,我会边扫地边想问题,工作间隙也会躲进厕所偷偷看会儿书,没想到我还被评为今年的最佳员工呢,看来是潜伏工作做得好,哈哈!”Roger乐观地说。

  Roger和Linda或许只是英国留学生中少数的佼佼者,但从他们身上我不仅看到了勤奋的汗水,更有闪闪发光的创意和勇于挑战的精神——这才是当代年轻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相信他们毕业后无论选择留英还是回国打拼,都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江湖险恶不分东西,对国内大学生来说,这些海外学子应对恶劣求职环境的经验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无论外界有多少不利因素,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摘自: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文/龙溪微微)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